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对于烹饪是非常讲究的。上至高级酒店,下到普通人家的日常饭菜,基本都会比西式、日式的餐食工序更复杂。
别拿这不当回事,在国外居住过的朋友会知道,中餐其实也很受老外的欢迎。包括不少富人,吃过我们的东西才发现“世上竟有如此佳品”。但是国内很多人,却开始效仿老外的简单。
上班族的“白人饭”火了,网友调侃同事“像马一般”
人往高处走,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正常的规律本该是大家变得更讲究。可是不少网友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不但消费降级,连基本的吃饭也越发糊弄。
网上流行晒自带的工作餐,不是大鱼大肉或者创意新颖的“爱心便当”;恰恰相反,越敷衍越红。比如有人只带香蕉、苹果、黄瓜,或者生菜和煮过的西兰花。
一位题主调侃同事,真不敢相信一个人能吃下这个就当饭,像马一样。难道这类同事真的完全不介意口味的单调吗?
内行表示,这叫“白人饭”,起初本来是海外就业的毕业生分享的工作场景。很多欧美的老外上班时会带这种风格的东西。
想不到,国内的上班族也开始带“白人饭”。它的精髓是:吃得好不好、是否美味已经不重要,保证饿不死即可。尤其在办公室里比较火。但是争议声也存在。
年轻人并非崇洋媚外,这种现象是打工人的无奈
很多长辈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印象里,90后、00后都是大手大脚、不肯规划未来的。点外卖、喝奶茶是常态,每次三十多一点不心疼。
实际上这仅限于少数,让人任性和不介意精打细算的,从来都是现实条件而并非“几零后”。每天胡吃海喝的60、70也并非没有啊。
还有人抬杠,说为啥“白人”就显得高级?未免太敏感了,文化自信可不是处处咬文嚼字。“白人饭”只是这个梗的起源而已,真正透露的,是当代打工人的无奈。
曾经有心理专业的老师说过,不要小看食物的价值,每天能否吃得好、吃得舒服,绝对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和体力。
情绪好、精力充足的人,性格才能稳定,学习和工作才会更有动力;而不是一味吃苦。年轻人表示,上班带这种简单粗糙的东西,绝非崇洋媚外,而是不得已。
现在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员工餐的福利;或者即使有食堂,价格和质量也难以成正比,厂子把这当成榨取员工的一个方式。
频繁吃外卖的缺点是:一,下单过程要消耗时间,工作节奏快的话耽误进度会被批评或者不得不加班。二,健康指数难以保证,稍微好些的又贵。
有些毕业生发现,不上班在家节省点,每月基本生活只要700元足够。工作以后成天订餐,加上开车加油等成本,每月虽然赚几千却所剩无几,还要加上精神压力,不划算。
刚毕业的可能选择上班2月,休假半年。但更多打工人没这勇气,只能通过简单的“白人餐”,降低在职时的生活成本、节约时间和精力。
“只要你肯糊弄自己,下班就能有更多时间躺下休息”,毕业生的自我调侃,却令人很难笑出来。为什么这代年轻人,连吃顿家常饭菜,也成为奢侈呢?
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后果比想象更严重
许多知名的网红教授,都曾劝诫毕业生:内卷的时代,不要过于拼命;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价值,适当躺平没有什么错。
虽然如此,但现实里很多普通家庭的年轻人“卷不赢也躺不平”。有位长辈在评论区坦言:非常心疼现在的年轻人,想当年自己独立时,可以分清工作和生活。
那代人没有手机、网络,但下班就是真正的下班;他们有空给子女做饭,有精力在楼下的市场、夜市遛弯。现在的大学生,除非考上公务员,否则很多人都免不了996的压榨。
有些公司及时名义上是8小时工作和双休,实际上大部分员工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只要拿回家做。既辛苦也没有加班费,最后还可能以“能力不足”被随意辞退。
管理者说“工资太高不利于奋斗”,老年人说现在的人吃不了苦。可如果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利润真能抵消隐患吗?男生996之后,不想买房;女生996之后,不想生娃。
或许最后资本会被反噬吧,普通人没有后代,自然也就没有人口红利了。老板们也无需心疼自己得来的利润分给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