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下,江南大乱,洪承畴出征平叛弊政系列之七

侍儿看历史 2023-02-23 14:14:06

虽然朝廷群臣对剃发令的反应不算大,但民间的反应却是冲天大火、势若燎原。

顺治二年六月,剃发之令传遍江南。

自五月开始,剃发令所到之处,民变四起。

最先闹事的是江浙地区。顺治二年五月,吴县生员陆世钥等起兵太湖;原明职方主事吴易、举人孙兆奎等起兵吴江长白荡,附近义兵来归,颇具声势。以上两军曾与南明吴淞提警吴志葵联络,试图占领苏州,失败。八月于长白荡塘口遭清军袭击,全军覆没。

六月,南明巡抚田仰等起兵崇明,奉故明义阳王为首领,以舟师驻崇明沙。长兴县金有鉴起兵,奉故明通城王朱盛X(那个字我实在是不认识),一战拔湖州, 进攻长兴。

明宗室朱议沥、中书舍人卢象观起兵,袭击南京不克,退兵宜兴,攻溧阳又败。卢象观逃入太湖躲避。八月聚众再与清兵战,被击败,卢象观殉难。

嘉兴士民起兵,聚众三万余,与清兵战,大败。

六月初九,余姚在籍故明九江佥事孙嘉绩、吏科都给事中熊汝霖起兵抗清。次日,松江在籍故明兵部右侍郞沈犹龙等起兵拒守。会稽生员郑遵谦起兵,号义兴军,杀清山阴知县彭万里和绍兴知府张愫,又袭杀招抚使于江上,表迎鲁王监国,一时诸义旅并起。

六月十五日,故明原总兵王佐才、举人周宝瑜、贡生朱集璜、诸生顾炎武等起兵抗清,拒守昆山城。

七月初六日,昆山城破,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九天后,常熟陷落,顾炎武嗣母王氏不降,绝食殉国。

此后,顾炎武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在顺治三年,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面对大厦将倾的局势,顾炎武赋诗明志,以精卫填海自比: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后来天下安定后,顾炎武避世隐居。康熙多次遣人征召顾炎武出仕,顾炎武坚辞。康熙十九年,其夫人去世后,顾炎武痛哭于灵前,作诗云: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是条汉子!

由以上你可以发现,江南最初起兵反抗清军的,多是故明的士绅阶层。这个原因我在上篇说过,清军于南方士绅并无恩惠,现在刚刚占领就强制推行剃发,必然激起大规模的反抗。但截至此时,这些并没有引起多尔衮的警觉。

终于,更大的动静闹出来了。

江阴这个地方,在明朝时期是个比较大的城市。它隶属南直隶的常州府。北滨大江,东连常熟,西界武进,南界无锡、阳湖。南北相去七十里,东西相去百四十里。

这么个好地方,自然经济发达,读书风气盛行。史载:

“风俗淳厚,敦礼让,崇气节,不屑以富贵利达为事。”

明启诏朝狱者十三贤,江邑缪文贞、李忠毅居其二。清军南下时,陈震亨殉节泗陵、朱养时殉节舟山、胡熙云殉节海虞。

总而言之一句话,江阴这个地方的硬骨头,那是有传统的。

然而,很多人所熟知的《江阴守城纪》,即江阴八十一日的故事,却不一定是真的。

我个人在筛选史料的时候,习惯性地先察作者。看看作者与其所记述的事情是否有利害关系。像我之前说《扬州十日记》,它所记述的内容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因为它的作者王秀楚是史可法的幕僚,清军把史可法杀了,他所记述的东西怎么可能客观?

而《江阴守城纪》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韩菼,这位老兄是苏州长洲人,因在科举考试中直言应当裁撤三藩而被康熙帝钦点为状元,后颇受康熙帝宠爱,官运亨通。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江阴守城纪》的作者跟江阴受害者没有利害关系,还颇受康熙宠爱,所以他记载的应该是客观的。

然而,这个作者是假的。

这本书为《满清入关暴政》一书的第一卷,作者韩菼为之作序,落款为:

时康熙乙未孟冬月,长洲慕庐氏韩菼谨识。

这个康熙乙未年,即为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说,作者是在康熙五十四年为这本书做的序。然而,书上所记载的作者韩菼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去世了,死人怎么作序呢?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绝对不是韩菼。

除此之外,这本书记载的内容也很扯淡。

根据书中记载,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清81日;战果为击毙清军7.5万余人,“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清军还折损大将十八名。最后城破,清军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9.7万余人,城外死者7.5余人。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本书的扯淡之处。

首先,我之前说过,多铎军团从北京出发南征时,仅骑兵2万,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南下过程中整编明军约合24万人。

这两点都见于正史记载,即:

顺治元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廷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清军征讨南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以所部随从,全军二万余骑,渡黄河南下。

刘良佐、李本深等总兵级别二十三个员、监军道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此时清军在江南的军力总和为29万,这里我们就算30万人。清军一共30万人,分布在从武昌到江浙的广大区域,怎么可能拿出24万人去打江阴?

还有,清军在崇德十三年仅六十门红衣大炮,就算这三年紧赶慢赶,造出三百门,可能拿出二百门攻打江阴吗?

其次,我之前说过八旗军的战斗力,这是一支多兵种混成的精锐军队。入关的八旗军满打满算不过9万人而已,就已经可以横扫北方了。24万清军是个什么概念?不要说一个小小的江阴,这要是放在同时期的欧洲,能打得欧陆第一强军瑞典叫爸爸。

作为对比,史可法带着高杰的精锐残兵约2万人守扬州,清军一天即攻破。而以民间武装为主的江阴守军,怎么可能防守清军81天?

以上两点,排除江阴城内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的情况,基本是不可能的。

最后,书上所记载的作者韩菼,曾被康熙委任为《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官。编写这么重要史料的人,一定对清初的历史非常了解。那么问题来了,他怎么会用“七王”、“薛王”、“十王”这些字眼来形容清初的王爷们呢?

综上,这本书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要打很大的问号。

其实呢,确实有人用“七、八、九”这些数字来描述清初诸王。我之前写过的,在《沈馆录》中,朝鲜人称多尔衮为九王,多铎为十王。这种排序是以皇太极时期同爵秩者的年齿定先后,不以太祖之子年龄大小为限。

那么为什么编造这本书的作者会从朝鲜人的角度去使用这些称谓呢?这还得从这些书的问世说起。

描写清军入关初期暴政的书籍,在清朝肯定不是合法出版物,也不会大量流传。而它们的出现,大多是在晚清从海外流入的,这个海外,就是日本。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为了瓦解清廷的抵抗力量,制造满汉矛盾,在辽东、山东大量散发“驱满兴汉”的小册子,其中就有《扬州十日记》、《江阴守城纪》、《嘉兴屠城纪略》等。而日本人在撰写这些书籍的时候,由于之前同清朝并非朝贡关系,没有什么往来,缺乏史料支持,写出来的东西太假。于是,他们就在通过流传到朝鲜的文本再加上朝鲜人的笔记杂谈记载作为基础,然后添油加醋,再从清初找些有可能记载的人作为作者,最后成书。

后来革命党兴起后,给予其最大支持的海外政权就是日本。而革命党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也跟日本之前的宣传相契合。

就这样,这些毫无史料依据的内容,成了清朝暴政的确凿证据。

然而,虽然《江阴守城纪》所记叙的内容很假,但是清军在攻打江阴的过程中的屠杀行为却不一定是假的,因为清军攻城军队的主力,是刘良佐和李成栋。

这两个王八蛋的事迹我之前已经写过,这里我就不再多介绍了。

到这会儿,多尔衮终于感觉事态有点严重了。为了平息江南风波,多尔衮决定启用熟悉明朝局势的人去平息江南叛乱,这个人就是洪承畴。

其实在皇太极时期,洪承畴并未受重用,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皇太极并没有任其以官职。真正赏识洪承畴的,是多尔衮。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与冯铨一起成为清朝首批汉人宰相。

顺治二年六月十三日,多尔衮命秘书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

次日铸造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关防,赐予洪承畴。赐印仪式上,多尔衮谕曰:

“凡我所心爱之人,虽万金不惜,昨赐卿衣帽,所值无几,卿此行须用心做事。”

洪承畴对曰:

“感王上厚恩,敢不竭尽心力。”

在洪承畴出征前,多尔衮又按照满人出征的传统,赐给洪承畴衣服、鞋帽、马鞍、驼马等物,还赐给其六户蒙古人,作为其包衣。

七月初三,洪承畴正式出征,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敕曰:

“保厘南土,实赖股肱。其江宁、江西、 湖广及将来归附各省,悉听节制,敕中开载未尽事宜,准便宜举行。”

同日,多尔衮命多罗贝勒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多尔衮致书多铎,令其班师回京,一切事务交付勒克德浑、叶臣、洪承畴办理。

也就是说,洪承畴这次出征,其职位类似明朝的“钦差大臣”,主管的是政务,而实际军权则掌握在勒克德浑和叶臣手中。

相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应该是很了解洪承畴的。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亨九是有丰富经验的。

到江南后,洪承畴分析局势,做出了“剿抚并用、反者必剿”的方针。具体细化一下,又可以分为“以汉将剿反民”、“安抚士绅阶层”、“专人治南”这三大手段。

洪承畴重用的汉将,是两位相当王八蛋的王八蛋,一个叫李成栋,一个叫金声桓。

李成栋我之前讲过了,这里介绍一下另一个王八蛋金声桓。

金声桓,字虎符,陕西榆林人。跟李成栋一样,金声桓最初也是民军,绰号“一斗粟”。后被洪承畴逼得走投无路,投奔到了左良玉军中,深受重用,由都督同知升总兵官。弘光朝“北来太子案”时,左良玉借口清君侧沿江东下,声讨马士英,金声桓就在军中。途中左良玉病死,金声桓就随其子左梦庚降清,任江西总兵,驻守南昌。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位王八蛋的赫赫战功。

顺治二年六月十九日, 李成栋率清兵攻破嘉定城,起兵的故明进士黄淳耀、在籍左通政侯峒自尽,李成栋下令屠城。

八月二十一日,清贝勒博洛率李成栋、刘良佐等部攻陷江阴,屠城。

整个八月,清军以金声桓、李成栋、吴胜兆先导,先后攻克峡江、吉安、万安、袁州等州县。

李成栋、金声桓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屠劫一空,李军尤甚,史载:

“(李成栋军)于娄东沙溪、横泾两地掠妇女千计,童男女千计,牛千计,杀人以万计,积尸如陵。所掠财物载舟数千艘,衔尾而去。”

难道洪承畴不知道这些王八蛋的所作所为吗?

不,他肯定知道。在这个时候,全世界大概没有人比洪承畴更了解这些原明朝军队的德行了。可是洪承畴更知道,只有子女财帛的诱惑,才能让这些人从哈喽Kitty变成下山猛虎。而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依仗这些人。

而为了安抚士绅阶层,七月初七,洪承畴联合浙江总督张存仁上奏,要求在南方归顺各省开科取士,免部分起义士绅的罪行,轻徭薄赋,使得:

“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随逆之心自消。”

多尔衮批准。

同时,洪承畴将南方原有的行政区划打乱,分别授予几个熟知关内局势的能人,即:

以江宁、苏、松、常、镇五府隶属江宁巡抚土国宝;

以安庆、池、太、徽、宁五府及广德州隶属安庐池太巡抚刘应宾,并兼管光、固、广、黄、德、湖口等 处;

庐、凤、淮、扬四府,滁、和、徐三州隶属凤阳巡抚赵福星。

土国宝,太湖水盗,为洪承畴所招降,任明朝总兵,后降清;

刘应宾,阉党,崇祯上吊后南渡,为南明太常寺正卿、通政史,后降清;

赵福星,辽东汉人,原辽东军下级军官,精通火器,早年降清,任兵部启心郎。天聪七年,赵福星就曾上疏皇太极,建议加强火器、工程部队建设,疏云:

“汗官兵精壮,盔甲坚固,刀箭锋利,战车梯木甚是得法,枪炮火器最为有用。又兼红夷、云梯,欲取城池,如反掌之易。”

以上三个人的统一特点,汉人,基层业务熟练,会打仗,对清朝忠诚度高。

汉人就熟知汉人的习惯和特点,基层业务熟练办事就务实,会打仗就能应对突发的民变,对清朝忠诚度高用得就放心。

通过以上措施,洪承畴在短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顺治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洪承畴奏报:

江西南昌、南康(治所今星子县)、九江、瑞州 (治所今高安县)、抚州(治所今抚州市)、饶州(治所今波阳县)、临江、吉安、广信(治所今上饶市)、建昌(治所今南城 县)、袁州(治所今宜春县)及江南徽、宁等府俱已平定。

但是你要注意,洪承畴在奏报中所平定的区域,仅限于今天的江西、安徽和江苏,而南方的其他地域他没有提。

他为什么不提呢?我猜想很可能是不敢提,因为在其他几个地方,几位猛人已经陆续登场了。他们的名字是:

湖北何腾蛟,湖南李过、高一功,云贵孙可望、李定国,以及最后、也是坚持最久的一位,福建郑成功。

0 阅读:4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