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有把握统一天下,为何诸葛亮没有选择他?去了可能难有作为

转转历史迷 2025-01-11 12:21:28

“若得一诸葛,便能让三国熠熠生辉,照耀后世。”诸葛亮无疑是深深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伟大智者,其智慧、谋略以及对蜀汉的鞠躬尽瘁,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不断敬仰与赞叹的传奇人物。

然而,这却不由得让人心中产生一个疑问:彼时的曹操已然是威震四方、呼风唤雨的一方霸主了,他向来求贤若渴,一直在四处广泛搜罗各类人才。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曹操没能把诸葛亮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呢?

有人觉得诸葛亮未处于曹操的势力范围之中,可实际上曹操曾把挖墙脚的手伸到了刘备身旁,生生骗走了厉害的徐庶呢。还有人认为曹操缺乏刘备那般的耐心,然而仔细瞧瞧他征召司马懿一事,也是两次发出邀请,其间更是软硬手段都用上了。

究竟是何种缘由,使得诸葛亮没能与曹操携手,反倒之后投身到了刘备的阵营当中呢?

加入曹操的门槛太高

曹操对人才极为看重。他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以此在天下广泛招揽人才。《求贤令》中有这样的表述:“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其含义便是,只要是具备才能之人,曹操都期望能够将其招致麾下并加以任用。

有时,会把满心的思念化作一首诗。就如在《短歌行》里所写的那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寥寥几句,便将那深深的思念之情倾诉而出,让人为之触动。

他厉害到何种程度呢?就连曾经的敌人都被他纳入麾下。像臧霸,本是他手下的败将,却也被他成功收服;还有袁绍那边的谋士郭嘉、荀彧等人,同样受到他的重用,得以在他帐下施展才华。

然而经过仔细剖析就会察觉到,诸葛亮若想着去投奔曹操并为其效力,那根本就是毫无可能的事儿!压根就没那样的机会,想都不用想,这条路是完全走不通的呢。

曹操有喜欢捡现成的特点。在诸多局势发展中,他常常瞅准时机,当有可利用的现成成果出现时,便会迅速出手将其据为己有,凭借这样的行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他势力的发展与扩张。

曹操此人,眼光那是相当高的,向来喜欢去捡现成的好处。在诸多事情上,他总是瞅准时机,瞅着哪儿有已经成型、能够直接为己所用的成果,就想着据为己有,这种爱捡现成的行事风格在他身上体现得颇为明显呢。

比如抢他人妻子这种事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呢,这里说的可不是这个哦。这里说的是类似去“挖别国墙脚”的事儿,也就是积极去争抢那些别国的高端人才啦,把这些优秀人才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呢。

他向来偏爱那些有着辉煌履历之人,哪怕这些人并不处于他的势力范畴当中。就拿刘备来说吧,就曾被他多次尝试挖走得力之人,遭遇了好几次这样被挖墙角的情况呢。

曹操对关羽极为看重。就拿讨伐董卓时来说,关羽温酒之间便斩了华雄,而后在与袁绍的白马之战里,又接连斩杀颜良、文丑,这一幕幕可把曹操给眼馋坏了,随后就想尽办法要将关羽据为己有。不过关羽极重义气,不为所动,毅然挂印封金离去。即便如此,曹操依旧难舍,这便有了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后续故事。

之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刘备身旁的高参徐庶身上。彼时攻打新野一役,曹仁带着足足三万人马,这兵力可是刘备的十倍之多。然而即便占据如此显著的优势,曹仁却依旧被刘备打得很惨,灰溜溜地大败而归。曹操心中郁闷,派人去探查一番,这才晓得原来是有徐庶这位高人在背后给刘备出主意呢。于是,曹操便动起了拉拢徐庶让其入伙的心思。

曹操所用的手段,跟宋江拉人上梁山的做法颇有相似之处。他先是把徐庶的母亲哄骗至许昌,接着仿照徐庶母亲的口吻写了封信,告知徐庶自己已被曹操接到许昌,要徐庶速来许昌尽孝。如此一来,极为孝顺的徐庶即便明知是曹操的计谋,也毫无他法,只能离开刘备前往曹操那儿去了。

曹操已然对关羽、徐庶竭力施展拉拢手段了,可为何面对“卧龙”诸葛亮的时候,却显得那般冷淡呢?

彼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未曾有过任何战绩可言。曹操呢,他是个求成心切之人,对于像诸葛亮这般毫无经验、如同一张“白纸”的人,压根就没那份耐心去试着任用一番。

2、“唯才是举”一旦陷入空谈,就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只在口头上高谈阔论这一理念,而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那所谓的“唯才是举”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无法真正实现选拔贤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目标,最终也只能沦为毫无实效的空谈。

曹操所推行的用人制度,若用一句话来归纳总结的话,那便是“唯才是举”。也就是说,在曹操用人之时,最为看重的便是才能,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都有可能得到他的任用,而不拘泥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然而,即便他把口号喊得格外响亮,可到了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依旧是出现了偏差,没能按照口号所宣称的那样去落实,最终还是变了样。

曹操极为倚重的五大谋士分别为荀彧、荀攸、贾诩、郭嘉以及程昱。在这五人中,程昱的出身是地方豪强,并非士族,而其余四位,荀彧、荀攸、贾诩、郭嘉,他们统统都是士族出身。

曹操能攫取汉室权力,完全倚仗士族的支持。士族为其提供钱、粮与人,不然曹操绝无可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曹操为拉拢士族,只能将诸多肥缺出让给他们。如此一来,在士族的掌控局面下,底层知识分子想要获得上升的途径,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诸葛亮在与黄氏家族联姻之后,也算是进入到士族的行列当中了,如此一来,难道就能够拥有更多的机遇了吗?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际,中原的门阀士族已然将朝堂里那些关键要害的位置全部瓜分殆尽了。他们相互之间交织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团体,从根本上来说,是绝对不会给后面想要跻身其中的人哪怕一丝一毫的机会的。

诸葛亮属于南方士族,在当时的环境下,北方士族占据着诸多优势地位且有着排外倾向。像诸葛亮这样来自南方士族的人,往往会遭到北方士族的排挤,想要在那样的情形下获得重用,那简直就如同白日做梦一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由此可见,不论是曹操给予特招的机会,还是依照正常流程去曹魏出仕,诸葛亮想要在曹魏那边谋求发展,其前景都是极为渺茫的,几乎看不到什么光明的发展态势。

诸葛亮和曹操理念不合

刘备能得诸葛亮为臣子,这实则是双方相互选择的一个结果。要知道,诸葛亮所秉持的政治理念同曹操的相比,二者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正因如此,诸葛亮才最终选择了刘备阵营。

暴力与仇恨是应当被摒弃的。它们就像毒瘤,会侵蚀社会的和谐、破坏人们生活的安宁。暴力往往伴随着伤害,让无辜者遭受痛苦;仇恨则蒙蔽人的心智,使其陷入极端的情绪无法自拔。只有远离仇恨暴力,才能营造一个充满友善、和谐有序的环境。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亲自在田地间耕种劳作,并且喜好吟诵《梁父吟》这首诗歌。

《梁父吟》属于古歌曲,流传于齐鲁一带,其内容是感慨时事且忧伤战乱的。诸葛亮之所以吟诵此曲,就是想借古人之歌来抒发自身情怀,借此传达他对乱世的感伤之情,还有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之意。而他躬耕陇亩的行为,似乎也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心。

这其中的缘由,和他的个人经历脱不了干系。要知道诸葛亮并非襄阳本地人,其老家乃是徐州。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人,而那时的琅琊郡,其实就是属于徐州的范围呢。

诸葛亮所在的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之列。其父亲诸葛珪,担任的乃是泰山郡丞这一职务。不仅如此,追溯其家族先辈,他们的先祖诸葛丰还曾出任过司隶校尉呢。

然而自公元193年起,先后有两场残酷的杀戮发生,而这两场杀戮致使诸葛亮的人生走向发生了改变。

想当年,曹操率领军队去征讨陶谦。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成功攻占了徐州的十多座城池。可之后,他却干出了大肆屠戮的恶行,那场面十分惨烈,众多遇难者的尸身堆积起来,竟然把泗水河都给堵塞住了,实在是惨不忍睹啊。

据《后汉书》记载,初平四年时,曹操对陶谦发起攻击,成功攻破彭城傅阳。陶谦退而坚守郯城,曹操全力攻打却未能攻克,只好撤兵。在撤兵途中,曹操又攻下拔取虑、雎陵、夏丘等地,并且进行了残酷的屠城之举。此次共杀害男女达数十万人,连鸡犬都没留下,致使泗水都因尸体堆积而无法流淌,从那以后,这五座县城及周边的城防之处,再也不见人迹往来。

由于经历了多次残酷的杀戮,诸葛家族深切意识到徐州已不再是能安稳待下去的地方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叔父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等家族成员,匆匆逃离徐州,一路辗转来到了襄阳附近寻求安身之所。

家族之人四散飘零,各个都被迫远离故土,漂泊异乡。面对如此凄惨的境况,诸葛亮心中怎能不对曹操满是仇恨之情呢?曹操的所作所为致使家族支离破碎,大家流离失所,这叫诸葛亮怎能不心生恨意。

2、令汉室再度兴盛起来,重现往昔的辉煌与昌盛。将汉室曾经的荣耀重新找回,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绽放光芒,恢复汉室往昔那威震四方、天下尊崇的正统地位,使汉室得以中兴,续写曾经的辉煌篇章。

诸葛亮身为士族一员,其心中志向乃是匡扶汉室。可曹操呢,明摆着没要去做这件事的意思。如此情形之下,对于诸葛亮而言,除了选择刘备,实在是再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了,毕竟只有刘备在匡扶汉室这件事上与他有着相同的目标。

东汉末年之时,局势动荡不安,犹如风雨中飘摇的船只。彼时众多士族皆与东汉王朝紧密相连,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他们心系汉室命运。为了能够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这些士族可谓是殚精竭虑,操了数不清的心呐。

彼时可供抉择的选手有两位,即袁绍与曹操。当关东诸侯对汉献帝弃若敝屣之际,曹操却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主动把汉献帝迎至许昌。如此一来,曹操在士族群体里收获了众多粉丝,被众人视作“中兴重臣”。凭借此举,曹操成功抓住机遇,迅速崛起,战胜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

然而众人未曾料到,前脚刚赶走如狼般的袁绍,后脚曹操却步了袁绍的后尘,随着时间推移,竟也逐步显露出篡夺汉室江山的勃勃野心,这实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由此,士族们展开了纷纷的反抗之举。就如名士祢衡,上演了“击鼓骂曹”的一幕,可最终却被曹操借黄祖之手杀害;还有大夫孔融,时常召集众人开办类似论坛的活动,且以极为激烈的言辞对时政加以抨击,在公元208年也被曹操寻了借口而处死。

颍川荀氏的代表荀彧,原想凭借曹操之力来恢复汉室,然而曹操压根没给他这样的机会。眼见兴汉已无可能,荀彧无奈之下唯有自尽以表明心迹。再说司马懿,起初也是很有骨气的,他拒绝了曹操的征召,甚至险些被曹操派人除掉性命。

曹操前后行径大不相同,这使得天下士族心中多有不满,而诸葛亮对这一切可谓看得清清楚楚。即便跟着曹操做事或许更具发展前景,可诸葛亮又怎会背离自己的初心呢?他匡扶汉室的志向坚定不移,绝不可能因外界因素而有所改变。

0 阅读:2
转转历史迷

转转历史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