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pple Intelligence在WWDC24的正式亮相,也坐实了“2024年是AI手机元年”这件事,AI更是占据了各大手机厂商新品发布会的C位。在手机厂商从年头念到年尾后,AI如今确实也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创新点。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波兰和日本进行的一项关于Gen AI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计划在新的一年购买Gen AI(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机。
据悉,Counterpoint Research向超过2.5万名消费者发放了问卷,其中仅有32%的受访者表示熟悉Gen AI(生成式人工智能),其中美国的认知度最高、达72%,日本消费者的认知度最低、仅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事实上,这一数字也相当契合日美两国的大模型发展现状。
在熟悉Gen AI的受访者中,有超过70%的通过智能手机来使用相关技术,具体的应用场景则是写作辅助、图像生成和语音助理,这就意味着手机厂商过去一年的市场教育相当成功,大量用户确实是以手机作为接触AI的第一选项。除此之外,近60%的受访者计划在新的一年购买Gen AI手机,美国消费者的意愿最为强烈,其次是德国和法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消费者对于AI手机兴趣高涨,但只有19%的受访者愿意为手机的AI能力支付额外费用。简而言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调查问卷反映了这样一个让手机厂商哭笑不得的现实,即消费者对于AI手机的认知是割裂的,既认为AI是创新,又不愿意为这个创新额外付费。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AI的态度,与指纹识别、多摄模组、全面屏等以往智能手机上的创新截然不同?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手机上的AI呈现出了免费功能没用,有用的功能需要额外付费这个现实。可以往的全面屏、指纹识别、影像等创新则是一次性付费,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就已经为其付过费,而现在手机上有用的AI功能却需要持续付费。
就在数月前,三星推出Galaxy Tab S10系列平板电脑和Galaxy S24 FE的新闻稿中就承认,“某些Galaxy AI功能可能会在2025年底收费”。无独有偶,苹果方面也曾暗示的Apple Intelligence未来将无法避免会收费。
导致手机厂商无法承诺AI功能免费的根源,是当下以及未来数年内,手机本身的算力与运行AI功能所需的算力不匹配。
AI手机的尴尬之处在于,手机上的AI其实并不是个“新东西”,真正新的是Gen AI。其实早在2013年,高通就提出了模仿人类认知能力,并实现自我学习的“Zeroth”处理器概念,也就是大家常说的“NPU”。到了2017年,华为海思推出麒麟970,首次将独立NPU带到智能手机上。
此后,AI算力就成为了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等芯片厂商宣传SoC时的重点,而手机厂商彼时展示AI能力的舞台则是计算摄影,比如“月亮模式”、智能场景识别。但遗憾的是,NPU提供的算力虽然能够应对计算摄影的需求,在面对Gen AI时却有力未逮。
目前,智能手机上的端侧模型最大的痛点是内存,最高24GB的内存只能容纳6B、7B规模的大模型,与主流大模型动辄100B、200B的体量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现阶段完全依赖端侧大模型还不现实,不久前苹果的端侧模型翻车,就扭曲了BBC、《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
以至于,当下手机厂商在谈及AI手机时都在说“端云混合”,其中端侧模型起辅助作用、主力输出结果则是云端模型完成。可既然是云端模型,就需要支付算力成本,即使用手机上的Gen AI来总结文章、修改图片等功能,实际上都需要手机厂商或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来付出推理成本。
尽管目前AI大模型厂商的价格战正如火如荼,大模型的使用成本也确实在快速下降,但考虑到手机厂商动辄服务千万量级的用户群体,这显然就成为了一项无法忽视的成本。简而言之,在智能手机端侧算力不足的情况下,厂商部署或使用云端模型是要付出成本的,且这一部分成本无法准确量化到手机的物料成本中。
现在手机厂商为了推广AI手机这个概念愿意赔本赚吆喝,用户在手机上使用Gen AI还是厂商来买单,但毕竟谁都不可能一直做慈善,所以AI功能未来必然会面临收费这个问题。可是手机毕竟不是PC,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并非生产力工具,目前更偏生产力场景的Gen AI还很难说服手机用户付费。
所以AI手机还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就类似《水果忍者》之于多点触控、《神庙逃亡》之于重力感应,否则未来很有可能会步5G的后尘。
用户14xxx69
显卡功能为什么不收费,显卡不行ai来凑,还想再搞点钱,那样手机不如换成游戏机,用个按键机做电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