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揉了揉眼睛,刚准备睡了,微信消息的声音响了起来。
打开手机,朋友小敏连番的轰炸,让我有些发昏的脑袋又清醒过来。
大段的信息,透露给我的中心意思是,和男朋友吵架了。
吵架的内容无异于两人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出现了某些认知上的隔阂。
双方都不依不饶,小敏说这是他的缺点,男生不以为然,认为只是自己的习惯。
于是双方争吵不休,期间男生问:“你为什么总是要我改呢,爱一个人不应该去爱他的所有吗?”
此言一出,小敏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去说,双方就此停下了争吵。
“我只是想我们能沟通去解决问题,改正缺点,可是为什么他总是要用我对他的感情来质疑我。”小敏在对话框里的字,裹着无奈与委屈。
“坚定一点,矛盾出现就得解决,你可不要随随便便的妥协,你们得好好说明白问题。”
思索再三,我回复了小敏的问题。
其实我并不是鼓吹小敏和她男朋友吵起来,只是我觉得有些时候,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很合适。
在爱情里的你我好像有时候在下意识地用爱意“绑架”彼此。
二、
带着些许强迫意味的话有了温柔的借口,也是难以反驳的借口。
后来小敏说和男朋友好好沟通了这个问题,男朋友说她过于较真,两个人互不理睬好几天。
“你爱我为什么不可以接受所有的我,这好像是他的口头禅,显得我是气急败坏,乱造问题。”小敏和我抱怨。
让小敏哑口无言的问题,确实是难以回答的,可是这样的问题,并不都是对的。
就像在数学里,考官在试卷上的题目总会有问题无解,而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没有意义。
我想起在《羊脂球》里看过的那句话。
“整个下半天,人都听凭羊脂球去思索。不过本来一直称呼她作‘夫人’,现在却简单地称呼她为‘小姐’了,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仿佛她从前在称呼中爬到了某种地位,现在呢,人都想把她从那种地位拉到下一级似的,使她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可耻的。”
人们是喜欢制定标准的,但是他们的标准往往是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
我对此有时候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就好像在网上指指点点的键盘侠,在路旁碎碎叨叨八卦的阿姨们,他们总是把自己的认知当作道德的标准。
“你要是爱我为什么这么过分苛责我的小脾气?”
“你一定是不爱我了,不然怎么会总是指责我?”
在爱情中的双方也带着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这段爱情。
明明是应该惺惺相惜的双方,却也将沟通和商量质疑为变心,将对方的行为判定在标准之外,只是轻飘飘的几个字却让对方招架不住。
三、
人们总是希望找到和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另一半,因为这样就会减少无端的争吵。
可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刚好完全契合的双方。
无辣不欢的人也会和吃辣过敏的人生活得风生水起;规划爱情的粗心少女动心的人也不一定心思细腻。
当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双方必然要相互磨合,不断沟通。
长远的关系是需要双方共同来维持,而不是将爱情作为问题的保护壳。
想起电视剧里,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加注给孩子的父母。
蔡永康说:幸福感的一个标准,是可不可以常常保持对一个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要。
因为没有底线的迁就与妥协会让人痛苦。
四、
其实,有些事情中我们并不知道事情的本质是如何的,也并不清楚到底事情是怎样的发生,但用爱意来“胁迫”对方的方式并不合适。
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吵架的时候,又要争论个谁对谁错,可当拐进沟通的死胡同,“爱”成了针锋相对的借口。
可是我爱你,并不代表我要接受全部的你。
你可以一如既往的好,你也可以知错就改,但你不可以固执己见。
一见钟情可能是被姣好的面容吸引,日久生情是被良好的品性折服,爱情并不是没有道理。
可是当这个距离一再的缩短,和谐的关系开始出现问题,平心静气地沟通以标榜的爱你而强行结束。
我们是亲密的,却也是隔阂的。
爱情的车上总是不能载重太多,问题多的时候,就意味着包袱也会越重。
我会爱上那个让我心动不已的你,有一天也会离开满是“缺点”却仍不愿意去更改的你。
爱情终归不是“你情我愿”。
下一次,面对带着爱意而来的“绑架”,请你否定它。
喜欢文章,可分享给身边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