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从这一句开始,就进入了典故模式。
很多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您不一定知道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让天才之姿的王勃,借着他们的遭遇,感慨自己的人生。
这期,我们说冯唐:
说到冯唐,就必须先交代清楚其所处的历史时期。
不然大家是看不懂“冯唐易老”的根本原因的。
汉朝初年,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和社会稳定:
1、汉政权采取的是“黄老之说”的自由经济(在汉朝初期,政府几乎不去干涉市场经济)。
2、政府机构简单,社会负担小(据司马迁估计,养活中央官吏,每年所需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相当于当时耕地面积的八百分之一,合算成钱大约是三千万钱)。
3、几乎没有战事,国家负担小(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两场战争中,单单是安抚和赏赐就达到了二十亿余钱,是养活整个官僚系统的几十倍)。
4、有许多刘姓王,共同治理国家,(初衷是好的,然而他们拥有着极大的自治权)。
从经济角度看,以上这些内容使汉朝初年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社会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从战争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组织能力和政治覆盖,来发动一场甚至几场针对匈奴的灭国之战。
而我们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能够发现,冯唐是汉朝初年的一位有见识的主战派:
冯唐性格耿直,很有见识。
其祖父在战国时期的赵国,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相善,对领兵打仗和抗击匈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当年在与汉文帝交流中,就直言不讳的指出来,汉文帝在对待将领上的缺陷。
汉文帝时期,匈奴时常对边关骚扰,让汉政权不胜其烦,又打不过匈奴,无可奈何。汉文帝与冯唐说,希望得到像李齐这样的名将,为大汉守护边关。
但是冯唐却说:
李齐何值一提?赵将廉颇、李牧那才是将才!
汉文帝深以为是,说:
朕恨不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不然何患匈奴!
冯唐讽刺道:
即便陛下能得到这样的大将,也不见得能用的了。
汉文帝大怒,冯唐不予理会,又说:
上古帝王用将之道“‘国门以内,听制于寡人,国门以外,由卿定夺。且意诚词卑’。
据臣祖父所讲,李牧为赵将时,边塞税收均由李牧全权处置,犒赏将士,朝廷从不干预。
李牧能北逐单于、东破林胡,西抑强秦而南支韩魏。
赵王迁上任后,情况大变,最终一代名将死于馋言之下!”
冯唐见文帝听的入神,继续说道:
“臣听闻云中太守魏尚也颇有李牧风范,尽将租税飨士卒,出私钱,五日杀一牛,犒赏军民。如此,将士用命、上下一心,匈奴不敢犯境。
然如此大功,未见陛下嘉赏,却因上报的数据与实际差了六颗人头,陛下就下其入狱。对此,臣实在不解,故也才有了方才一说。
臣知道自己愚钝,不懂避讳,时下所说,更犯大忌,自知死罪,请陛下处置。”
从以上对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1、冯唐虽然说话耿直,但处处在理。
2、冯唐是个很有见识的主战派。
先说第一点“耿直”。
通过刚才的对话我们知道,冯唐就算是面对皇帝,也会直言不讳,甚至让皇帝下不来台,那么对待同事,就更容易不给对方面子。
于是在汉文帝之后的汉景帝时期,冯唐就因为耿直被罢官了。
再说“主战派”。
汉朝初年几乎没有发生过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主要政策是恢复社会生产,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
但是在两次对匈奴战争后,就导致国库空虚,而此时还未对匈奴造成致命性打击。
也就是说,汉朝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还不足以支撑起武装起来的汉王朝。
如果从财政的角度去说,冯唐所处的文帝景帝时期,没有足够发动战争的经济条件。以恢复社会生产为主要国策的汉朝初期,就意味着冯唐的观点不能展现出来。
他虽然对边关守护,和对待武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成功的案例支持,但是没有施展的机会。自己的缺点就容易被放大,以致被贬。
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国家积累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使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的时候,那些有见识的主战派重新回到历史舞台。
但这时候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
耿直的主战派冯唐,已经不适合再出来做官,施展抱负了。
这才有生不逢时,难以得志的“冯唐易老”的由来。
16岁就被皇帝钦点的“大唐奇才”的王勃,本应春风得意,却因为自己的一篇《檄英王鸡文》,贬出长安,从此仕途黯淡,走了一路的“背”字。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中,那个不受赏识就不会有作为的社会中,莫非也要等到九十多岁,才能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施展抱负,挥斥方遒?
王勃透过历史,仿佛看到垂垂老矣的冯唐,在那里轻轻的叹息……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寻古文之美。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