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好战分子,要打你们就来!老子等到头发都白了!我等不到还有我儿子,尽管来!”
这段慷慨的陈词正是出自时任外交部长陈毅之口,和温文尔雅的周总理不同,这位从战场上下来的元帅外交官有着别样的威严。
战场上的陈老总指挥千军万马,英姿勃发,走上国际舞台的元帅外交部长依旧气势如虹,舌战群雄。
元帅外长走马上任新中国成立之后,起初是由周总理全权处理外交事务,但是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忙,周总理自己一个人难免有些分身乏术,于是中央就安排陈毅为周总理分担这个重任。
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也是非常惶恐的。外交场合上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就不再是自己个人,而是你身后的国家,必须谨言慎行才行。而他向来心直口快,怎么能搞外交呢?
但是毛主席需要的就是他这个敢说的气势,外交场上和战场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打仗。既然是打仗,气势就不能输!陈毅作为久经沙场的将军,往那里一站,就非常具有威慑力。
而且据说陈毅的嗓门比较大,声如洪钟,这样一来他一张嘴光气势就能压别人一头,刚好能彰显我大国威严。
陈毅虽为武将,但是军中的学识也是拔尖的,是唯一能和毛主席以诗会友的人,有文化有涵养的人就算是心直口快说的话也是逻辑严密的。
而且早在很久之前,陈毅就曾用过外交手段和外国人打交道。
那是在南昌起义期间,军队路过广东的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一路前行,却没有一个落脚的地点。这么冷的天睡在外面显然是不行的,为了解决住宿问题,起义军在西河坝附近转悠了半天。
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个教堂,刚好能容纳他们所有人。但是这所教堂是法国人开的,如何跟他们交涉就成了问题。
刚好陈毅是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留学生,用一口流利的法语让这位身处异国他乡的神父感受到了别样的亲切,当即同意了他们借宿的请求。
1946年,美国人声称要“调停”两党矛盾,还派了代表邀请我军前往青岛谈判。这对我军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外交事务,陈毅就是这次“外交”活动的主要负责人。
凭借着他不同寻常的气魄和侃侃而谈的渊博学识,这场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陈毅也给这些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陈毅在外交方面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相反,他的外交才能也就是这里显示出来的。
曾经几人在井冈山会师的时候,陈毅还半开玩笑的说了一句:“等将来革命成功后,我就去搞外交怎么样?”
毛主席一脸欣赏的看着他:“要得!要得!”
没想到这个玩笑竟然在几十年后成为了现实,陈毅当真做起了外交,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美国斗智斗勇1961年,陈毅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单独负责国际重要会议,也是他外交生涯的巨大考验。
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老挝的的问题,就在会议还没开始的时候,各方面的明争暗斗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少不了的就是美国的从中作梗。
按照预定时间,各国代表都陆续到场,等待会议的召开。但是在美国的扶持下的右派代表人却迟迟没有动身,美国趁机提出了延迟会议的要求,导致这场会议未能如期召开。
几天后,这些人才姗姗来迟。但是这几人在美国的撺掇下依旧拒不出席会议,主人公不在,会议自然无法顺利召开,这让日内瓦会议还没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于是,中国代表团决定先发制人,揭露美国的卑劣行径,召开发布会将他们阻挠会议召开的做法公之于众,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即使美国代表团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为自己辩驳也无济于事,众人都看清了他的嘴脸,再怎么解释也都无济于事。
几天后,会议终于成功召开。
会议上,陈毅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主张老挝内部问题就由内部解决,别的国家无权干涉他的内政。
此话一出自然是戳到了美国的痛脚,第二天就搬出中立主义的幌子来掩盖自己的目的,陈毅毫不客气的回怼,他们所谓的中立主义实质还是侵略和干涉,根本就没有尊重老挝的自主权。
美国虽然败下阵来,但是依旧拿着老挝境内并未实现有效停火的借口岔开话题,导致会议开了好几天却没有任何进展。
失去耐心的各国代表核心人物陆续离场,唯有陈毅还在坚持。
最终,在他的努力牵线下,老挝三位亲王顺利会晤,他们三方也终于达成了协议。
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陈毅也能安心离开了,收尾的工作也可以交给乔冠华等人。临行前,他还受邀参加了老挝亲王发起的鸡尾酒会。
宴会上,美国代表哈里曼主动来到陈毅面前,向他伸手示意,陈毅随即和他握了握手。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我方表示主动,这意味着我国的话语权已经越来越强了,美国已经不得不重视起来。
1969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毅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中美应该打破僵局,迈出新的一步。
在他看来,美苏联手对付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它们两者之间矛盾才是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所以在美国看来,眼下对付中国比不上对付苏联要紧,不仅如此,中国也将成为他不得不拉拢的对象。
正是有了这一正确的判断,我国才开始为中美关系转变做出准备,这才有了后来的尼克松访华。
体育外交我国在开拓新型外交方法的时候,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乒乓球外交”,但是这种利用体育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外交的手段在我国的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还有陈毅的“围棋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之间完全断绝了来往,再加上美国的插手,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好转。但是作为邻国,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两国的交往也成了历史必然。
此时,如何在重重坚冰之下和日本成功交流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日本民主党顾问松村也认为两国关系应该走向正常化,所以在1959年的时候,他主动来到了中国进行访问。
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人,虽然他和廖承志是校友,有过一定的交往,但是和其他人见面还是头一回。
中国高层领导人对他是什么态度,他不得而知。
但是在见到了周总理和陈老总后,他们的态度却让松村感到意外,会谈不仅顺利的进行了,他还和陈毅建立了独特的友谊。
原来,松村喜欢下围棋,从小就此非常热衷,而陈老总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两人在棋盘上一见如故,一个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的方法也应运而生。
1960年,在松村的牵头下,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两国棋手借此机会切磋棋艺,结交了不少棋友。1962年,我国围棋代表团也首次访日,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围棋的友好往来,陈毅还担任了中国围棋协会的名誉会长,日本棋院还授予了陈毅“名誉七段”的围棋称号。
1964年,日本29位著名棋手公开呼吁日本八百万围棋爱好者在恢复中日邦交的征集书上签名。
正是有了这些铺垫,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得到缓和,日本就迫不及待的和中国恢复了邦交,比美国还早了7年。
而在1963年,陈毅更是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运动为中缅外交的友好氛围添砖加瓦。在东道主奈温的提议下,62岁陈毅在海滩边上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比赛。
能文能武的陈老总不仅围棋下的好,提起足球也是一把好手,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是学校球队的主力中锋,虽然年事已高,他的英姿也不减当年。
舌战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当年的国际舞台上也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他的名场面莫过于在会议上用鞋子敲桌子的那一幕了。
那么,这两人碰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况呢?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赫鲁晓夫来到中国参加庆典,但是在与会期间却大谈美国之行,但是去得到了毛主席的冷淡回应,赫鲁晓夫就开始有些生气。
紧接着他将话头一转,开始指责我国的种种做法。
坐在一旁的陈毅再也忍不住了,还没等毛主席发话,就开始和他争执了起来,洪亮的嗓音再加上威严的气势,赫鲁晓夫都被他镇住了。
眼看自己落了下风,他开始给自己找补,拿自己第一书记的职位来压陈毅。但是陈毅一点没虚,继续朗声道:“第一书记又怎样?你讲的不对,我们就不能听你的。”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直到最后陈毅也没有示弱。
周总理对他的外交生涯评价是:“思路开阔,知识广深,眼力敏锐,胆识超人。”
在他14年的外交生涯中,正是以这样的才能和精神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