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主席离开韶山: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09 20:04:35

1927年主席离开韶山: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

世人皆知毛主席离开韶山时说过"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这句震撼人心的誓言,却不知这背后还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1927年初,正值北伐军节节胜利之际,年轻的毛润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在韶山父老乡亲摆下的30多桌酒席前,他说出了这句让后人传颂的誓言。这位年轻的革命者,为何要立下如此重誓?他离开韶山后又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最重要的是,30年后的承诺,他究竟兑现了没有?

回乡考察:革命者的初心

世人皆知1926年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却不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军事行动背后,还有一场更为深远的农民运动在悄然兴起。这一年的湖南,从潭县到益阳,从长沙到醴陵,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毛润之踏上了回乡的路途。此时的他,刚刚在广州主持完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的工作。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带着满腔热情奔赴各地开展农民运动,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毁和非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决定亲自回到家乡湖南,实地了解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当他踏上韶山的土地时,发现家乡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昔日的韶山冲,夜晚漆黑一片,如今却处处透着光亮。原来,农民夜校已在当地办起来了。这些夜校不仅教农民认字识文,还教他们学习革命道理。最让人欣慰的是,连年过半百的老农也拿起了课本,津津有味地跟着年轻人一起学习。

在韶山,他见到了当年的同窗好友彭石碧。这位老友如今已是当地农民协会的骨干,正带领农民们开展生产自救。彭石碧向他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个叫王老六的农民,过去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逼得卖掉了年仅十岁的女儿。如今加入了农民协会后,不仅要回了女儿,还分到了一块自己的田地。

在韶山的日子里,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农民家庭,参加了一场又一场座谈会。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记录下农民们的诉说。有时候,一场座谈会开到深夜,他还在认真地倾听、记录。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李的老农。这位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租约,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从他爷爷那辈起,家里就欠着地主的租子,三代人都在为还这笔"祖债"努力。如今,农民协会帮他们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租约,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通过实地考察,他看到了农民运动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些地方的乡绅地主不敢再随意欺压农民,过去高利贷的盛行地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敢公然放债。更重要的是,农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卑躬屈膝,而是挺直了腰杆做人。

在韶山期间,他还专门召集了附近几个县的农民协会代表开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有的地方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有的地方建立了平粜局,还有的地方组织了农民合作社。

离别誓言:壮志未酬

192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韶山冲热闹非凡。当地的父老乡亲为了给毛润之接风洗尘,特地摆下了三十多桌酒席。这在当时的韶山,还是头一遭如此规模的宴席。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天来的不仅是韶山的乡亲,连附近几个村的农民也都闻讯赶来,有的步行十几里路,就为了见一见这位为农民奔走呼号的年轻人。

酒席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农端着一碗米酒,颤巍巍地走到毛润之面前。这位老人名叫刘福贵,是韶山出了名的贫农,一辈子给地主家种田。他对毛润之说:"润之啊,你这次回来,我们大伙儿都高兴。你看看,现在我们农民也能喝上这样的好酒了。"

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毛润之郑重地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誓言:"我搞革命是为了无产阶级事业,我所爱、所交的朋友都是穿草鞋的没有钱的穷人。我们的革命还才开始,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还得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来了。"

这番话在场的乡亲们都听得真真切切。特别是他用"毛润之"而不是"我"来称呼自己,这种自称方式在当地有着特殊的含义。在湖南农村,人们往往在立重誓时才会直呼自己的名字,这表明说话人对自己的承诺何等郑重。

当天的酒席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位乡亲端着酒杯过来,说要给毛润之敬酒。但他刚要跪下,就被毛润之一把扶住。"我们是平等的,不要再搞这些旧礼节了。"这一幕,让在场的农民们深受触动。

宴席散后,毛润之特地去看望了几位帮助过他求学的乡亲。其中有一位姓谭的老人,当年曾借钱给他买书。老人已经年过七旬,住在村子东头的一间茅草屋里。毛润之带去了一些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还特意准备了一副老花镜。这副眼镜是他在广州时特意买的,因为他记得老人总是眯着眼睛看东西。

临别前的那天晚上,韶山的农民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送别会。会上,新成立的农民协会的成员们向他汇报了近期的工作。有人提出要修建一条从韶山通往湘潭的新路,还有人计划要办一所新式学堂。面对乡亲们的热情,毛润之说:"这些都很好,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农民协会办好,团结更多的农民起来。"

在这次回乡期间,毛润之还特意去拜访了几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不是地主,但在村里很有威望。通过他们的口述,他了解到了更多韶山几十年来的变迁。一位姓李的老者告诉他,自己的父辈那一代,村里十户人家有九户是佃农,常年累月地给地主交租,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离开韶山的那个清晨,数百名乡亲自发地来送行。有人偷偷塞给他一包用油纸包着的咸鸭蛋,说是路上吃;有人给他带来一双新做的千层底布鞋,说是怕他走路脚疼。这些朴实的礼物,都被他一一收下。但当有人要送他一些银元时,他却坚决推辞了。

艰辛岁月:踏上革命征程

离开韶山后,毛润之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1927年的春天,他马不停蹄地在湖南各地考察农民运动。从长沙到醴陵,从湘潭到益阳,足迹遍布湖南大地。这些考察的成果随后汇集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临了。同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紧接着,湖南的张发奎也于5月发动"马日事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湖南全境。许多农民协会的骨干成员遭到逮捕和杀害,韶山的农民运动也遭到了严重打击。

就在这期间,一个让毛润之揪心的消息传来:他在韶山深入接触过的几位农民协会骨干遭到了逮捕。其中包括曾经陪他走访过多个村庄的彭石碧。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位曾在酒席上向他敬酒的刘福贵老人,因为被人告发参与农民运动,被当地的反动势力毒打致死。

面对白色恐怖,毛润之带领着一批坚定的革命者踏上了新的征程。1927年9月,在湘赣边界的三湾村,他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岁月里,革命形势愈发严峻。在井冈山时期,革命队伍经常面临断粮的困境。有一次,部队已经三天没有吃上一粒米,战士们只能煮野菜充饥。正在这时,附近寨子的一位老农冒着生命危险,给革命队伍送来了几担粮食。这位老农说:"我们知道你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再苦也要帮你们。"

1928年的春天,井冈山下起了连绵不断的春雨。在一个雨夜,毛润之收到了一封从韶山辗转送来的信。信是他昔日在韶山教书时的一位学生写来的,告诉他韶山的情况:农民协会被取缔了,一些积极分子被抓了起来,但是农民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私下里还在坚持着革命活动。

在井冈山艰苦岁月里,毛润之经常向战士们讲述韶山的故事。他告诉大家,革命是为了千千万万个韶山的穷苦农民,他们现在虽然暂时失败了,但终有一天会站起来。每当说起这些,他总会想起临别时那个誓言。

1929年1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会剿",革命队伍不得不转移出井冈山。在转移途中,队伍经过一个叫做黄洋界的地方。这里地势险要,是进出井冈山的重要关口。站在这里,可以远远望见湘江方向。有人说,天气晴好时,从这里望去依稀可以看到韶山的方向。

转战途中,毛润之遇到了一些从韶山逃难出来的乡亲。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消息:反动派在韶山搞"清乡",很多参加过农民运动的人被抓去关押。但是,农民们并没有完全屈服,他们以各种方式继续进行着反抗。有的人暗中保护着地下党员,有的人设法给红军送情报。

漫漫征程:战火纷飞

从井冈山转移后,革命队伍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长征时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期间,毛润之多次收到关于韶山情况的零星消息,有的是通过地下党员传来的,有的是从流亡的乡亲口中得知的。

1935年1月,红军经过贵州遵义时,一位从湖南逃难来的老者认出了毛润之。这位老者曾经在韶山做过短工,他告诉毛润之,韶山的形势越发严峻,地主势力重新抬头,不少参加过农民运动的人被抓去服苦役。但是,农民们仍然在暗地里传颂着"润之"的故事,期盼着他能实现当年的誓言。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茫茫的草地。在一次极其艰难的行军中,队伍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吃上一顿热饭。这时,一位战士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着的咸鸭蛋,这是他从韶山带出来的最后一个。这位战士姓李,是韶山人,1928年加入红军。他将这个咸鸭蛋交给了毛润之,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延安时期,毛润之依然时刻关注着韶山的消息。通过地下党组织的情报网,他得知韶山的农民们正在秘密开展抗日活动。一些年轻人组织起来,暗中破坏日军的运输线,收集军事情报。而那些曾经参加过农民协会的老同志,则在乡间秘密传播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韶山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地的一些开明绅士也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他们与农民协会的老成员一起,组建了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多次打击了日军的小股部队。

1940年,一位从韶山辗转到达延安的地下党员带来消息:韶山的抗日力量在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一次战斗中,抗日自卫队成功地救出了被日军抓走的十几个青壮年。这些被救出的人后来都加入了抗日队伍。而当年那些参加过农民运动的老同志,很多都成了抗日自卫队的骨干。

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期间,一封从韶山寄来的信引起了广泛关注。信是一位老农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情真意切。信中说,韶山的乡亲们正在与日寇作斗争,虽然环境艰苦,但大家都记得当年的誓言,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韶山再次陷入战火。这时的韶山,已经成为湘赣边区地下党的重要据点。许多年轻人加入了游击队,在湘赣边界活动。他们经常能收到延安发来的指示,这些指示往往是通过秘密电台或地下交通员传达的。

1947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韶山的地下党组织发展到了几百人,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力量。他们一方面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一方面秘密收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为解放军的行动提供重要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当年参加过农民运动的那批老同志,成了最可靠的依靠力量。

重返故土:誓言兑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消息传到韶山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那些曾经参加过农民运动的老同志,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特别是刘福贵老人的儿子刘建明,在祠堂前放了整整三天的鞭炮。

1950年春,韶山开始了土地改革。当年那些参加过农民协会的老同志,很多都成了工作队的骨干。他们挨家挨户地丈量土地,清算地主的剥削账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尘封多年的往事被重新揭开。原来,在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不少地主重新夺回了已经分给农民的土地,有的还借机多占了一些。

1951年夏天,韶山举行了第一次土地分配大会。会场就设在昔日农民协会的旧址。当年在这里立下誓言的农民代表中,健在的都来了。他们手持新发的土地证,激动地向乡亲们讲述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特别是老支书彭石碧,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面农民协会的旗帜重新挂了出来。

1952年,韶山开始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第一个互助组就是由当年农民运动的老骨干们带头组建的。他们将自己分到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始了集体耕作。这个互助组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多户。他们还用集体的力量,修建了一座新的水车,解决了灌溉问题。

1953年秋,一件特别的事情在韶山发生了。当年参加农民运动时用过的那口铜锣,被人从一口枯井里找到了。原来在1927年反革命政变时,有人为了保护这件历史文物,将它藏在了井底。这口铜锣后来被送到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了珍贵的革命文物。

1954年,韶山的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的社址就设在当年农民协会活动最频繁的那条街上。入社的社员中,有不少是当年参加过农民运动的年轻一代。他们中有的是老同志的子女,有的是当年参与革命活动的青年的后代。

1955年春节前夕,韶山举办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都是当年农民运动的亲历者。他们回忆往事,诉说变迁。一位老人带来了一张1925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当时农民协会成员在开会的情景。这张照片后来被装裱起来,挂在了合作社的会议室里。

1956年夏天,韶山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当年那个立下誓言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繁忙的农田。在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老一辈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在给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他们说,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

1957年,韶山迎来了第一台拖拉机。这台拖拉机是支援农业生产的,第一次耕作就选在了当年最早进行土地分配的那块地里。开拖拉机的是一位老农的孙子,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教育培训的第一批农机手。

1958年初,韶山人民公社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前排。他们都是当年参加农民运动的元老。看着眼前的变化,这些老人想起了当年在祠堂前立下的誓言。如今,那个诺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翻身作主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0 阅读:0

林格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