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家:千里迢迢蹭酒席

家乡风土 2024-11-05 15:29:20

社会发展到今天,即便我们普通人,什么时候想起去饭店,都能去的起,当然,这里不是指那些特别高档的餐厅。

然而,一个人或者三五好友去饭店,和几十上百人一起吃酒席是不一样的,菜不是那个味,气氛也不是那个气氛。

另外,老家的酒席,越来越有一种乡愁的象征了,所以,越是在外地的人越是想回家能喝上一顿喜酒,体验一下久违的坐桌子的感觉。

而我家这两个常年在千里之外的外地娃,或许觉得在老家坐桌子更好玩,更热闹,还没回家就问,能不能坐桌子。

只是,回家一个月了,也没有吃到一次酒席。

而这期间和亲朋好友也去了几次饭店,但孩子心心念念的还是轰轰烈烈的坐桌子。以至于在小麦同学又一次问什么时候坐桌子,老爸说,姥爷带你们去饭店,他们又都拒绝。

也是因为去年暑假坐了好几次桌子,仅仅是升学宴就吃了三次酒席,今年,这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忍不住问我妈:暑假估计是没人结婚了,有生娃的也行,就能坐桌子了!

我妈恍然大悟说:那咱家东北角,大宽,他儿媳妇估计要生了,咦,好像快生了,咱这待客早,娃出生几天就待客了,这几天生的话,你们回北京前还能赶上坐桌子。

我喜出望外,心里就突然盼望他们快点生宝宝吧,我们想吃酒席……是不是挺幼稚。

也就是一两天之后,大宽家一个婶子从常住的县城回来了,站在村口说话:这不是大宽得个孙,我这当婶子的要不回来该说我了,就回来了。

我这心里真是开心,连声问,什么时候生的呀?

那婶子说:就今天早晨。

我回去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妈,老妈说,今天8月9号,七月初六,你们是月底回去吧,肯定能赶上他们待客。

我说,说不定他们十天后,也就是十六待客呢?

又过了一两天,就有三三两两的人从我家门前经过,他们去大宽儿子的新房里添箱(随礼)。

这天上午,老妈也拿了红包去添箱,回来对我说,你真说对了,就是十六待客。

然后,一家老小就翘首企盼那一天说到来。

其实原来坐桌子是有些讲究的,比如我这个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去坐桌子,就得随一份礼钱,不过一般都是一个家族的。

现在如果一个家族的也是这样,远门的则不会添箱,以前物质不富裕,村里的外甥外甥女也不会随便去吃酒席的。

现在就没这么多讲究了,谁家待客,大人去喝喜酒,家里孩子也得带上。听说每次村里有酒席,有一个嫂子必定带上六个孩子,她家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一辈孩子又不少。

要说现在也因为爱孩子,过去的那些规矩慢慢丢掉了,连年轻时很讲究的老妈,现在也不注意这些了,提前跟孩子们说:过几天跟我去坐桌子。

孩子们又问,妈妈去不去?

我告诉他们这是姥姥家的客,我没有给红包,我就不去了,孩子可以去。

我对妈妈说,说是说,其实让他们两个去,也觉得不好意思,我也没添箱。

我妈说,现在都是这,你弟弟的孩子也都不在家,我就带这两个也不多。

到了大宽家待客那天,孩子们很兴奋,老妈也是张罗着要早去。

饭店距离我家也就几百米,我要送他们,我妈不让,说村里好多人去,等会趁个车。

等了一会看到村西头的一个嫂子,她和我们不是一个姓氏,她不去吃酒席而是去上街。

我看老妈带着他们坐车,二宝穿着那身民族风的衣服,就像拍下来。

嫂子跟我开玩笑:你干啥架势哩,跺(踹)你两脚……

她咋咋呼呼说这话时,小麦同学不知道咋回事,回头看我一眼。

(还有那个三叔,每次看到二宝就吹胡子说,这是谁,北京来的小孩,来,看我打你不?二宝看到他赶紧躲开,有一次我拽着二宝说这也是一个姥爷,跟你开玩笑的,不要怕,拿水枪呲他,二宝就追着他呲,再也不怕了!)

这个嫂子是村里最喜欢说笑话的,我们是同辈。从小到大,她每次看到我都得说两句,我都是呵呵一笑,不会接话。

他们去吃酒席了,家里就我和老爸,记得那天没做饭,老爸就吃点水果和剩的蒸面条。

一点多时,坐桌子的人回来,带着打包的菜,还有两瓶饮料。孩子高兴的很(有一天我带他们去那个饭店调菜,他们拉着我到后院说,我们就在这吃的酒席)。

老妈说,跟你那个德嫂子坐一起,可照顾两个孩子了,一直给他们夹菜。你看这菜,就是你嫂子给装的。

隔两天见到德嫂子,我对孩子们说:快喊妗子,还记得妗子吗,上次坐桌子都是妗子给你们夹菜,你妗子都没吃好吧??

德嫂子笑了,说吃好了,你这两娃可真听话,马上还要坐桌子,到时你们还跟我一起。

盼了好久的坐桌子心愿终于实现,还在激动之中的孩子们很快又迎来第二次坐桌子,还说老妈带着他们,又跟德嫂子坐在一起。

0 阅读:34
家乡风土

家乡风土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