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明清之间的联系,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战争、推翻、满汉之争。而其实呢,早在明初,明朝皇帝就已经与清朝皇帝的先人们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两家之间存在二百多年的相爱相杀史。
爱是真爱,杀是真杀。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将蒙古人赶回了老家。这样,元朝对东北女真人的统治也跟着土崩瓦解了。
元朝时期的辽阳行省
朱元璋在东北地区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名为“辽东都司”。一些女真人就主动内迁,跑到这里讨生活。朱元璋对他们也还算厚道,允许这些人定居、经商、耕地,例如:
先世本满洲,居佟佳,以地为氏。有达尔哈齐者,入明边为商,自开原徙抚顺,遂家焉。
翻译一下即为:达尔哈齐是女真人,原本在“佟佳”(松花江流域)这个地方居住,以地名为姓。明朝初期迁入辽东抚顺安家,定居经商。
辽东都司
在现在,达尔哈齐这个人肯定是很冷门了。然而,他的后裔们可是一点儿都不冷门。
此人即为佟养真、佟养性、佟图赖、努尔哈赤首任大妃佟佳氏、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的第三任大老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的妃子悫惠皇贵妃佟佳氏、佟国维、佟国纲、隆科多、鄂伦岱等人的老祖宗。
对那些并没有迁入辽东地盘的女真人,朱元璋也没有着力管理,任其自由发展。
朱棣上台后,因为三个原因,开始大力经营女真地盘。
首先,是朱棣特殊的个人经历。
在当皇帝之前,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今天的北京。这里距离东北比较近,所以朱棣很早就与女真人有过密切接触。看两则史料。
“读史札记《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一文记载:
阿哈出,一名於虚乙主,即於虚出,其女为明成祖妃。初帝为燕王时纳於虚出女,及即位后除建州卫参政,欲使招谕野人,赐书慰之。
《清史稿》记载:
阿哈出,辽东边外女真头人。太祖以建州卫起兵。建州设卫,始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初为指挥使者,阿哈出也,明赐姓名李诚善,所属授千百户、镇抚,赐诰印、冠服、钞币有差。
解释一下:阿哈出(又作於虚乙主、於虚出)是女真的一名酋长,朱棣在当燕王时,娶了他的女儿为妾。朱棣当上皇帝后的第二年,即授予阿哈出以明朝官职——“指挥使”。阿哈出的地盘则被命名为建州卫。
之后,朱棣令阿哈出派出使者北上,招抚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归顺。对那些响应招抚而南下的女真人,朱棣就把他们安置在建州。自此,“建州女真”这个族群正式被创立。
上面这段记载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前,是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明朝藩王,一般的少数民族部落头领,能攀上这样的高枝吗?
答案肯定是不能。而现在,朱棣却与阿哈出联姻。所以,阿哈出必然是当时女真部落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其次,朱棣一当上皇帝,就立刻授予阿哈出官职,并给他划定地盘,这是有多么迫不及待?
根据后来努尔哈赤传记中的描述,明朝授予女真酋长的官职虽然与关内官职有区别,但是明朝确实定期给这些人发工资,并允许其带领本部落臣民朝贡。
这一方面说明,在朱棣当上皇帝前,他就与阿哈出关系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朱棣要对这个人这么好呢?
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点——制衡蒙古。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但是大家不太知道的是,与大部分前朝不同,元朝的统治并没有终结。
元朝皇室的后裔在蒙古草原重新建立了政权,初期还自称大元,史称“北元”,后来恢复国号蒙古;到了达延汗时期又短暂恢复过“元”的称号,因为“达延汗”就是“大元汗”的转音。
这个政权延续了有明一代,大部分时间内分裂成两大部分。
东边的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这个政权直到皇太极时期才被彻底干掉。
西边的称瓦剌,现在一般称其为卫拉特,这些人更猛,政权延续了三百多年,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彻底干掉。这些咱们后章节再说。
而朱棣当时的对手,就是蒙古。朱棣拉拢女真人的举动,与汉武帝打通西域、唐太宗招抚铁勒一样,都是为了在主要对手的侧翼,安插上自己的人,对主要对手形成战略夹击的态势。
第三个原因,在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他曾借用了朵颜三卫的军队,即:
冬十月壬寅,以计入其城。居七日,挟宁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
这些蒙古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让朱棣对少数民族的兵源十分看重,所以他才着力经营东北。
以上,就是朱棣创立建州的动机和目的。
在阿哈出的招抚下,很多女真人南下,来到建州。此时,明朝与建州女真的关系可谓是“你侬我侬,情意绵绵”。
例如:建州遭灾,朱棣发粟米赈济,即:
释加奴等岁祲乏食,辽东都指挥巫凯以闻,成祖命发粟赈之。
再例如:朱棣北伐阿鲁台,建州出兵协助,即:
二十年正月,成祖亲征出塞,猛哥不花率子弟及所属从。
在这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永乐十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情,史载:
猛哥帖木儿者,亦女真头人,其弟曰凡察,与阿哈出父子并起,明析置建州左卫处之,以为指挥使。
这一年,一名叫猛哥帖木儿的女真实力派人物,带着他的弟弟凡察和部众归顺大明。朱棣将他的部落单独设立为“建州左卫”,与阿哈出的“建州卫”地位相当。
之所以说这件事情重要,是因为明朝以及现代的很多学者都认为,猛哥帖木儿、他的儿子董山或是他的弟弟凡察,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宗。
原因很简单,这些女真卫所,本质上就是他们之前的部落,首领通常是世袭的。而努尔哈赤后来就是建州左卫的首领,照常理而论,他应该就是首任首领猛哥帖木儿或其兄弟的后裔。
即便努尔哈赤不是这两人的后裔,也与这两人血缘关系密切。因为当时的女真部落,都是氏族关系较近的人群组成的,类似咱们现在的李家村、张家庄,部落内都是一个大姓内的亲戚。
当然,那会儿没有基因测序,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从血缘关系上论证这一点。而且,清朝史料不认同这个观点,《清史稿》中是这么说的:
清先代遘乱,幼子范察得脱,数传至肇祖,始克复仇,而猛哥帖木儿乃被戕於野人,安所谓复仇?若以范察当凡察,凡察又猛哥帖木儿亲弟也,不得为数传之祖。清自述其宗系,而明乃得之於简书。春秋之义,名从主人,非得当时纪载如元秘史者,固未可以臆断也。隆庆、万历间,建州诸部长未有名近兴祖讳者。太祖兵起,明人所论述但及景、显二祖,亦未有谓为董山裔者。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建州左卫早期的历史十分混乱,战乱不断,首领多有死难,很难向上追溯,所以无法考证努尔哈赤的祖宗是谁。
清朝史官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是因为站在清朝的立场看,猛哥帖木儿、凡察、董山都有相当大的“污点”。
先说猛哥帖木儿,他的死因非常“特别”,即:
是年,七姓野人木答忽等,纠阿速江等卫头人弗答哈等,掠建州卫,杀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及其子阿古。
解释一下:野人女真(黑龙江中上游地区)部众南下抢掠建州,猛哥帖木儿及他的儿子阿古率领本部人马抵抗,两人皆战死。
尴尬不?
猛哥帖木儿作为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竟然被入侵建州的女真人杀死。也可以这么说,猛哥帖木儿为了保卫大明的地盘,被同族所杀。
如果承认猛哥帖木儿是祖宗,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努尔哈赤同样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还升到了都督、龙虎将军。他的祖宗为保卫大明边疆而战死,而他自己却对明朝用兵,在文书中还处处以“外国”自居,这是否属于“叛逆”呢?
凡察的污点就更大了。他先是与自己的侄子董山争夺建州左卫首领之位,两方大打出手,凡察失败;接下来,他竟然率领部众投奔了朝鲜。而后来皇太极称朝鲜为“女儿之国”,嘲笑其军队战斗力低下,士兵“尽如妇人”。
认凡察这种人当祖宗,丢人不?
最后是董山,他就更、更、更不行了,因为他因反叛被明朝皇帝给处死了,事情是这样的。
咱们上文说过,朱棣大力招抚女真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蒙古。而朱棣死后,接班的皇帝们就不像朱棣那么有追求了,停止了对蒙古的征伐。这样,女真的重要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明朝对于女真诸部的赏赐也就少了。
北狩战神明英宗上位后,进一步削减了女真人的利益,他规定:
“今后外夷以事来朝者,止许二三人或四五人,非有印信公文,毋辄令入境。”
在此之前,女真诸部首领经常借着进京办事的名义,带着自己家的一堆亲戚来北京,明朝皇帝照例要设宴款待并赏赐。这些村夫、村妇就借着这个机会,体验一下帝都的高档生活,并赚些红包。按说,这也无可厚非。
同时,女真人还需要定期进贡自己的土特产,像貂皮、人参、海象牙、各种猎鹰,换取大明的金银、布帛,维持本部落的生活。
而现在,明英宗一刀切,规定一次只能来几个人,能带多少土特产?能领几个红包?你说人家能愿意吗?
当然,不愿意归不愿意,倒也不一定能引发反叛。毕竟朱元璋的十几次北征、朱棣的五次北伐就在眼前,跟大明对着干那不是找死吗?
然而,土木堡之战将这一情况彻底改变了,明军的大败,使得在周边蒙古、女真各部首领心中“明帝国不可战胜”的印象,彻底破灭了。史载:
建州等卫女直都督李满住、董山等,自正统十四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敝。
正统十四年,正是土木堡之战爆发的年份。建州女真的李满柱和董山因为明朝给的利益减少,同时明军又遭遇大败,开始联合蒙古袭扰辽东,抢掠财物、牲畜、人口。
对这种情况,北狩战神当然是无能为力的,可是,他的儿子是很猛的,并不惯着女真人毛病。
成化皇帝上位后,先后三次联合朝鲜,对建州女真进行了大规模征伐,斩杀建州首领李满柱和董山,建州女真损失了一半的人口,从此一蹶不振。
至此,明朝与建州的第一段蜜月期自此宣告结束。
更多清史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笔者写的纸质书《逐北征西——清帝国的大一统时代》。(书签上有电子参考地图的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圈重点)
本书主要内容是“明清边疆史”,以战争、外交事件为主线,包含很多大家熟知的历史事件,例如沙俄东扩、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平定青海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目录如下:
对清军的编制、装备、火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对重要战役,都配有战场沙盘地图。
感兴趣的朋友,在各购物平台搜索“逐北征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