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壶关县这个小县城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魅力你了解吗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9 14:50:42

喜览壶关胜景

壶关胜境韵悠长,史海钩沉岁月彰。

古邑人文添异彩,乡风民俗绽华光。

太行峡谷惊魂魄,羊汤烧饼暖心房。

沉醉此中情不禁,愿同诸友共传扬。

壶关县: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你是否曾渴望探寻那些小众却充满魅力的地方?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山西省长治市的壶关县,领略这座小城独特的历史韵味、人文风情、特色风俗、灿烂文化、迷人景点和诱人美食。它就像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它的美。

源远流长的历史

壶关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这里或为夏、周京畿重地,或为商朝屏藩 ,见证了王岭黎国、西伯戡黎、武王伐纣等重大历史事件,那些有功于壶关先民的黄飞虎、姜太公、比干、微子等,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其事迹载记石刻,成为了壶关历史文化的深厚根基。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壶关设县,属上党郡,其名称因境内山形似壶,于此置关而得,这一独特的地理标识,也开启了壶关作为行政区域的历史篇章。此后,壶关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

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壶关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汉王刘邦元年(前 206 年)始置壶关县,隶属上党郡,治所在今长治市区。东汉建安十年(205 年),高干执上党太守叛守壶关口,曹操遣李典、乐进攻取未下,遂亲征。次年,曹操从邺城上太行攻打高干,起土堆、挖地道终将壶关攻破,上党为曹所有。这一时期,壶关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其军事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西晋永安元年(304 年),刘渊遣子刘聪和石勒进攻壶关,刘琨派护军黄秀救之,被石勒杀死于白田,壶关遂陷。西晋永嘉二年(308 年),刘渊自离石迁都于壶关黎亭,建都壶关四年。东晋太和五年(370 年),秦王苻坚同王猛攻壶关,执上党太守王越,所过郡县望风附秦。这些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壶关的发展进程,也让壶关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贞观十七年(643 年),县治移至清流川,即今之壶关县城,境域包括今壶关全境及三分之一的平顺。这一时期,壶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区域内的重要城镇。

到了民国 34 年(1945 年)8 月,县城日伪政府灭亡;同年 9 月,壶关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迎来了壶关的彻底解放,从此,壶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新篇章。

独特的人文风情

壶关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州市、辉县市相连 ,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接壤,县域总面积 1013 平方千米,是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截至 2022 年,这里的常住人口约为 23.2736 万人 ,虽然人口不算多,但却充满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壶关县的交通十分便利,中南铁路、长安高速、环城高速和 207 国道均穿境而过,县境内有两个高速口,距离长治机场仅 20 多分钟路程,到太焦高铁长治东站、长治南站也都只需 10 多分钟,这样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让壶关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壶关县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传统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有舞龙、舞狮、跑旱船等,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有每年的庙会,也是当地的一大盛事,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民间艺人的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参与,成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壶关的民间艺术同样独具特色,壶关秧歌是当地的传统戏曲剧种,它起源于明清时期,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壶关秧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有 [平调]、[悲板]、[垛板]、[娃子] 等,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常常讲述着当地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丰富多彩的风俗

壶关县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从传统节日到婚丧嫁娶,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节日方面,春节期间,壶关人民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前面提到的社火表演,家家户户还会张贴春联、年画,寓意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共享天伦之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端午节时,壶关县有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囊的习俗。粽子一般用糯米、红枣、豆沙等食材包裹而成,煮熟后香气扑鼻,口感软糯。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草,据说艾草具有驱蚊辟邪的作用,能够保佑家人健康平安。孩子们则会戴上五彩丝线编织的香囊,香囊内装有雄黄、艾叶等香料,不仅美观,还能驱虫防疫 。

在婚丧嫁娶方面,壶关县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男女婚姻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要经过合婚、订婚、纳彩、迎娶等多个程序。合婚时,由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是否相克,以决定婚事成否,如今这更多只是一种形式。订婚时,男方要带一定数量的白面、小米、食盐、面食、猪肉及衣料送女家,女方回敬的礼物中有一双用白面蒸的 “葫芦” 或 “枕头”,只能让未来的新女婿吃。纳彩时,男方将彩礼和现币以及女子结婚时应穿戴的一切备齐,请媒人送交女方,双方除接受对方的大花馍(俗称枣糕)、饼子,分给亲族邻友外,还要告知婚期 。

迎娶前一天晚上,女方家父母要做离娘饼,让出嫁的女儿吃。迎娶当天早上,男方家的长辈引新郎带吹鼓艺人到祖坟祭祖,有些乡村是到神主位牌前祭祖。女方家在迎娶前还要送被褥、衣料,出嫁女子要由已婚妇女用线绳把脸上的汗毛绞去,俗称绞脸,表示从此不再是黄毛丫头 。迎娶日,男家贴婚联、红喜字、打红纱灯,新郎穿新衣,披红彩带,同媒人、女客、吹鼓艺人等随彩轿出行娶亲。家里中午用面条招待上礼的亲戚宾朋,娶亲一行人至女家,女家设宴招待新郎,宴间吹鼓艺人要吹奏一阵,女家还要给赏钱 。新娘由祖母或其他平辈至亲从炕上抱扶至轿内,兄弟姐妹和亲属 10 多人随行,俗称送亲。沿途吹奏,鸣鞭炮至男家,女眷搀扶新娘下轿后,脚不许沾地,用两地红毡铺地,前后倒毡至院中天桌前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拜时,男跪拜、女侍立,有的乡村是双双跑拜。然后,女方要向亲戚跑拜,被拜人要当场付给磕头钱物。拜毕,女客扶新娘入新房,俗称入洞房 。下午,鼓乐吹奏,设宴款待亲朋,婚日晚饭后,鼓乐收摊,村里青年人聚伙闹新房至深夜,主人视有人闹新房才是好事 。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到岳父家以上宾招待,小舅子、小姨子和同辈年小者要耍新女婿,口口声声要喜钱,新郎不给,就得被摘帽、脱鞋,临回前拿重金才能赎回 。新郎返家时,可随意拿岳父家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有些乡村是取碗筷,岳父家不得阻拦,叫做偷富,俗称偷三 。接九也叫住九,婚后第九天,由娘家差人将一双新人接去,住九天,然后再回婆家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繁琐礼节渐趋简化,人们更注重婚姻的本质和情感的交流 。

在丧葬方面,壶关县也有一套传统的仪式。老人去世后,家人要立即向亲友报丧,亲友们会前来吊唁,送上花圈、挽联等。入殓时,要为逝者穿上寿衣,放入棺材中,棺材前会摆放祭品、点燃香烛 。出殡时,一般由长子或长孙摔瓦盆,然后抬着棺材前往墓地,一路上要撒纸钱,意为给逝者买路 。安葬后,家人还要守孝,守孝期间要遵守一些禁忌,如不参加娱乐活动、不穿鲜艳衣服等 。

壶关县的民间艺术同样是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壶关秧歌,还有剪纸、龙灯、竹马、狮子舞等。壶关剪纸按用途分为粘贴剪纸和衣饰绣样剪纸两大类,题材范围包括传统民俗、戏剧及传统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等 。剪纸使用的纹样有圆眼纹、月牙纹、轮形纹等,基本剪法有阳剪法、阴剪法、阴阳结合剪法 。龙灯一般用布或纸做成,平年用十二节,闰年用十三节,体内装有电灯(古为特制蜡烛) 。表演时,先用铳放三声大炮,紧接着鞭炮齐鸣,追龙者翻跟斗、持红蜘蛛上场,随后游龙在云雾中上下翻滚,时隐时现,并伴随铿锵的鼓乐声,做出各种舞姿造型,威武雄壮、气势恢宏 。竹马也称跑马,一般由 8 - 12 个孩子参加,表演者胸腹前绑扎马头,腰臀部绑扎马股尾,中间与人身相连接,马身以下用装饰绸布围裹 。表演时,扮演者作骑马状,随着音乐节奏按一定程式做出各种舞姿 。树掌镇磨掌村的竹马最为有名,始于明嘉靖年间,传统节目有《天门阵》《闯幽州》等 。狮子舞由 2 人扮演,共披 1 张狮子皮,穿 1 条外形如狮子腿脚的连脚裤 。表演时,在鼓乐声中 1 人手拿绣球逗引狮子上场,让狮子做出前进、后退、滚翻、蹲卧、挠痒等舞姿动作,俗称狮子滚绣球 。有时还会表演钻人桥、跳方桌、攀高山等高难动作,在城关镇最为流行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壶关文化的重要载体 。

底蕴深厚的文化

壶关县的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戏曲、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壶关秧歌作为当地的传统戏曲剧种,深受人们喜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 。其曲调丰富多样,有 [平调]、[悲板]、[垛板]、[娃子] 等,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常常讲述着当地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9 年 11 月,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获得壶关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这也让这一传统戏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在民间传说方面,壶关县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桥上乡的河蛟沟,相传这里曾经是一条大河,河中栖息着一条蛟龙敖摩昂,它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大儿子,因触犯天条被贬至此,专管此地旱涝,与地方邪妖斗争,庇护乡民。在敖摩昂的护佑下,当地百姓家家粮食满仓,安居乐业。后来敖摩昂功德圆满,化身为真正的神龙,飞身仙界。如今在河蛟沟的后沟,八泉峡景区内,还有龙宫洞,供奉着造福乡民的龙神,山西、河南、河北方圆 300 公里内的人们,至今仍会到龙宫洞内祈福求雨 。

桥上村西面的阳根山,因其状如男性的生殖器而得名。传说邪鳄作乱民间,喜欢生吃男婴,导致河蛟沟阴盛阳衰,人丁繁衍受到威胁。村民们诚心跪拜天地,最终感动上天,阳根山神峰从天而降,金光万丈、阳气四溢,镇住了邪鳄。此后,村民只要在神山前诚心求拜就会诞下男童,这一传说也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繁衍后代的期盼 。

壶关的传统技艺同样令人瞩目,壶关剪纸是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按用途分为粘贴剪纸和衣饰绣样剪纸两大类,题材广泛,包括传统民俗、戏剧及传统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等 。剪纸使用的纹样有圆眼纹、月牙纹、轮形纹等,基本剪法有阳剪法、阴剪法、阴阳结合剪法 。2008 年,志愿者张泉水、闫光照等人发起,邀请张建英为辅导教师,与壶关县残疾儿童一起创作《走进奥运》百米巨幅剪纸作品,并在中华世纪坛奥运主题展馆展出,这一作品不仅展示了壶关剪纸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一传统技艺 。

令人神往的特色景点

壶关县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拥有众多令人神往的特色景点。太行山大峡谷是壶关的标志性景点,它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东西全长 35 千米,占地面积 225 平方千米,林草覆盖率 74.9% 。这里是由于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以峡谷群、峰林石柱、河流瀑布、溶洞等为典型景观的大型高山峡谷景观系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地区间气候差异显著,呈现出鲜明的峡谷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 9.4℃ 。太行山大峡谷以五指峡、王莽峡、龙泉峡三大峡谷为主线,串联起 400 多处景观,构成了以 “雄、奇、险、秀” 为特色的自然风光 。这里有林海、峭壁、飞瀑、流泉、幽洞、古庙、深潭等 44 处景观,还有享誉全国的紫团参、红豆杉等 300 余种珍稀植物和金钱豹、黑鹳、金雕等 130 多种国家保护动物 。2005 年,太行山大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壮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

八泉峡景区是太行山大峡谷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它占地面积 24.11 平方公里,南北绵延约 11 公里,最高海拔直逼 1700 余米,最大落差更是惊人地达到了 1100 米 。八泉峡因峡谷内有 8 处泉水而得名,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峡深涧幽、高崖对峙,奇峰怪石、飞瀑奔腾,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景区内的地质遗迹景观丰富,有 “唱晓雄鸡”“熹山宝塔”“玉清风”“仙人对弈” 和 “鲲鹏展翅” 等象形石峰,为巍峨的大山增添了一份灵动 。游客可以沿着精心设计的立体旅游环线,领略高峡平湖的宁静、幽谷听泉的雅致、悬流滴翠的生动、壶穴洞天的神秘、滴谷九莲的奇特、八泉洪纷的壮观、玉皇云顶的高远、生肖拜天的神秘以及千峰竞秀的瑰丽 。此外,八泉峡还拥有华北地区独一无二的 28 米 “天空之城” 和 3000 米 “高空索道”,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刺激和独特的观景体验 。

青龙峡也是壶关县的一大特色景点,它是太行山大峡谷龙泉峡的一条支峡,占地面积 96 平方公里,已开发 26 平方公里 。青龙峡呈南北走向,全长 5 公里,因峡内有青龙潭而得名 。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是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青龙峡南口宽阔敞开,两侧山峰平缓低矮,遥相对峙,漫山皆是松、柏、柿、枣树,花草丛生,遍地青翠,万紫千红 。谷底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灵石,其中一块长方形的大灵石长 15 米、高 15 米、宽 3 米,上面还长着一棵四季郁郁葱葱的翠柏 。在峡谷底部有一个河床断层,溪水从断层悬崖峭壁顶端跌入深潭,形成落差 30 多米、宽 2 米的巨大瀑布,瀑布常年累月冲刷形成了面积 200 余平方米、深 10 余米的水潭,水潭的水青翠碧绿如染 。传说古时青龙潭内有一条温顺可爱的青龙,喜欢与人嬉戏,所以人们称这个水潭为青龙潭,也叫乖龙潭 。景区内还有狐仙洞、莲花台、马奇寨等景点,狐仙洞是 5 亿年前至 4 亿年前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具有发育明显的岩溶地貌,钟乳石构成各种溶洞景观 。莲花台坐北朝南,台中间有石灰岩天然溶洞,洞口有莲花状钟乳石,泉水从洞口喷涌而出形成喷泉,喷泉状如莲花,与谷底落差 100 余米,随年降水量和日照强度变化,泉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马奇寨雄踞在药王山巅高地上,海拔 1190 米,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周垒有坚固的石城墙,墙上有耸立垛口,墙里建有碉堡、房屋等军事设施,还有春臼、碾盘等生活设施,寨西有古寺院遗址,里面留有佛堂、石碑等遗迹 。

让人垂涎的特色美食

壶关县的美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融合了山西乃至中原地区的饮食特色,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壶关羊汤是山西壶关的地方传统名吃,也是上党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长盛不衰 。它与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并称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 ,且风味别具一格 。壶关羊汤讲究尝全羊,一碗汤中要有七八个羊肉饺子、三五个羊肉丸子、几块炖肉、血条、脂油与头、蹄、口条及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或块块,除羊的皮毛之外,应有尽有,连羊骨髓也熬在老汤中 。制作时,先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丝,浇上用羊骨头熬制的老汤 ,并配上盐、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 ,汤鲜味浓,饺香肉嫩 。喝壶关羊汤还要讲究时令,约是从当年中秋到次年清明之间七个多月时间 ,在寒冷的季节里,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既能暖身又能滋补身体 。而且每座羊汤馆里除正锅外,另设一口大砂锅专供炖羊骨架和羊肉块,此锅从中秋做汤开始坐在火上,到次年清明止,边舀边续,老汤不断 。喝羊汤时,再配吃用黍米面包豆沙、枣泥馅做成的黄蒸,极软、极甜、极粘,堪称最佳搭配 。

壶关烧饼也是当地的传统名点,以其酥脆可口、层次分明而著称 。制作时,将面粉擀成薄片,抹上油盐,折叠数次后,放入烤箱或炉子里烤制 。烤好的烧饼色泽金黄诱人,吃起来香脆无比 ,无论是作为早餐搭配豆浆,还是当作日常的零食,都十分美味 。

手工拉面也是壶关的特色美食之一 ,选用优质小麦粉,经过和面、揉面、拉制等多道工序 ,面条筋道滑爽 。师傅们凭借着熟练的技巧,能将面团拉成粗细均匀的面条 ,有的细如发丝,有的宽如腰带 。汤头是拉面的灵魂所在,通常用牛骨或羊骨熬制数小时而成,味道鲜美浓郁 。再搭配上鲜嫩的牛肉或羊肉,以及葱花、香菜、辣椒油等调料 ,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拉面,让人食欲大增 ,深受食客喜爱 。

快来探索壶关的魅力吧

壶关县,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无论是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独特的人文风情、丰富多彩的风俗、底蕴深厚的文化,还是令人神往的特色景点和让人垂涎的特色美食,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相信大家在了解了壶关县之后,心中一定对它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