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你的孩子不好惹又受欢迎,这几句话建议每个父母都教一下

爱同行家庭知识 2025-01-16 16:45:11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既能独立面对风雨,又能在人群中如鱼得水的人。”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一把衡量育儿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孩子往往要么太软,被人欺负得不敢吱声;

要么太硬,稍微受点委屈就暴跳如雷。

这两种极端,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教育孩子的重点,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讨好别人,也不是培养“刺猬型人格”。

而是教他们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而这,正是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社交底层逻辑”。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4句话,这五句话看似普通。

但却是孩子在成长路上特别需要掌握的“武器”。

家长们,真的强烈建议你们教孩子记住它们!

“我有权说‘不’,我的感受很重要。”

教会孩子认识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是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这句话鼓励孩子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或不舒服的情况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拒绝。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小事,比如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

引导他们用这句话来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说“不”并不意味着不友好。

而是自我边界的体现,是尊重自己感受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会逐渐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设立健康的界限,避免成为被随意拿捏的对象。

“朋友之间要讲原则,也要懂分寸。”

为什么有些孩子人缘特别好,而有些孩子总被孤立?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懂得“社交的规则”。

比如,孩子在和小伙伴玩耍时,有没有抢别人喜欢的玩具?

有没有总想着“我赢、你输”?有没有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

作为父母,我们要教孩子明白:社交靠规则,长久靠分寸。

举个例子,教孩子玩游戏时,你可以告诉他:

平等而真诚。游戏时不能只想着让自己赢,而是要学会轮流、分享。

嘴巴要留情。一句“你真笨”这样的话,可能会让朋友瞬间不想跟你玩了。

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其实是孩子未来与人相处的基础。

友谊从来不是靠“讨好”赢来的,而是靠彼此尊重和真诚维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也有你没有的闪光点。”

这句话旨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在比较盛行的社会环境中,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自我认知的关键。

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进行“优点大发现”游戏。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会更加珍惜自己,同时也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成为受欢迎的朋友。

“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他人的嘲讽中,孩子很容易进入自证模式,情绪走进死胡同里。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教授项飙《没把自己作为方法》中写道:

“自我证明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悖论,要证明自己,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意思就是,通过预设的原则和标准、别人的逻辑和流程来证明自己,其实是在取悦别人,丧失自我。

很多孩子,在面对外界毫无缘由的栽赃时,总是急于证明自己、反驳对方。

但这样就会不知不觉陷入了对方既定的评价体系当中。

自证者作为被审判的一方,一开始就陷入了舆论和心理的劣势地位。

而且,自证清白的证据很难完美无缺,只要审判者动动嘴皮找找瑕疵,自证者就需要耗费无尽的精力去应对。

所以,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改善自己的看法、思维方式。

这是你自己的事,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只需要教他一句话:“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的看法、想法、观念,大部分时候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思维模式、家庭观念、性格等等方面。

我们不需要向他人去解释,也不需要事事都得到他人的认可。

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念。

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开始怀疑自己,那些人凭什么可以去做我们的决定呢?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他人的言语评价体系中解放自己,做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0 阅读:94
爱同行家庭知识

爱同行家庭知识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