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穷的状元,考试只写了8个字,光绪感动落泪:状元就你了

历来有些现实 2024-01-10 22:57:47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考的天花板,能不能考取状元,除了之前的各级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靠皇帝一句话,因为最后一道关——殿试,就是他老人家主考的。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揣摩到了皇上的心思,投其所好,就能如愿以偿,摘取桂冠,金榜题名。

历史上,靠揣摩皇上心思夺得状元的不乏其人。比如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赵构选拔人才,开科取士。已经四十岁的张九成闻听消息后跃跃欲试,心情无比激动。

之前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因为政府军打不过金国军队,北宋在1127年被灭国,蒙受了靖康之耻,徽宗和钦宗同时被俘。后来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政权,南宋王朝建立。

但是这期间金国军队一直大举进攻,南宋王朝统治也不稳定,科考无法正常进行。这一来,可把那些读书人害苦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上进的唯一途径是当官,而从隋唐之后,当官大多只能通过科考。

科考都不能正常进行,哪怕你读书人满腹经纶,也无法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十年寒窗之苦只能白吃了。

如今科考恢复,张九征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便赶忙复习功课,如期前去参加。张九成才华横溢,他一路过关斩将,到了殿试这一关。殿试头一天,张九成没有睡觉,一晚上都在想着如何能打动高宗,得头名状元。

考试的时候,张九成写道“……澄江泻练,夜桂飘香,陛下(指宋高宗赵构)享此乐时,必曰:西风凄劲,两宫(指被俘虏的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得无忧乎?……。”

张九成写的这几句话,前面是写景,写清澈的江水,以及在夜晚飘香的桂花,之后笔锋一转,提到了被俘的两位前皇帝,说高宗并没有因为眼前的美景,而忘记对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的无比思念和牵肠挂肚。

引申出来的意思是,宋高宗虽然当了皇帝,但他有情有义,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始终没有忘记国耻,没有忘记宋徽宗和宋钦宗还在金国寒冷的五国城当俘虏,坐井观天,跟奴隶一样。

这几句话紧紧抓住了高宗的心,引起了他的共鸣,虽然是吹捧的文章,妙在吹的恰到好处,不露痕迹。

同时也是在提醒宋高宗,您应该发奋图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然后直捣黄龙,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当一个大宋好皇帝!

宋高宗一看,便被戳中了泪点,深为感动,认为这个考生不仅才学过人,文章写得好,而且还忠君爱国,善解人意,随即大笔一挥,让张九成做了头名状元。

女词人李清照得知后,也对张九成钦佩不已,称他为“桂子飘香张九成”。由此可见,殿试的时候打动皇上是多么重要,可以决定着考生的命运。

能不能金榜题名,全看你会不会用几句话打动皇上。

无独有偶,在晚清时期,有一名考生,比张九成还会揣摩皇帝心思,拍马术掌握的炉火纯青,只用了八个字,就让光绪皇帝深为感动,拍板定他为状元。

这个考生是谁,用了哪八个字呢?

这名考生名叫骆成骧,是云南人,1865年出生。

在整个清朝260多年的统治中,清朝一共进行过112次考试,诞生了114名状元。

等等,头名状元只有一个,每科应该诞生一名状元,怎么还多出两名?

原来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旗人忙着打天下,镇压各地的反抗,因此他们没时间学习,不参加科考。

为了照顾八旗子弟的情绪,顺治时期特地开了汉人榜和满人榜,实行双轨制。考虑到八旗子弟不懂汉文,更看不懂汉字书籍,满人的考试内容相对简单,考题难度较低。

因为是两榜,分别诞生一个状元,就是两名状元。

这两榜制度是过渡时期的制度,仅仅是在顺治九年和顺治十二年实行,此后就停止实行。之所以取消,是因为满人觉得汉文太难学,没有人报名,考生太少,一个小屋都坐不满,稀稀拉拉的。

而且录取的考生水平也不咋地,让皇上很尴尬。因此,满榜就取消了,再也没有举行。

谁如果真想考试,那就跟汉人一起参加,同样的试题。

当然,在录取的时候,皇上对这些满人考生要予以照顾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因为这个缘故,在整个大清朝,多出了两名状元。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各地的文化氛围不同,状元分布数量也不同。其中八旗子弟最少,为3人;江苏出状元最多,为49人。

之后依次为,浙江省20人、安徽省9人、山东省6人、直隶省、广西省4人、江西省、福建省和湖北省、广东省四个省状元人数相当,均为3人。

湖南省和贵州出了2名状元、河南省和陕西省、四川省分别诞生一名状元。

这就是说,在整个大清朝,云南省没有诞生一名状元,这也跟当时的交通闭塞、战乱频仍和文化背景有关。

骆成骧为什么是云南人,还是状元?这背后另有缘故。

骆成骧原本姓李,他是个苦孩子,三岁时失去母亲,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起初,他家境不错,父亲是个生意人,衣食无忧。好景不长,其父做生意的过程中出了点差错,血本无归,到了破产的边缘,无奈之下,他把儿子过继给了好朋友,一个叫骆腾焕的四川商人。

骆腾焕的生意做得很大,家境殷实,不担心儿子到那里受委屈。就这样,云南孩子成为四川人,改名叫骆成骧。

没想到,这一来填补了清朝历史上四川没有状元的空白,让云南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不过,骆腾焕要没有被过继,能不能考取状元还是个未知数,学习需要占用时间,有时候参加几届科考才能考中,这是穷人是承受不了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无法连续多年复习功课。

书归正传,骆成骧本身就是个人才,有学习方面的天赋,对读书很有兴趣。父亲回忆说,他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读书就形同生病,难受得慌。并且这家伙脑子还很聪明,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养父膝下无子,就这个一个宝贝儿子,家里富足,自然要全力培养,望子成龙。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入锦江学院。这锦江学院可不简单,它是四川大学的前身,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了很多人才。

锦江学院人才济济,想要取得好名次可不容易,骆成骧到了那里之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引人注目。

光绪19年,也就是1893年,骆成骧参加科举考试,轻松中得举人。

到了30岁的时候,他再下一城,顺利中了贡生。

贡生距离进士只有一步之遥,当了进士就等于出人头地,有了当官的资格。但是想要迈过这一步并不容易,很多人都停留在这一关,就连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没有能考中进士。

进士的名额是皇帝钦定的,当时参加进士选拔的贡生们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排在紫禁城大殿外,等待皇帝的裁决。

这时候,他们的文章全部都呈到了光绪皇帝面前。很快,有消息传来,骆成骧名次被排在了第八。骆成骧也没有感到失落,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可以分配到翰林院,将来像曾国藩那样出将入相。

最后却有天大的好消息传来,皇上竟然将他定为头名状元。

当时的考生一片哗然,心说一定是弄错了。结果,事实确实如此。原因很简单,原生家庭穷困的骆成骧最终成为状元,只因为他卷子上的8个字: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当时的大清,表面上看歌舞升平,国富民强,实质上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之后一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给日本,割地赔款。七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大清再遭耻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大清也不是一天衰落,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已经乱象横生,内忧外患。光绪皇帝对此忧心忡忡,很想励精图治,来挽救大清,不想祖宗基业毁在自己手里。

当时,他已经亲政4年了,奈何大权依旧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这让他苦恼不已。

他很想让慈禧靠边站,自己大干一场,怎奈没有助手。当看到骆成骧写下的这“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的时候,大受触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心说这回终于遇到了千里马。

光绪激动之下,这样的人不钦点为状元,更有谁当?

因此,成绩本来靠后的骆成骧,出人意料当上了状元郎。后来他官到三品,为官一任,清正廉洁,人称“穷状元”,未曾辜负光绪对他的期望。

0 阅读:157
历来有些现实

历来有些现实

假装懂点历史,假装不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