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傈僳族生活,那些温暖细节,谁看了能不被深深触动?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2 09:27:59

探秘傈僳

彩云之畔傈僳乡,心底好奇意未央。

千脚屋前思古韵,刀杆节里探奇光。

斑斓服饰风情绽,醇厚佳肴岁月藏。

欲解其俗深入处,未知奥秘引痴狂。

傈僳族的历史溯源

傈僳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中国官方确定的 55 个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史籍,樊绰的《蛮书》中称之为 “栗粟”,被视为当时 “乌蛮” 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文中籍记载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蛮、呰蛮都是傈僳族。“傈僳” 族名有说法认为 “傈” 是 “四” 的意思,“僳” 是 “人” 的意思,“傈僳” 即 “老四”,不过这是基于传说的解释。

先秦时期,傈僳族先民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旅,从西北不断往南迁徙到西南。到了汉朝,他们聚居于四川西南部的雅砻江至川滇边界的金沙江河段。唐朝时,傈僳族的祖先 “施蛮” 和 “顺蛮” 受其他势力逼迫,向滇西北转移,与 “磨些蛮”“罗落” 等 “白蛮” 混居在一起。

12 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 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重要迁徙 。此后,傈僳族又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一部分流入缅甸;一部分人到了沧源和孟连一带;另一部分沿着金沙江向南,到了禄劝和大姚一带。

清朝时期,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 “改土归流”,一些世袭土司被流官取代。19 世纪 20 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 “改土归流”,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19 世纪中期到末期,又有几批傈僳族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缅甸,还有几批向南沿澜沧江、怒江进入沧源、孟连,进而进入老挝、泰国。

民国时期,1912 年的里吾底事件、1917 年的兰坪事件、1939 年的上帕事件,使得大量傈僳族逃往缅甸。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线路是由怒江流域出发,翻越高黎贡山后,经片马、腾冲等地进入缅甸;另一条是由澜沧江流域出发,经耿马、永德、镇康等地进入缅甸。随后,缅甸的一部分傈僳族迁往泰国,另一部分从缅甸迁移到被印度控制的中国藏南地区。

傈僳族的生活环境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高山深切割地貌特征显著。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山脉四座大山南北逶迤,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由北向南奔腾其间,造就了 “四山夹三江” 的独特地貌 ,怒江大峡谷更是素称 “东方大峡谷”,全长 316 公里,高低差达 5000 多米,平均深度 2000 米,汛期呈 U 型,旱期呈 V 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显。北部的福贡、贡山一年有两个雨季,2 - 4 月为 “桃花汛” 或 “春汛”,5 - 10 月为主汛期 。年平均气温 15.8℃ ,年平均降水量 1301.9mm。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傈僳族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高山峡谷使得交通极为不便,过去溜索成为人们跨江的重要工具,也因此衍生出了独特的溜索文化。比如,怒江两岸的人们在等待过溜时,常常会进行群体对歌,这种独特的场景反映出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傈僳族的传统民居多选择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以木材、竹子等为主要建筑材料,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高山和森林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狩猎、采集曾是重要的生活补充方式,也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进而在文化中体现为对神山、神林、神树的崇拜,如福贡县架科底村的木氏族,对树木极为崇敬,有一系列与树木相关的习俗和禁忌,对森林植被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傈僳族的文化特色

(一)语言文字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的主要交流语言。在历史发展中,傈僳族曾没有自己的文字,这给文化传承和交流带来诸多不便。直到 20 世纪,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他们先后进行了四次文字的创制。

第一次是在 20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也就是老傈僳文。这种文字用拉丁大写字母的颠倒正反形式来表示声母和韵母 ,共有 40 个字母,并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声调。例如,不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用正体表示,送气的则用倒体或反体表示。虽然在标音方面与现有的拉丁字母完全无关,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傈僳族部分群体的宗教活动和简单记录需求,至今在一些宗教仪式里仍在使用。

第二次是 20 世纪 20 年代,云南省维西县农民汪忍波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制出了音节傈僳文。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约有一千多字。在这些文字中,有一小部分是利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还有一些象形字。比如 “三” 表示 “容易” 的音读,“无” 表示 “天” 的训读 ,“山谷”“承接” 等有对应的象形字。这种文字主要在云南省维西县的几个区通行,当地还留存有识字课本和诗歌、神话传说的手抄本。

第三次是 “格框式” 傈僳文,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字形式,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鲜为人知。

第四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傈僳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国家语言机关在 1957 年为其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傈僳文。傈僳语和汉语相同、相近的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傈僳语特有的浊音用重写字母的方法表示,声调也用拉丁字母表示。新傈僳文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翻译出版了课本、通俗读物以及《德宏报》《怒江报》的新傈僳文版,还有傈僳族的民歌《生产调》《逃婚调》《请媒歌》等,对傈僳族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通用老傈僳文,而新傈僳文也在不断推广和使用中,两种文字在不同的场景和用途中共同发挥着作用。

(二)传统节日

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阔时节,也叫 “盍什节”,“阔时” 是傈僳语音译,意为 “岁首”“新年”,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去,由于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所以各地节期并不统一。一般多在公历 12 月下旬至第二年 1 月举行。1993 年 12 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将每年 12 月 20 至 22 日定为阔时节,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共同迎接新年,欢庆佳节。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杀猪宰羊,酿制水酒,载歌载舞。还会举行射弩、打秋千、上刀山、下火海等传统活动,充满欢乐祥和的氛围。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 “澡塘赛歌会”,大家聚集在温泉边,不仅享受温泉洗浴,还会进行赛歌、对诗,年轻人借此机会寻找心仪的伴侣,常常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 ,也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节日分为两天,第一天是 “下火海”,表演者会赤脚在由栗柴烧成的火炭上跳跃、翻滚,甚至捧起火炭洗脸、传递烧烫的铁链子,场面惊心动魄。第二天是 “上刀山”,将 32 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表演者头缠红布,身穿红衣,赤脚一步步爬上刀杆,还会在顶端做倒立等高难动作,展现出傈僳族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如今,刀杆节不仅是传统节日,其表演项目也成为了具有观赏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澡塘会,又称 “春浴节”,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 10 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原本寂静的温泉边瞬间帐篷林立,人头攒动。过去,人们认为温泉水具有治病的功效,所以以洗浴治病为中心。如今,澡塘会已演变成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年轻人三五成群,赛歌对诗,谈情说爱,为节日增添了浪漫的气息。

(三)服饰文化

傈僳族服饰风格独特,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服饰因颜色和样式差异,将傈僳族妇女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整体风格简洁素雅。她们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时则用手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袖口常以黑布镶边,黑白相配,对比强烈。

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显得干练利落。上衣右衽,长度一般到腰间,下身穿长裤,方便劳作和活动。小围腰一般绣有精美的图案,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实用功能。

花傈僳妇女服饰最为鲜艳多彩,她们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行走时摇曳多姿,风情万种。对襟坎肩的彩边通常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绣制而成,图案丰富多样,有花卉、动物等。及地长裙上的彩色贝壳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傈僳族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被称为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 。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展现出粗犷、洒脱的气质。麻布短衫一般用自家栽种的大麻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而成,结实耐用。箭包和砍刀是他们狩猎和生活的必备工具,同时也具有装饰作用,体现出傈僳族男子的勇敢和坚毅。

(四)饮食习俗

傈僳族的饮食习俗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主食以玉米、荞麦、大米为主,这些作物适应山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傈僳族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在过去,玉米粑粑是常见的主食之一,将玉米磨成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制成饼状,放在火上烤制或蒸熟,口感香甜,饱腹感强。

肉食来源主要有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及部分狩猎所得的野生动物。不过,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狩猎行为逐渐减少。漆油炖鸡是傈僳族的一道特色美食,漆油是从漆树籽中榨取的油脂,具有独特的香味和丰富的营养。将鸡肉切成块,与漆油一起炖煮,鸡肉鲜嫩,汤汁浓郁,味道鲜美,是招待贵客的佳肴。此外,还有烤乳猪、手抓羊肉等美食,各具风味。

在饮食礼仪方面,傈僳族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访时,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吃饭时,一般让客人坐在上位,主人在一旁陪同。饮酒是傈僳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常用自家酿制的水酒来招待客人。喝酒时,通常由主人先敬客人,客人要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谢。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场合,还会举行传统的饮酒仪式,如 “同心酒”,两人或多人同饮一碗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

饮食中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在祭祀活动中,用于祭祀的食物不能随意食用,要遵循特定的仪式和规矩。部分傈僳族地区还忌讳吃狗肉,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对狗怀有特殊的感情。

(五)建筑风格

傈僳族传统住房以 “千脚落地房” 最具代表性,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他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千脚落地房” 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通常建在斜坡或靠山处。由于当地耕地面积狭小,且多山地,这种房屋多依山而建,呈楼房形式。

其结构特点是在斜坡下和左右两边,竖几十根坚硬耐腐的粗长木柱,有的多达 100 多根,这些木桩和房柱就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 “千脚落地房” 。在木柱离地 1 米左右钉上横木,再用数根带杈的短圆木架住横木,铺上长约 4 米、宽约半米的木板作地板,有的也铺篾笆席。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格局通常为二间,外间待客,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脚架,供烧饭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下层饲养牲畜或存放农具、堆放干柴等杂物 。房屋设有门,但不设窗子,室内采光和通风都利用篾笆缝隙间射流进来的光线和空气,所以室内光线稍暗。

建造 “千脚落地房” 的材料多就地取材,以木材质地坚硬、耐腐的青冈树作柱子,篾笆作墙壁,整体都由竹篾或藤条绑扎作固定,间或用树杈作支撑点,不用铁钉和铁丝。中层隔 楼铺木板,屋顶用茅草覆盖或用木片铺设。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利水性好、耐腐,有香气且不受白蚁蛀 食,茅草则为草本植物,容易采集,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类似瓦片的功能。这种房屋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环境密不可分,高山峡谷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千脚落地房” 的底层架空设计有利于防潮、防水;而多山的地形使得在斜坡上建造这种房屋,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能适应复杂的地形条件 。同时,当地丰富的木材和竹材资源也为房屋的建造提供了便利。

傈僳族的精神世界

傈僳族的宗教信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原始宗教阶段,傈僳族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等都为 “神灵” 或 “鬼魂” 所支配,将神鬼分成若干类,主要的鬼灵有院坝鬼(“乌沙尼”)、家鬼(“海夸尼”)、山鬼(“密司尼”)、水鬼(“埃杜斯尼”)、梦鬼(“密加尼”)、血鬼(“洽尼”)、路鬼(“加姑尼”)、魔鬼(“尼拍木尼”)和虎氏族鬼(” 屋豆尼”)等三十余种。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区,时常遭受风、旱等自然灾害,因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驱逐自然灾害的崇拜仪式。在驱风仪式中,氏族长者会手持一碗酒,用树叶蘸酒洒向四方,并念动咒语,同时吹响牛、羊角号,向山神祈求停止刮风;祈雨的仪式则更为多样,比如用竹片或木条编成方块,涂上泥巴,由生肖属龙的人在上面燃火,然后放入水潭或江河中,期望水将火冲熄能成为下雨的征兆;或是用药物毒死江中扁头鱼,认为消灭扁头鱼天就会降雨;还有以箭射入 “龙潭”,试图触动龙神降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各家会分别用年糕、肉、香、纸钱在井边举行祭水仪式,祈求常年平安;年终清扫灶塘时,会洒酒于灶塘的三脚架或三脚石上,向 “达周玛”(灶神)祈求家庭安吉。

农业祭祀也是傈僳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在荞麦播种时,人们会将鸡蛋壳、米、盐等物用白纸包裹,系在木竿上,插于地边,希望以此祈求鸟兽不糟蹋庄稼;水稻发青时,在田边用鸡祭祀地母,祈求稻谷丰收;稻谷黄熟时,举行尝新祭,各家杀鸡或猪,用新稻米饭祭祀祖先。相传稻种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养狗的人家,还会以肉、饭喂狗。猎获野兽时,也要祭祀猎神,若是群猎,便在猎获地由发现野兽的猎狗之主剥兽皮、烧兽肉,祭祀猎神,兽头骨则供在祭者住屋的墙上,年终在寨边道口烧化,期望新的一年能获得更多猎物。

19 世纪中叶,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这对傈僳族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今,大部分傈僳族群众信仰基督教,只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在一些傈僳族聚居的村落,教堂成为了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村民们定期前往教堂做礼拜、唱赞美诗,宗教活动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基督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傈僳族的宗教信仰,还对他们的社会文化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和仪式逐渐减少,传统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同时,基督教的赞美诗、圣经故事等也丰富了傈僳族的文化内容,一些用傈僳族语言翻译的宗教读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傈僳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在社会结构方面,教会组织在村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以家族、氏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 。

傈僳族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篇章。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傈僳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政治上,傈僳族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1954 年 8 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1957 年 1 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是傈僳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他们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在傈僳族聚居的其他地区,也陆续建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保障了傈僳族人民参与政治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规划和发展本民族的事务 。

经济发展方面,傈僳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傈僳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如今,在国家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已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像怒江地区的草果种植,截至 2024 年,种植面积达 111.45 万亩,预计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 20 亿元,带动 16.5 万群众人均增收 3400 元以上 ,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涵盖了水电、矿产、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例如,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在兰坪县发展壮大,其露天矿山剥离工程和冶炼厂的高效运作,不仅改变了当地工业生产结构,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傈僳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政府积极推动傈僳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阔时节” 等 8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来越多的傈僳族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傈僳族的传统舞蹈、音乐、手工艺等,通过现代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傈僳族文化。在云南丽江华坪县,当地积极开展傈僳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歌舞、传说等,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前,傈僳族地区教育极为落后,学校数量稀少,入学率极低。如今,傈僳族地区已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怒江州实现了学前教育 “一村一幼”,公办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 98.6%、98.24% ,形成了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 的学生资助体系,怒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并招生,更是结束了怒江州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截至 2023 年底,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2.65%、91.64%、90.16% ,越来越多的傈僳族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傈僳族将继续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方面,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傈僳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教育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傈僳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相信在全体傈僳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傈僳族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他们将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