没有谁比他更了解成都的500条街

成都Big榜 2019-10-12 13:29:37

一个多月前,我们开始推出「无论宽窄,自在成都」人物主题系列视频,陆续分享了王笛、Sasa、王亥、朱毁毁、曾朴、“熊猫奶爸”张皓、天府音乐组合等人的「宽窄哲学」。

「无论宽窄,自在成都」第八期,我们将以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的解读,作为「宽窄」系列视频的终章。

播放

两年前, 随着《成都街巷志》的再版,有成都“肉百度”之称的袁庭栋,对成都深情、丰赡的观察,成为了更多人认识成都、理解成都的养料。

500多条成都街巷及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1300余幅珍贵老照片,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商铺、工厂、出土的历史文物……

《成都街巷志》承继的是晋人常遽《华阳国志》、清人傅崇矩《成都通览》一脉:

以宽街窄巷为经纬,网络起成都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时空,共同组成千百年来,关于成都叙事的百科全书式表达。

在袁庭栋看来,街巷既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坐标,也是居住其间的人的情感纽带,是人们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由此, 尽管城市宽阔无垠,以一街一巷之窄,却可以承载城市的文化特色,也可以系统反映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1928年成都福兴街;下:成都远洋太古里

城市的变迁与更新始于街巷,袁庭栋对这样的改变并不持一种乡愁式的惋惜。他认为,城市“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要吸收新的东西”。

在他看来,如果一条街上仍然部分保留着老建筑的外部形态,即便它内部的业态有了变化,这条街就还在,这条老街就仍然是以多元的方式积累下来的,历史的土层。

“ 很多文化因素,都综合在一栋栋老建筑里; 这里出生的文化名人,这里发生的文化、历史事件,这里有什么著名的民俗活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全方位地,来了解我们的成都。”

与此同时,袁庭栋相信,城市的建筑形式需要多元化,“钢筋混泥土建筑是一种风格,老式的铺板房也是一种风格”。

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仍然活在当下的视觉形态 ——宽窄巷子片区、文殊坊片区、太古里-大慈寺片区……在新成都最活泼的心脏处驻扎,也是袁庭栋心中,成都多元化精神的道成肉身。

从《成都街巷志》卷帙浩繁的书页里,我们找到了 历史学家王笛儿时生活的院子——布后街2号大院。

在这座曾经属于清代官员的著名私家园林里,新中国巴蜀文学的一个个重要名字川流而过:《四川文学》、《星星》诗刊、沙汀、流沙河、周克芹……

我们或许还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描述和图片,想象王笛的同龄人、 设计师王亥 儿时作为“街娃”时,在 华兴街、华兴上街、和尚街、崇德里 一带沿街的铺面前,留下的身影。

我们甚至可以有理由地怀疑,王笛在《消失的古城》里提到的那位,在放学后,会沿街一家一户停在门口,看别人家怎样生活的同学,很可能就是王亥。

而现在,通过王亥在崇德里的实践,袁庭栋和王笛,也将看到他们一直认可的 老城保护与焕新的思路——老建筑原本的外观与部分结构被保留和加固,内部则是现代化和舒适、宜居的。

通过这些存在和记忆中的味道,在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回家路上,她的过去,将如同彗星的长尾一般,如影随形。

▲王亥设计改造后的崇德里·驻下,图源/崇德里·驻下

这样的老城改造理念,还将运用到规模更大的耿家巷项目上—— 摄影师朱毁毁 ,曾经在 耿家巷片区 整体改造搬迁之前,就用镜头和文字,温情地记录下了这里的故事。

▲夜色中的耿家巷,图源/朱毁毁的成都

通过《成都街巷志》,袁庭栋的视野从历史的宽广中,深入至成都的窄街小巷: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曾在某一条街巷中长久地徘徊。

四年前,袁庭栋老先生在《成都街巷志》再版后记中表示,此次是此书的最后一次修订:“我已75岁了……我不能再待在这块园地上。”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止步,“ 现在,我又要向新的研究方向出发了 。”

在我们的视频中,79岁的袁庭栋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成都街巷志》虽然不再修订,但它的作者却仍在新的方向里,不断地发现成都、讲述成都。

「无论宽窄,自在成都」

人物主题视频延展阅读

编辑 | 慕树 设计| 陈霜奕

标注外图源| VCG、网络

免责申明:

部分图片及内容源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

请留言联系我们,领取稿费或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