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省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重点城市又是经济大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与增长极。因为政策倾斜度与资源匹配度的缘故,经济大省的双子星城市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区域的竞合关系与发展趋势。诸多双子星城市里,广州-深圳是遥遥领先的存在,已被拆分的成渝双子星也难以企及。
省内领头羊之争,一定要分出高下的双子星城市
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纵观国家认定的经济大省,乃至产业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以及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区,不乏省会城市和实际上的本地经济第一大市组成的双子星城市样板。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的深圳和广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倒是浙江的杭州与宁波,福建的福州与泉州,GDP更高的省会城市保住了颜面。
至于四川、河南等省,双子星城市是不存在的,被坚决执行的强省会战略很好地保障了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省内二号、三号城市的发展轨迹,资源和政策毕竟有限,需要高效投放。
双子星城市是最好的对照组,经济领头羊之争和城市地位更替密切相关,也让所在省区的经济底蕴更加夯实。政经地位的交错让省域发展重点多少有些纠结,但也确实多了些选择。比如,山东若是没有青岛,只凭借济南,怎么抗衡三大都市圈的虹吸?同理,成渝的存在也让西南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不至于全面、快速流失。
反转与没落,双子星城市发展格局变迁
以广东的纯一线双子星城市深圳和广州来看,年轻的深圳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小跑着追赶并反超了千年商都广州,2012年时深圳GDP才第一次超过广州,到2023年,深圳GDP已经超出广州数千亿。与之类似的还有山东的青岛和济南,江苏的苏州和南京,不过青岛和苏州在经济上超过同省老大哥的时间就早得多了。老牌经济强市与相对的弱省会城市之间互撕,是多年来大众津津乐道的戏码。
双子星城市里也有双双掉队者,上世纪90年代直至新世纪初期,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还能排进经济大省双子星城市的队伍前列,而今这两组、4城的排名不论是组合还是单列都名次大幅下滑,与始终坚挺的广深、苏南、杭宁、青济不再是一个序列。
可见,城市竞争激烈,强者也难言恒强,发展排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双子星还不够,集群化发展带头大哥越多越好
经济大省不但易出齐头并进的双子星城市,更是均衡发展的典范,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莫不如此。
有5座万亿GDP城市的江苏,如果愿意,可以排出不止一组实力强劲的双子星城市。拥有多座准万亿城市的浙江,杭宁之外,也能排出1-2组低配版的双子星城市。山东的烟台进入万亿GDP序列后,对青济为首的区域经济大有补益,不过,山东是少数人口最多的城市进不了经济排行前三的省份。福建除了福州与泉州,小而美的计划单列市厦门是不可忽视的第三极,形象和级别上还超过了福州和泉州。
广东的情况稍显特殊,广深这对双子星分别以产业外溢的形式带着东莞、佛山大步向前,但非珠三角地区实在有些带不动。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制造业、外贸表现强劲是经济大省双子星城市频出的重要原因。这些城市也顺势被赋予了更多的发展要求。注意看近两年来对重点城市的定位表述,还是以经典的广深为例,广州是典型的门户城市,深圳的最新定位也有“对外开放门户”。此外,经济大省也开始重拾一定程度的强省会战略,比如要求济南、广州等城市更好承担大区中心功能。
观沧海
应该是苏宁、杭甬🤣
野狼
你奶奶个熊,经济大省你咋不拿英美比广深,没文化不可怕,装逼才真可怕
铜墙铁壁
杭州和苏州都是团伙作案产生的GDP!讲强城市更谈不上!大家也知道就是一个家庭的多子女长大后也是心机不一样!各有各的家庭!对于城市来说联合起来的城市更是心怀鬼胎!各有各的算盘!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