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和尚同庞居士吃茶。士举橐子曰:“人人尽有分,为甚么道不得?”师曰:“祇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士曰:“阿兄为甚么却道得?”师曰:“不可无言也。”士曰:“灼然!灼然!”师便吃茶。士曰:“阿兄吃茶,为甚么不揖客?”师曰:“谁?”士曰:“庞公。”师曰:“何须更揖。”
——《五灯会元》第三卷 松山和尚

一天,松山和尚与庞蕴居士一起吃茶。庞蕴举起茶盏没有喝,而是问道:“人人皆有,为何却不能说?”
松山和尚说:“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所以一说即不中,既然所说皆不是,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庞蕴问:“那师兄何以说得?”
松山和尚说:“还不是因为你在问,我只是应缘而说。你问,我不可能不回答你吧?”
庞蕴赞道:“说得好,说得妙!”
松山和尚不再管庞蕴,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庞蕴又有话说了:“师兄,你吃茶怎么不礼让客人呢?”
松山和尚问:“谁是客?”
庞蕴指了指自己:“就是我庞蕴啊!”
松山和尚放下茶杯,淡然一笑:“跟他何须客气?”

人人都有份儿的那个是什么呢?是茶吗?当然是的!还有其他的吗?或许有吧!
就说这茶吧,大家都有一杯,可茶的味道岂是言说能定的?你喝你的,我吃我的,一饮而尽之后,每个人都得到茶的味道。但要说出自己品尝到的滋味,却仅仅是自己的,绝对不是茶的。
莫说一杯茶,大千世界的万法皆是如此。应对外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独一份儿,但所得皆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茶的味道就在茶里,酒的味道就在酒里,道就在道中,而不在言说之中、体验之后。
于是,老子感叹“道可道非常道”;佛陀赞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人人皆有所得,但所得仅仅是自己的独一份儿,绝非那个本来。
既然一说即不中,所得皆不是,因此禅宗根本就不屑于讨论、追逐那个本来,而是无比珍惜让你有所得的那个。那个不也是人人有份儿吗?
庞蕴举起茶杯,言道:“人人都有份儿”。注意了,见茶杯的那个是谁,这份儿就是谁的。既然是所见之人的,外人又怎能说三道四。
松山和尚是懂得庞蕴的,既然庞蕴是客,那松山和尚就因客见主,见庞蕴的那个就是见茶杯的那个,就是松山和尚自己,和自己还有什么好客气的呢?

除了自己,一切皆是客。既然有客,那必然就有主人了。人生一辈子应该跟随主人,而不能被客人牵着鼻子走乱跑一通。
来者皆为客,以好酒好菜款待,管他们如何言行,仅默默聆听、观瞧。不论他们于家中如何肆意妄为,闹腾一阵自会离去,与客人较哪门子真啊!
如果较起真来,打破了坛坛罐罐,留下一地鸡毛,收拾残局的还不是自己。
参禅,只为见主人、随主人。

达摩与梁武帝的第一次见面,梁武帝问:“对朕者谁?”
达摩说:“不识!”
达摩怎么能识呢?见达摩者,梁武帝是也!自己对面的“客”,就是一面镜子,在其中任何时候都是见的自己。既然是自己,别人当然不识。
禅,所关注的不外乎两点:自己和自己对当下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心与心生镜像。而道,“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触及的。
人一生需要好好呵护的,唯有那个自己。与自己在一起,日日是好日;与自己在一起,处处是净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