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的孩子是不能抱的。一旦拥抱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就会养成攀附人的习惯。很多老人都这么说,这个说法在儿童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哭声免疫法”。就是对孩子的哭声不问不理,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不哭了。这个说法是对的,就是说只要孩子哭闹不去理孩子,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不会哭了。这样的做法对于月子里的孩子真的不合适。
哭声免疫法对于婴儿来说是一种伤害,孩子哭了不要管,自己哭一会就不哭了。这样的做法对于成人来说的确省了不少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哭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能够表达的语言,哭声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表达生理需求,吃喝拉撒;心理需求的另一种表达,宝宝需要安全感。初来乍到,离开熟悉温暖的子宫,需要通过熟悉的感觉或声音建立安全感。
当婴儿哭泣的时候,就是在用哭声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对孩子哭声的忽视的确可以让孩子更乖巧好带,但是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逆的伤害。当婴儿的需求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对于婴儿来说,孩子会积累很多恐惧和愤怒,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受挫能力有限,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退缩,甚至是毁灭。新浪微博上一位网友讲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从小给自己的儿子定点喂奶,孩子的哭声很少回应,孩子非常的乖巧,大人一说就不哭了,即使是脚上被划破,踩了一路血脚印,都没有一声哭喊,孩子让人感觉不到整个生命的活力。
哭声是孩子与这个世界连接的纽带,一旦成人不去关注,孩子会逐渐减少这种联系,虽然变得很乖,但是同时丧失掉的还有生命的活力。所以,哭声免疫法慎用,为了自己一时省力,却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痛苦。孩子哭了要不要第一时间抱起来,月子里的婴儿并不是最难带的,大部分时间这些孩子都是吃了睡睡了吃,真正难带是从月子快结束的时候开始,进入第2个月的时候。
对于月子里的宝宝哭的时候要不要第一时间抱起来?观察孩子的需求,看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拉了、想睡觉了。这些生理性的需求也会让孩子哭闹不止,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第一时间是去观察孩子查看她是否有生理需求,再去一一作出回应。观察孩子的安全需求,孩子有生理需求就有心理需求,婴儿的心理需求是一旦孩子感受到了怀抱的温暖,的确会更喜欢大人的怀抱,因为怀抱的温暖和紧紧包裹的感觉模拟了子宫的环境。
当婴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孩子的被抱起的希望也就会越来越少,所以一部分孩子翻身后就喜欢自己玩,晚一些的孩子6个月学会坐后就可以自己玩。经常被抱起的孩子只有在前两个月才会粘人放不下,伴随着孩子成长,安全感越充足的孩子,越喜欢去探索新事物,会越发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相反安全感不够的宝宝,在独立的年纪总是非常的胆怯,更喜欢粘着妈妈而不是同龄人。小宝宝哭,肯定哪里让他不舒服,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及时去发现,不应该把他丢在那里让他哭,若孩子不舒服他不哭也不表达出来,多半苦的是孩子,那时候慌的是大人。天下没有无理取闹的小婴儿,只有多心眼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