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北道之役为何决定了南郡之战胜负?关羽到底是封神还是惨败?

江樵品史了 2025-02-13 19:33:16

绝北道之役,是关羽在209年断绝江陵北边通道的一场战役。

对于这次行动,史料中少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没有相关记载。如果想要了解相关细节,得从与李通、乐进、徐晃、文聘等人的相关史料中寻找。

但从魏将视角代入,必定大多只截取对他们有利的亮点。

有人据此认为,关羽在此战一再受挫,被曹魏多位武将所击败,所以这是一次并不成功的截击,并因而推断关羽的军事能力是被后人所夸大了。

实际上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要先弄清楚其作战目的。关羽此战的目的,就是将江陵城曹仁的补给线截断,实现对其的消耗,待曹军无力救援后,再彻底将曹仁退路堵死,从而将曹仁军彻底围歼。

所以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曹魏多位大将都在局部作战中取得对关羽的优势,但江陵城的防守形势却越来越恶化。他们始终无法将关羽驱走,只能无奈地坐视关羽一点点将曹仁的补给大动脉掐死。

当曹仁看到周瑜、刘备的联军后,意识到孙刘已决意联手攻占荆州,曹军在江南已经彻底丧失了战略生存空间,只得仓皇退往襄樊防线。

或许陈寿习惯于对大型战役的记载,在他眼中,整个南郡之战是围绕着江陵进行的。所以江陵守卫战才是重点之所在,而绝北道只是一次截断补给线的偷袭,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浪花。

或许他并未意识到绝北道的重要性之所在:比起江陵城墙内外的对峙,绝北道之役才真正左右了整个战役的走向。

南郡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延续。孙权、刘备、曹操甚至刘璋,都参与其中,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略博弈。最终让整个博弈落下帷幕的,便是江陵守卫战。

而真正决定了江陵守卫战成败的,则是关羽的绝北道之役。

这是孙刘联军的胜点,是曹仁荆州守军的生死之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绝北道之役决定了赤壁之战后,整个南方的局势。

当然围绕整场战役还有着诸多疑点:

为何周瑜能够打赢赤壁之战,却对江陵城无计可施,非要等刘关张出手?绝北道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曹魏名将排队参与抗击关羽?整场行动过程中,关羽所展示出的水陆两栖作战水平究竟如何?此战关羽到底是封神还是惨败?

关羽在绝北道之役的表现究竟如何?

要弄清楚绝北道的背景,就先得了解南郡的局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态度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让南郡的局势一再发生变化。

1、曹操

曹操对于南征的热情一直没有减退过。只是他将重点放到了淮南战场上。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即209年,他就到了淮南一带“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曹操大练水军、屯田备粮,调集十万大军准备经由合肥攻入东吴。

此后战争就并未停歇。这一度让孙权颇感压力。213年,孙权不想在濡须口前线和曹操死耗着,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春水正要上涨,您应当赶快撤军。”另附的一张纸上写着: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既然从未放弃过南征,那么曹操就没有理由轻易从南郡后撤。因为南郡郡治江陵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它是长江门户,溯江而上可以作为进军巴蜀的跳板,顺江而下则可以严重威胁东吴当时的都城京口。

后来西晋灭吴,王濬和杜预都是率水师经由江陵杀向长江下游的吴都建业。

从江陵进攻,显然比由合肥进攻更容易得手。

除非遇到某种特定的情况,曹操才会不得不放弃江陵。

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2、孙权

孙权对江陵是既爱且怕。

爱的理由和曹操类似,江陵是“全据长江”战略中的关键性一环,得了江陵整个江东就安全了。

怕的理由是,担心江陵落入周瑜之手。

孙权对周瑜的防备不是一天两天了。周瑜年纪轻轻就手握重兵,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政。而赤壁之战让周瑜的地位更加突出。

赤壁之战中,周瑜请求调拨五万军队抗击曹军,孙权仅拨了三万人不说,还安排了素来与周瑜不和的程普为副都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

可见当时孙权就已经有意识地限制周瑜。

曹操见此,也极力挑拨孙权周瑜关系,给孙权写信中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将赤壁之战的功劳都说成了周瑜的。

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想尽办法限制、削弱周瑜的权力。

所以孙权压根就不希望周瑜独自攻下江陵。

3、刘备

刘备正面临生存危机。他和周瑜存在竞争关系。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很想将刘备吞并,他认为:

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周瑜甚至还向孙权提出吞并刘备的计划: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当然江陵对刘备而言也很重要,如果刘备想要成为一方诸侯,就非得以江陵为根据地,然后沿长江进入上游,占据益州。

但此时比起抢江陵,刘备更需要抢荆南四郡。因为刘备的本钱实在是太薄了: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光靠一万余人啥事都办不成。只有先占据足够多的地盘,征兵征粮,刘备才能站稳脚跟。

这样看来,刘备无论如何与周瑜都是竞争关系,两人很难形成合作。而孙权又制约周瑜,让周瑜一时间很难能攻下江陵城。

如果一直保持这种形势,曹操保住江陵城完全没问题。

209年天下局势图

当然曹操为了保住江陵,还想了其他的办法。

重要一步,就是与益州的刘璋联手。

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刘璋曾派人与曹操取得联系。曹操加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其兄刘瑁为平寇将军。加封背后,是双方的密切合作。赤壁之战,刘璋曾派军支援曹操。

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

从地缘上来说,比起北方,益州和荆州联系更为密切。如果能够和益州合作,在荆州的曹军就能够获得一个稳固的后方,获得源源不断地兵力和粮草补给。这样“曹操+刘璋”的组合,就足以应付荆州的刘备和周瑜。哪怕刘备和周瑜联手,恐怕都很难对江陵造成威胁。

事实上,如果江陵和益州的联系尚在,那么关羽的绝北道之役将变得毫无意义。

为切断江陵和益州的联系,周瑜赶紧派甘宁带着千余人马拿下了夷陵。

曹仁一看这还了得,也急忙派了五千人的大队人马加上攻城器械前往夷陵。

形势一度十分危急。东吴诸将都说兵少没法支援,“诸将以兵少不足分”。

后来周瑜亲自带了一万多人前去解围。足见其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双方在夷陵打了一场硬仗。在付出一半的损失后,曹仁实力不济,不得不让出夷陵。

曹仁已经隐隐感受到守江陵的压力。

失去了和益州的联系,曹操只得重新布置荆州防线。

曹操安排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守当阳,乐进守襄阳,力求保住江陵北面这条仅存的生命线。只要这条线还在,江陵守到天荒地老都没问题。

此时,周瑜在南郡有2万人左右,刘备手头满打满算1万人。而荆州一带的曹军诸将兵力合计为4万人。

曹操在赌孙刘的关系。

只要孙刘不联手,以荆州的曹军兵力,单独对付任何一家还是绰绰有余的。

赤壁之战后,再无生存危机的孙刘,还有可能联手吗?

甘宁断掉了江陵和益州之间的通道

起初,周瑜和刘备的确争得很厉害。

周瑜仗着自己的优势,一开始就抓着江陵要地打,试图一举拿下江陵然后顺势平定荆州以南的土地。

刘备明白自己也没那个实力去抢,只得干脆转向荆南四郡。就算战略地位差点,但起码占点地盘爆一波兵也是好的。

在这个过程中,周瑜的表现很稳定。

(建安)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

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江陵城依旧岿然不动。为什么呢?因为程普在捣乱。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不用问,这都是孙权的安排。

照这个打法,江陵城非得等到周瑜领盒饭之后才打得下来。

......

但刘备的打法就有点猛了。或者说是下了一招妙棋。

刘备先是上表请刘琦接任刘表荆州牧的位子。等操作成功后,刘备就以荆州牧刘琦的名义,向长沙、桂阳、武陵、零陵这荆南四郡招降。刘琦是刘表的儿子,号召力自然没得说。

当然刘备除了文的之外,也来了点武的。他派遣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率兵接管荆南四郡。刘琦的号召力加上猛将的威慑,让荆南四郡都乖乖听刘备摆布了。

荆州七郡,刘备独得其四。由此便可见刘备的优势:

1、顶级的战略眼光。有了诸葛亮的加持,刘备的认知都提升了好几档。

2、顶级的武将队伍。虽然兵不多,但是将领战斗力爆表啊。有了猛将,何愁没有精兵?

占据荆南四郡后,刘备迅速增兵,军队规模由万余人迅速增长到2、3万人。

曹操实在没想到刘备的扩张速度会这么快,刘备这个人的潜能实在太大了。

这样一来长江以南的形势就变了:

刘表去世时刘琮即位,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封了刘琮一个青州刺史的虚职后(青州即青州兵的所在地,相当于是个匪窝子),名誉上将荆州七郡包括荆南四郡都收入囊中。

这样刚开始的江南战场上,曹操可控范围是荆南四郡+南郡郡治江陵,孙权的可控范围是部分江夏郡+部分南郡,刘备啥也没有。显然曹操占据优势。

但现在形势变了。曹操仅占据南郡郡治江陵,孙权还是部分江夏郡+部分南郡,而刘备则占据了荆南四郡。

这样刘备在兵力和地盘上反超,开始在长江以南的荆州战场占据了优势。

并且刘备还颇具战略眼光地提出与周瑜合作:

反正周瑜一时半会也拿不下江陵了。与其这样死耗着,白白浪费兵力,不如尝试与刘备合作一把,将江陵攻下来。

周瑜想想也行。拿不下江陵,他将什么都得不到。而与刘备合作拿下江陵,分点给刘备也没关系。毕竟落袋为王嘛!

刘备与周瑜合作攻打江陵,这是曹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刘备的这一波操作实在是太无敌了。

刘备的一流团队

刘备果然一出手就非同凡响。

他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刘)备谓(周)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翼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刘备的思路很清晰:

1、让周瑜继续率主力将曹仁守军主力死死拖住,让其一时间动弹不得。当然刘备对周瑜手下战将的水平嗤之以鼻,打了一年还是这个鬼样子。还是让我三弟张飞带一千人帮你个忙吧。

2、让关羽由汉江去截断曹仁在北面的生命线。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在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备非得要向周瑜借兵两千呢?因为关羽的主力是水师。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这是一支关羽从襄樊带出的水军,他们经由汉江到夏口进入长江,在收编了部分刘琮的水军后,规模达到数千人之多。

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经过赤壁之战洗礼后,这支水军的战斗力达到了巅峰。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支军队还缺乏步兵。所以周瑜的这两千人,关羽是非借不可。

他清楚,接下来的绝北道之役,将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水陆对决。

关羽和他所率的水军

关于绝北道之战的史料的确较少,但还是可以大致梳理出其脉络。

关羽借助水军优势,经由汉水快速地抵达了目的地:当阳的汉津。

接下来他面临着一个豪华的曹军阵容:

徐晃在江陵,乐进在襄樊,满宠在当阳,文聘在荆城,李通在汝南。

其中乐进和徐晃是“五子良将”,实力和地位都是曹军外姓将领的天花板。满宠则是“四大名守”之一,代表了曹魏最强的守备力量。而文聘镇守江夏要地,李通率领过先登精锐部队,这两人在曹军将领中虽非顶级,但也都属于一流水平。

当然关羽也是“五虎上将”之首。

抛开北道的战略价值不说,就冲对阵双方这个豪华阵容,你敢说这只是几次小战斗而已?

接下来,我们尝试按先后次序来列出这些战斗。

第一场战斗,应是徐晃+满宠对阵关羽。

(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当时满宠就在当阳,徐晃则在江陵周边协助防守。应该是徐晃发现关羽朝北道进军后,第一时间就跟随过来,然后与守在汉津当地的满宠一起,趁关羽立足未稳时发起攻击。

这一仗如果打败,关羽多半就得从哪来回哪去。

但满宠、徐晃都不是水军将领,他们在陆地上或许所向披靡,但是面对水军可能就有点束手无策了。所以即便两强联手,还是进攻失败。

关羽在汉津驻守下来了。

第二场战斗,应该是乐进+文聘对阵关羽。(有人对第二场战斗是否发生在绝北道期间存有疑问。但本文作者认为,北道补给线意义重大,按照驻防地的远近,曹军依次组织几轮反击完全合理。乐进、文聘联手在徐晃、满宠之后发起攻击,应是大概率会发生的行为。所以还是选择将相关内容列出。)

这场战斗应该是在第一场之后不久。当得知关羽到北道之后,乐进、文聘应该迅速发兵在汉津附近集结,并迅速发起了攻击。

(乐进)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第一场和第二场战斗,应该间隔时间不长,关羽来不及休整,所以并没有与曹军硬刚,便因此出现了一个“走”字。

“走”一般是指将前来进犯的敌军击退,而敌人的损失则不大。

于是文聘乘胜追击,取得了一些战果:

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关羽在汉津刚卸下部分物资,还来不及修建营寨,文聘就给他全毁了。经过几场战斗后,文聘对关羽军有了一些了解,发现了其战斗力强悍的关键,是在于水军,于是想办法在荆城烧了几艘关羽的船,算是对关羽进行了一些削弱。

曹军精兵强将的两轮攻击下,关羽居然游刃有余,损失甚微,究其原因大约是以下两点:

1、曹军将领都有其防区,不可能全力作战。

前面说了,曹操在整个战区布置了4万左右的兵力。这么多人怎么可能搞不定关羽的区区几千人?

因为这些将领所驻守的都是战略要地,不容有失。一个失误就可能带来满盘皆输的结局。所以依据每个将领的职位和带兵权限,计算他们可以率多少兵力迎战关羽并没有现实意义。

实际上,曹军诸将都是抽取的机动兵力来迎战关羽。至于数量和规模,可以参考此前曹仁攻击夷陵所派兵力,拿出五六千人已经是极限了。

2、关羽极善于水战和水路两栖作战。

双方交战记录中,曹军仅能驱“走”关羽,所有的战果都是关羽来不及撤走的遗留物资,而并非斩杀数量,可见关羽水军的机动性极强。

而吴军更是两栖作战的高手。作为江南人,他们早已习惯了“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作战模式,可以上岸偷袭一波敌人或者是烧毁其辎重补给,然后在敌人反应前就上船离开。这种新颖的作战方式,对于来自北方的曹军而言,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正因为如此,关羽在绝北道之役打得是得心应手。

绝北道之役形势图

绝北道的扰袭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时江陵城内,曹仁已经接近弹尽粮绝。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

周瑜率领数万人前来攻打江陵城。前锋呼啦一下就来了几千人。曹仁东拼西凑才抽出了一支三百人的队伍,由部将牛金带出去迎战。这么少的人自然是被吴军给围住了。

接下来曹仁的举动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曹仁竟然决定率领几十个骑兵去将牛金救回来。或许东吴步兵战斗力极弱,曹仁带着数十披甲的重装骑兵竟然将吴军冲开了一个口子,把牛金的队伍带回去了。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曹仁勇猛无双。但换个角度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江陵守军已经快被打没了。

若要问为啥援军上不来?唯一的答案就是关羽几乎将北边的补给线给堵死了,人员和物资都过不去。整个荆州防线已经被拖得油尽灯枯。

曹仁终于感受到刘备的厉害。

打了一年啊,周瑜都没能拿他怎么地。

但刘备一来,局势怎么这么快就变了呢?

“仁闻吾入必走”,原来这句话不是吹牛啊。

进阶后的刘备,谁都惹不起啊。

在这种情况下,江陵铁定保不住了,接下来只剩下一个问题:人该怎么撤出去?

......

绝北道之战终于迎来了最终的第三场战斗。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绝北道的地形。

当阳到津门一段,西边是荆山,东边是大洪山,汉水则从中间穿过,这便形成了一条狭窄的走廊地带。

关羽完全可以利用地形做文章。

河滩地段肯定泥泞难行,让曹军前进速度减缓,骑兵的机动能力大大降低,想一下就冲过去是不太可能的。

但关羽的水军随时可以沿江跑到其前面,或是截击,或是设置障碍物。

关羽打得是左右逢源,而李通则是步步惊心。

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

骑着马冲到跟前了才发现鹿角,可见这些都是关羽派兵临时上岸布置,曹军的斥候根本就没发现。

李通急了,带头下马拔鹿角。在这个过程中吴军还可以在船上射箭,或是依据险要伏击。

这个作战强度,实在太大了。

李通竭力作战,最后在路上就病死了。或许就是得了“卸甲风”一类的病症吧。

通道得病薨。

付出了巨大伤亡后,曹仁终于逃出生天。

南郡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行军艰难的荆襄北道

南郡之战,让周瑜认清了他的竞争对手有多么恐怖。

他们的确堪称当世之杰: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关羽和张飞并非浪得虚名,那都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

南郡之战的失败,也让曹操彻底放弃了由荆州进攻江东的念头。

原以为孙权就够难对付了,没想到快速发展后的刘备更让人头痛。

这种局势下,曹操要想一挑二,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于是曹操彻底将重点转移到淮南前线,一对一才公平嘛。

而在中部的曹军则全面收缩至襄樊一线。十年后,那里将迎来更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经过此战,刘备的实力和影响力大增,进军益州的计划也将随之展开。

0 阅读:2
江樵品史了

江樵品史了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