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我们常能听到父母埋怨孩子身上有各种毛病:
懒散、坐不住、不爱学习、做事不认真、一天到晚就知道看手机......
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未来。
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用眼睛洞察,用耳朵倾听,用行为模仿。
爸爸从不分担家务
有多少家庭的“分工”是这样的:妈妈洗衣晾衣,爸爸则瘫坐在沙发上纹丝不动;
妈妈洗菜做饭,爸爸却自顾自玩手机,时不时还要催一句“饭怎么还没好?”;
妈妈在扫地拖地,爸爸已然打着鼾睡去......一直以来,父母都致力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爸爸越爱做家务,孩子的未来也就越成功。
相反,如果爸爸从来都是两手不沾阳春水,这个家的男孩也会缺少责任感,不懂得体谅他人;
女孩则会不够自信,惧怕困难,在职业的选择上更为狭窄。
要知道,生活处处是教育。
一个主动做家务的爸爸,才是孩子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父母回家就玩手机
看到孩子“机不离手”,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太不自律了。
可实际上,很多父母回到家中,孩子在写作业,自己往沙发上一躺,掏出手机就开始玩,“手机瘾”比孩子的更严重。
平时吃饭、洗漱、上厕所时,眼睛都紧紧盯着屏幕。
这样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做了坏榜样,也破坏了家里学习的氛围,给了孩子一个不学习的借口。
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给孩子做好榜样。
少玩一会儿游戏,少刷一会儿视频,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走在了自觉、勤奋的道路上。
家长经常抱怨
当孩子长到两三岁时,开始对语言产生兴趣,他们会模仿听到的父母的话。
因此,在逗弄孩子时,有些人会问:“你爸爸对我说了什么?”“你妈妈跟我讲了什么?”
如果你的抱怨被孩子学到了,不仅会让人感到尴尬,还可能得罪别人。
即使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明白有些话不能随便学。
但由于他们的判断力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因此,许多抱怨和指责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家长心态乐观,不诉苦、不抱怨,孩子在面对艰难坎坷时,才会生出勇敢前行的底气。
父母不爱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想要给孩子的人生道路助力加油,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
孩子的未来,短期来看拼的是学习能力,可是往往走到最后,拼的却是体力。
父母不爱运动,虽然经常说自己要减肥、要运动,但是付诸行动的并不多,这也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这样也容易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落后。
多运动,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的事情,平时尽量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做些运动和亲子游戏,既能够锻炼身体,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双重标准
对孩子有一套标准,对自己却另一套,比如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晚起。
又比如,看到孩子“机不离手”,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太不自律了。
可实际上,很多父母回到家中,孩子在写作业,自己往沙发上一躺,掏出手机就开始玩,“手机瘾”比孩子的更严重。
平时吃饭、洗漱、上厕所时,眼睛都紧紧盯着屏幕。
这样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破坏了家里学习的氛围,还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不满。
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某件事情之前。
自己先以身作则,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走在了自觉、勤奋的道路上。
总是替孩子收拾烂摊子
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帮孩子收拾东西、整理房间,甚至替孩子完成作业。
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了,还是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做。
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做客,看到这个小女孩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妈妈二话不说就开始帮她收拾。
我忍不住问:"为什么不让她自己收拾呢?"这位妈妈说:"哎呀,她收拾得太慢了,我帮她收拾更快。"
这样做看似省事,但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哪怕他们做得不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