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没电,人在天黑后会做什么呢?直接睡觉还是开启夜生活?

文史瓦舍 2023-05-15 11:08:45

中国最早使用电是在光绪五年,正是因为有了电,我们到了晚上才可以看电视、玩手机等等,那么在这之前,古代人的生活是没有电的,那他们到了晚上都干什么呢?难道天一黑就睡觉吗?

其实,在古代晚上行动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以前都是有宵禁制度的。别说你摆摊卖东西了,就算是瞎溜达,那也不行,你都得在家待着。

晚上到点了,就有专门的人敲鼓,意思是告诉大家到点了,麻溜回家,谁都不能出来了,直到早上到点了,就又有专人去敲钟,这时候才能出门,一般情况下,除了有人生病要请医生,或者生娃、死丧,这些可以通融通融,否则,你晚上私自出门被抓到的话,可就要挨板子了。

那这不让出门,待在家里又能干些啥呢?难道真的要早早睡觉了吗?

其实也不全是,像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都会在府里养一些歌姬、舞女,晚上虽然不能出去,但还是可以在自家开个party的,喝喝小酒,蹦蹦迪,在自家院里做游戏,投壶博弈,只要不是很过分,也没人管你。

另外,在唐朝实行的宵禁制度,只是管你不让你在外面瞎逛,一些青楼、酒楼还是可以正常营业的,有钱人家的子弟一般都去青楼找乐子,只不过如此一来,就要在青楼一直待到宵禁解除了才能回家。

这些比较逍遥快活的,都是有钱人家才能过得起的夜生活,像一些普通的人家可消费不起,那他们在晚上都会做些什么呢?

如果是普通的农户,他们都是从早上干活,一直干到晚上,劳作一天都很累了,而且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干活,所以为了保证体力,他们一般天黑时就睡了。

其他百姓家可能是一家老小聚在一起,长辈教导小辈规矩,给他们讲故事之类的,又或者是在洗衣、织布、做针线活等等,用来贴补家用。

而对于那些想要上进、改变命运的人来说,那肯定是要抓紧时间读书了,点灯熬油的苦读就是晚上必备项目。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蜡烛,但一般人家可用不起,因为价格相当贵了,那都是有钱人家才能用的。直到明朝,制蜡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老百姓们才用得起蜡烛。

在此之前,古代人都是用油灯照亮的,而且当时的油灯也不算便宜,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为了省钱基本不点灯。如果是没钱的读书人,那就更惨了,只能学学孙康车胤萤囊映雪了。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有宵禁制度的,像在宋朝就没有宵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莹煌,上下相照,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从这里就能看出,即便在夜间,大街上也是相当热闹的,百姓们可以逛街,夜宴,夜游,在酒楼茶坊听曲,赏景、吃肉喝酒,听评书,甚至有些酒楼还有外卖服务,那真是古代夜生活的巅峰时期。

像大宋有名的诗人苏轼,就是典型的夜猫子。月亮不睡,他也不睡,晚上无聊了,干啥?喝酒赏月吧,于是就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个人赏完月还有点无聊,咋办?找朋友溜达溜达,聊聊天吧,接着就有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你以为苏轼只做过这些吗,那你太小瞧他了,他还在大晚上玩过漂流。在前赤壁赋中,他曾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怎么样,人家这玩的够溜吧,另外,像咱们之前流行的露营啊,那也是苏轼玩剩下的,《游三游洞》中曾提到,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大晚上带着被子,以地为床,在岩洞里过一夜,这样事,哪怕是现在也没有几个人做过吧,这一晚想必对苏轼来说,一定也是独特的一晚吧。

与现在相比较,古代人在没有电的夜晚虽然没有太多自由,但娱乐项目也不少,足以打发漫漫长夜,消遣时间。

1 阅读:63

文史瓦舍

简介:探寻历史,观百年兴废事,聊青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