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楼梦》影视剧,大家想到的,第一是87版《红楼梦》,第二就是新版《红楼梦》,也就是李少红版《红楼梦》。
至今而言,87版《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部经典,而新版《红楼梦》则成一大败笔。
虽然新版《红楼梦》无论是从剧本,演员,还是音乐,造型都受到大众一致非议,但剧中的演员,个个青春灵动,是从全国各地选出来最优秀的演员。
不得不说,新版红楼选角还是有一定功力的,从新版《红楼梦》中走出来的演员,很多都成为演艺圈的顶流,比如杨幂,赵丽颖,李沁,杨洋等。
当时,因为原定导演胡玫和“红楼选秀”产生矛盾,之后辞去导演之职,李少红临危受命,接任导演一职。其实对李少红来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就像她自己所言,当时都认为,谁拍谁倒霉。
可是,对李少红而言,更是不该拍,她非但从未仔细研读过《红楼梦》,甚至连通读一遍原著都没有,就这样,成为新版《红楼梦》的总导演。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剧中会出现黛玉胖宝钗瘦的情况了。这样低级的错误,只要对《红楼梦》稍微有一点点理解,都不会犯。
虽然李少红对《红楼梦》不熟悉,但并不妨碍她行使导演的权力,当时的李少红对一切都不熟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所谓的百废待兴,唯一的资源,就是从“红楼梦中人”选秀出来的70位选手。
就是这些演员,李少红也不全盘接受,她决定自己重新选角。于是,2007年,新版红楼剧组拍选角导演前往全国各大艺术高校,重新选择演员。
后来的这些演员,是从全国七十万人中筛选出来的,等到最后筛选到剩下两万人的时候,李少红开始选择见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演员的气质,外型,是否符合剧中的角色,是一项非常庞大而艰巨的工作。
她,是李少红导演一眼就看中的,觉得她的容貌气质非常“红楼梦”,可是,学校并不放。于是,李少红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制片人李小婉,让李小婉亲自去请她,李小婉“三顾茅庐”,终于把她请到剧组。
她,就是李沁,新版《红楼梦》中小宝钗的扮演者。
2008年的李沁,还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学校上学,学习专业的昆曲表演艺术,她曾被时任上海昆剧学院院长的蔡正仁选中,成为了该院的第五代“杜丽娘”,在昆曲界崭露头角。
1990年,李沁出生于昆曲的发源地,也就是在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2001年,李沁就已经进入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开办的戏曲兴趣班,接受戏曲基本功培训。
培养一个昆曲演员,对学校来说很重要,要花费十年的时间,何况当时李沁还是学校里的尖子。
所以,当李小婉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向学校领导提出,请李沁来红楼剧组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学校领导舍不得,不借,毕竟二十年才出这样一个闺门旦。
学校领导态度很坚决地对她说,李小婉,你以后不要来了,求你了。于是,被拒绝的李小婉站在上海戏剧学院的门口,给李少红打电话,说,少红,学校不放人,请启动第二方案。
所谓的第二方案,就是第二人选,这证明李小婉已经放弃李沁了。
可是,电话那头的李少红半天没吭声,过了许久,才说,“对不起,没有第二方案”。这下,李小婉明白了。
于是,李小婉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绪,再次走进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再去争取,依旧无果。
无奈之下,李小婉只好另辟蹊径,在想办法。她去了李沁的家乡,去做李沁的父母的工作。开始,李沁的父母并不同意,但架不住李小婉锲而不舍地劝说,被李小婉的真诚所打动。这样,李小婉得到了李沁父母和全村全镇的支持。
接着,李小婉带着李沁的家长,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再来请求学校领导,希望可以让李沁去红楼剧组。在李小婉的软硬兼施下,学校领导动了恻隐之心,不情不愿地答应了。
如此,李沁才得以来到红楼剧组,接受培训。
听说李沁来到剧组后,李小婉连忙找到李少红,说,快让我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让我这样折腾。当看到李沁时,李小婉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小姑娘,的确别有韵味。
其实,李沁的内心也很纠结,一方面她很喜欢昆曲,这么多年来,昆曲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何况学校培养了自己这么多年,她觉得自己不应该离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计划,有一定的演出,自己离开后,这些计划就乱了。另一方面,《红楼梦》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她不知道如何选择,来到剧组后,学校老师也没有放弃,一直给李沁打电话,劝说她回去。在老师的劝说下,李沁的内心动摇了。
于是,戏剧学院派老师找到培训地,希望李沁能够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当学校老师来到培训基地时,和李沁一直在一起的蒋梦婕听说后,把她堵在了厕所,不让她出去。接着,蒋梦婕赶紧通风报信,把导演副导演都喊来了。在导演们的劝说下,李沁才决定留下来,继续呆在剧组。
李少红说,
从这个经历过程中,我觉得她特别薛宝钗。她平衡事务的感觉,这就是我最后觉得她演薛宝钗比较合适。她想问题的方式,和她非常想周全,会要牺牲自己。
当李沁决定要走的时候,完全是被老师所说的东西和她应该做的事情打动,这让李少红看到了李沁身上有薛宝钗的一面。所以,最终,李沁饰演了新版《红楼梦》的少年薛宝钗。自此,李沁走上了演艺之路。
一个昆曲演员消失了,一个影视明星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