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宠,三国曹魏顶级名臣。其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他最终官至太尉、征东大将军。
其食邑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九千六百户,远超过曹魏绝大多数外姓武将甚至夏侯诸曹。
比如许褚为七百户,程昱八百户,张辽两千六百户。而曹仁、夏侯惇食邑也仅分别达到三千五百户和两千五百户。
食邑最多的几位,大将军曹爽,食邑一万二千户;其次是太傅司马懿,食邑为一万户。
抛开食邑虽多但迅速败亡的邓艾、钟会不算,满宠稳稳地能在曹魏群臣中排第三。
但比起极高封赏,更让人惊讶的是,满宠并非出身于世家豪族,其起点仅是草根寒门。
由草根到位极人臣,满宠是如何做到的?
三国乱世,擢升最快的方式当然是从军杀敌。
而满宠则独辟蹊径,选择了和于禁相同的路子:成为像西汉郅都、张汤一样的酷吏。
这绝对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路。要知道,郅都、张汤都没有落到啥好下场。
于禁也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当成炮灰推向襄樊战场,兵败后被关羽所擒,身败名裂。
而满宠则摆脱了凶险的境地,在杨彪下狱案中,他与曹操还有荀彧、孔融等名士多轮博弈,摆脱了沦为弃子的命运,最终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之后又投身战场,成功实现了转型。
满宠如何靠着酷吏的人设发迹的?为何在得罪曹仁、杨彪等权贵之后,他还能毫发无损?作为一枚职场弃子,他又是如何摆脱危险,为自己谋得了一线生机?
满宠
满宠应该是出身士族。
靠着家庭支持,满宠在十八岁时出任山阳郡督邮。
但满宠的家庭可能既非贵与富,还算不上豪强。所以满宠也只能够在郡里面任职,没法再往上提拔了。
参考姜维,姜维出身于天水姜氏。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郡功曹,所以姜维年纪轻轻就能够受赐官为中郎,参本郡军事。中郎将通常负责统领军队或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高级武官,而督邮则是郡守属吏,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传达命令和执行行政任务的低级官员。
由此可见,满宠的家庭肯定算不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长辈多半是在地方上具备一定名气的能人。
而满宠没事喜欢研究下律法,于是郡里就举荐他出任督邮。督邮,是个位轻权重的职位,负责督察属吏、案验刑狱等,相当于干着纪律检查方面的工作。
这对于满宠而言,也算是专业对上口了。
满宠工作干得很好,在郡里干出了名。
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抄略。
黄巾军之乱后,地方豪强借机发展私人武装,扩大自身势力。他们凭借自身势力大肆兼并,巧取豪夺。
豪强们都这么弄官府可不太喜欢。因为土地都归了豪强,官府的赋税还咋收啊?所以官府和豪强之间的矛盾一度非常尖锐。
在山阳郡就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以李朔为首,拼命地侵占平民的土地财产,让太守感觉很头痛。该如何是好呢?太守决定来个先礼后兵,先派满宠上门去讲道理。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张飞怒鞭督邮的事情。同样是削弱地方势力,搞不好满宠也至少会被抽一顿。
所以满宠这个任务,就是个风口浪尖的活,干得好,功劳都是太守的。如果干砸了,满宠就是个被丢出去的弃子。不就是个负责传达的督邮嘛,豪强要是成心想和太守对着干,说不小心把他打了或者是噶了,太守能拿这些豪强怎么办?
可这件事,满宠偏偏就干成了。李朔等人服了,纷纷向太守请罪。
满宠之所以能够成功,大差不差应该就是靠以下几点:
1、他清廉刚直,不会像巡查刘备的督邮那样吃拿卡要,所以在为人处世上,豪强们抓不到他什么把柄。
2、他业务熟练,做什么事严格按照律法实行,既然是依法依规、滴水不漏地进行,豪强总不能跟国法对着干吧?
3、他懂得击其要害。显然满宠弄清楚了这些豪强的弱点和软肋,借助太守的权威和影响力,将他们给死死地拿捏住了。
太守实在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满宠,能够这么有勇有谋,单枪匹马就干成了他想干都不敢干的事。
汉末豪强
于是满宠得到了赏识和重用,得以被任命代理高平县令。
但此后满宠犯了一件很严重的错误。
督邮张苞贪污受贿,胡作非为,满宠派人抓住他并严刑拷问。张苞一时承受不住,被打死了。
满宠作为县令,将上级领导太守的属官拷打致死,这事干得比张飞还狠啊。
这件事就已让满宠充分暴露出酷吏的本色。
意外打死上级领导的人,这事闹太大没法糊弄过去,没办法满宠只得弃官而逃。
还好曹操挽救了满宠。
192年,曹操主政兖州,出于和本地势力搞好关系的考虑,曹操任命满宠为从事。
随后的几年里,曹操对满宠的手腕和为人有了充分了解。
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于许昌,担任大将军,辟满宠为西曹属,又任命满宠为许昌县令。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任命,就是对满宠的忠诚和能力给予了充分信任。 因为曹操清楚,许昌这地界,一般人他镇不住。
而满宠确实是严格执法,不管是谁都得按律法办,这样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一个大麻烦就不期而至。
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操起兵时他就开始跟随。曹操在荥阳被董卓大将徐荣所击败,坐骑被乱箭射死,多亏曹洪舍命让出自己的马,才帮助曹操躲过一劫。
曹洪资历老、功绩硬、关系铁。但这人小毛病又特别多,比如在下辨之战获胜后让歌女穿薄纱跳艳舞,其作风和素质实在让人不敢直视,所以一般人看到他都躲着走。正是有着这么一位主人,其门客才肆意妄为,在许昌多次犯法。
于是大家都等着看满宠笑话。你不是特别刚,铁面无私吗?有本事你就跟曹洪碰一碰。
这件事各方态度很清晰:
曹洪一心保门客,甚至不惜专门找了曹操。可见门客犯的事可不小。
如果满宠按曹洪的意见放了门客,那么满宠啥事没有,还会得到曹洪的回报。
可问题是,满宠的老板曹操是啥态度呢?假如曹操真的对此类违法之事不闻不问,那么调满宠来许昌干什么?所以曹操肯定是想让满宠依法办事,之所以态度暧昧不明,是因为要顾及兄弟情面罢了。
如果放了曹洪的门客,那么满宠的人设崩塌,曹操法治的理念得不到实施。到时候许昌乱成一锅粥,就是他满宠走人的时候。
所以比起曹洪的好感来,老板曹操的认可,已经保住饭碗和前途才是重中之重。
也许惹了曹洪,以后可能在朝中不好混。但为了前途考虑,满宠愿意冒这个风险。
只要曹操真正愿意支持满宠,曹洪再厉害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于是接下来,满宠是干得干净利落:
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
满宠在收到曹洪的书信后,没私自卖人情。曹操打算应曹洪之请去求情,但满宠在曹操到来之前就将门客给杀了。
果然如满宠所料,曹操不怒反喜,倒是为满宠执法严格点赞。
这一把,满宠赌对了。
满宠迅速出名了,大家意识到满宠是真的一根筋,什么人都敢得罪,于是在他眼皮子底下都老实不少,许昌的风气好了很多。
曹操一心践行法家路线
满宠所选的发展路线,和于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当时局势太乱了,地方豪强和军队将领中,不服曹操的大有人在。
这个形势很危险。过去袁绍的势力就是一盘散沙,他手下的将领相互攻击内耗,不服从指挥,在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后,袁氏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如果不将这些不服管理的刺儿头打压下去,那么曹操便无法在地方和军队中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就无法带领属下去平定北方乃至统一天下。
所以曹操才极力贯彻法家思想,以法律治国。
而满宠和于禁,就是分别在地方和军队中,强行将律法贯彻下去的酷吏。
酷吏的下场一般不太好。他们只是一心维护君主的权威,严格得不近人情,并因此会得罪不少权贵。也就是说,他们就是君主打压和制服下属的马前卒。
而在君主和权贵豪强之间的拉锯战,肯定是此消彼长反复博弈,而当权贵抓住机会反击,让君主陷入被动时,君主就很可能将所有矛盾都甩锅给酷吏,让酷吏成为其替罪羊,从而换得权贵豪强的支持。
所以如何尽量避免激化各方矛盾,强推法律又避免出现鱼死网破的恶性博弈,从而免于陷入被甩锅的危险,便是成熟酷吏所应有的自我修养。
在这一点上,满宠做得远比于禁成功。
他知道灵活变通。
196年八月,杨彪随汉献帝到了许昌。汉献帝召集百官举行宴会时,杨彪对曹操极其不客气。
这让曹操陷入深思。
杨彪先后任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朝中要职。他曾反对董卓迁都长安。在李傕、郭汜之乱时,又一心护卫汉献帝。所以杨彪对于汉献帝的忠诚那是没得说。
关键杨彪又出身弘农杨氏,在中原士族中颇具影响力,门生故旧遍天下。
有这样一个强势人物的存在和阻挠,显然不利于曹操控制汉献帝。
可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不就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要是因为杨彪的阻挠,导致曹操前期的努力全部白费,曹操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所谓兰芝当道不得不除。
曹操因此向杨彪下手了。杀鸡给猴看,杀了杨彪,那些拥护汉献帝的大臣才不敢随便和曹操作对了。
曹操诬陷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想要勾结袁术废汉献帝,将其下狱。
可接下来,曹操遭遇的阻力远超出其想象。
荀彧和孔融联合给满宠写信,让他只质问,不要拷打。
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
满宠根本不理会,还是一如既往地拷问。
只听曹老板一人的,这条铁律永远不会改。
曹操什么态度呢?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罗织罪名让杨彪赶快领盒饭。
但满宠意识到这次和上次杀曹洪门客情况大不一样:杀了曹洪门客,有利于曹操摆平那些刺儿头,有利无害,且曹操能够兜得住;
这次要是杀了杨彪,虽然能够有助于曹操立威,但会因此让曹操和士族从此对立,危害远大于收益,这个结果恐怕曹操就兜不住了。
大名士、孔子的二十世孙、将作大匠孔融,专门来找曹操,并说明假如杀了杨彪会带来怎样的可怕后果:
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尊重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
获得天下士人的支持,是曹操迎接汉献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曹操想要发展壮大,就得争取与士族的合作。
但现在作为士族领袖的孔融明说了,如果杀了大忠臣杨彪,那么曹操“兴复汉室”的旗帜就会失效,天下士人将不再追随曹操。
甚至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都来求情。荀彧代表谁?代表颍川士族,颍川集团是除了谯沛集团之外,曹操最核心的支持者。
现在曹操就有点骑虎难下了:
杀杨彪吧,那么曹操将极大可能会失去颍川士族以及天下众多士人的支持;
不杀杨彪吧,他的威信岂不会因此受损?
当然曹操头脑中也闪过一个念头:
其实可以采取第三条路线,即催促满宠尽快杀了杨彪,然后将满宠作为替罪羊推出去处置,以转移天下士人的愤怒......
这样或许对曹操是最为有利的。借头一用,汝之妻子吾养之,汝勿虑也。
这便是曹操所想到的独赢方案,貌似只有这样才能让曹操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眼看满宠就会被作为弃子丢出去。
杀杨彪将带来严重后果
满宠采取了极限操作。
曹操的需求是什么:立威,然后不触怒天下士人;
荀彧孔融的需求是什么:保住杨彪,也尽量避免与曹操撕破脸。
因为双方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所以必然都不想撕破脸,否则这将是一件双输的事情。
对于满宠而言,让双方达成目标,他也保住自己小命,从而实现三赢的条件便是:曹操立了威,杨彪也保住了,双方还没有撕破脸。
满宠得向曹操证明,他的三赢方案,比曹操独赢方案要好。
所以满宠找曹操说了一段话:
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
从杨彪那得不到什么有力证据。可杨彪名闻海内,如果找不到证据就干掉他,将会大失民心。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现在拿不到杨彪作乱的证据,依照法律程序就没法杀杨彪。满宠严格执法是出了名的,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即便是想“误判”都没有可能。
如果越过程序杀了杨彪,就只能是曹操授权的结果。
即便让满宠强行杀了杨彪,然后甩锅给满宠,曹操也无法摆脱责任。杀了杨彪,双方就很难不撕破脸了。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双方不撕破脸,不杀杨彪。
那么曹操立威的需求,该怎么满足呢?
其实这也并非没有别的办法:抓住杨彪再狠狠地拷打一阵就好,只要不揍死就行......
这就向朝中大臣们表明:也许和曹操作对有可能不会死,但被整得灵魂出窍、生活不能自理,也不是那么好受的。
满宠本来就是酷吏,走司法程序动刑查问一番,这不很合理吗?
曹操的威,算不算也部分立起来了?
立威嘛,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哪能急于求成呢。事缓则圆嘛。
曹操最终采纳了满宠的提议。
曹操即日把杨彪释放,荀彧和孔融因其所作所为而对他友善。
酷吏满宠,终于渡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度过了这场危机,他的人生将迎来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