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海军高调展示其“维克拉玛蒂亚”号和“维克兰特”号组成双航母编队,并意有所指的评论称“任何潜在对手都应感到生畏”。此言一出,立刻就被部分印媒和民众解释为是在“质问”中国的航母编队战力,认为印度海军实力强于解放军海军,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
的确,相比于拥有60余年航母运用经验的印度海军,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发展进程似乎显得“太快”。但是,实际上印度海军的所谓“丰富经验”,却是一文不值,根本无法应对现代高强度战争。
印度的第一代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是从英国购买的二手货。这艘航母虽然1961年就入役印度海军,但是直到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才真正执行封锁任务,获得过实战经验。但那也是欺负巴基斯坦这种没有制空权的对手。进入21世纪,印度航母的主要任务就是出访和演习,根本没有对抗强大对手的实战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虽然2012年才服役,但是训练和演习的强度却远超印度海军。每年“辽宁”舰几乎要执行3-4个月的训练任务,还要频繁参加各类演练。
最关键的是,舰载机部署也远超印度,歼15已经开始执行战斗值班,并具备全天候起降能力。这些都让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迅速积累实战经验,战斗力也在迅速提升。
所以,印度海军擅长表面文章,其实已经落后于时代。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虽然时间短,但是训练更加扎实,这也是实力的体现。印度若真的对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感到生畏”,那只能说明其实已经被远远抛在身后了。
事实上,中国海军发展航母,目的并不是为了在印度洋上与印度海军争锋,而是跟美军航母打对台。美军自二战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头号潜在敌人。发展航母编队,就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够跟美军航母编队对抗,保卫中国的海上安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美就爆发过几次台海危机。美国为了保卫台湾,曾多次派遣航母编队进入台湾海峡,这使得中国深刻认识到航母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中美在南海也爆发过几次较大的摩擦,美军的航母也曾入鄱阳湖,这更加坚定了中国发展航母的决心。
进入21世纪,中美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剧,美军的航母编队也频频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让中国意识到,如果不能发展自己的航母舰队,将很难保障自身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实现战略投送,甚至无法有效抵御美军的军事压力。
所以,中国海军发展航母,实际上是跟美国海军的竞赛。中国需要拥有至少2-3艘航母,配备大量舰载机和相关护卫舰艇,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跟美军航母对抗。与印度这种只会表面文章的对手相比,中国海军更加注重实战化训练,这也让其航母编队发展速度远快于印度。
中国海军眼中真正的强敌,是拥有100多年航母运用历史,并具有全球最先进航母编队的美国海军。与其感到印度海军的“双航母合影”生畏,不如努力追赶美军航母的实战化水平,这才是实现中国海军跻身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
印度高调展示双航母,似乎也有在联合西方国家对抗中国的意味。近年来,印美两国不断加深军事合作,试图联手遏制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2020年10月,美印就签署了一项新的军事基地访问协定,这使美军可以更加频繁的使用印度的军事基地,加强在印度洋的部署。
2021年4月,美印还在马六甲海峡附近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演,然后又在10月在印度东部海域进行了“马拉巴尔2021”联合海上演习。这些举动,似乎都在向外界展示美印联手,要对抗解放军在印度洋的存在。当然,作为域内大国,印度也希望借美国的力量,维护自身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的影响扩张。
印度这种试图借航母编队来制衡解放军,拉拢美国共同对抗中国的做法,其实已经成为加剧地区局势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做法缺乏战略定力,容易引发误判,长此以往,只会让印度陷入被动,损害自身利益。
无独有偶,就在印度高调展示双航母的同时,澳大利亚也宣布将增购8艘潜艇,并可能在未来购买更多军备。
这无疑也是澳大利亚试图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一个信号。澳大利亚一直视中国为潜在威胁,并在安全和经济上倚重美国。为此,澳大利亚不仅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还频频采购美制武器装备,加强与美军的互操作互联互通。
总的来说,中国航母舰队从来没有把印度航母当成自己的目标,美国航母才是我们眼中的强敌。我们没有功夫去跟印度航母作比较,没时间去做秀,我们正忙于培训学员,执行任务,至于这个亚洲第一,印度想要我们也可以拱手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