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上看,对DF17的拦截可以分为中段滑翔段拦截与末段俯冲段拦截两大部分。
对滑翔段拦截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让拦截弹能够与目标交汇;对俯冲段拦截的难点则主要在如何缩小脱靶量上,乃至于如何保证在大脱靶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目标有效杀伤。
由于DF-17在中段滑翔飞行时会进行纵向的不规则俯仰机动与横向的不规则侧滑机动,拦截弹在接近DF-17的过程中受导引律影响也会进行相应的修正飞行机动,以满足制导要求。这就导致拦截弹会有较为严重的能量损失,要求拦截弹的动力能量特性必须足够,具有足够的DV,才能飞行足够远的距离与DF-17交汇。(这有点类似于战斗机规避导弹使用的三九机动消耗来袭导弹能量)。
战机规避导弹的三九机动,DF-17的滑翔飞行也有类似的特性
由于高空大气稀薄,传统的气动力控制并不能满足拦截弹及时变向所需的过载要求,必须要直接力的介入参与,拦截弹才能及时变向与DF-17交汇。
DF-17的变向机动使得单纯依靠气动力的拦截弹无法达成交汇
而拦截弹的直接力参与要求与传统的固体火箭动力相违背,传统固体火箭动力调控不便,一旦点火就必须将这段药柱燃烧完毕,不能随意熄火或再点火,无法满足拦截弹的直接力控制需要。
为了满足拦截弹的直接力控制需要,动力系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
1:使用液体火箭或固液混合火箭,但液体火箭的可维护性,存储可靠性恐难以满足防空导弹作战使用需求。
2:使用多级多脉冲固体火箭,配合矢量喷射手段进行直接力控制。
3:使用固体火箭燃气节流控制技术,配合矢量喷射手段进行控制。
欧洲设想的反高超远程拦截弹设计
滑翔段反高超远程拦截弹比较理想的设计是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大推力的固体助推火箭,用于起飞加速爬升,离开稠密的低空大气;第二级是多脉冲设计的长燃小推力火箭,配合矢量喷射进行直接力控制,用于导弹在高空加速与持续直接力修正;第三级是有燃气节流控制的KKV撞击杀伤器,配合侧喷与矢量尾喷进行直接力最后修正。
欧洲设想的反高超远程拦截弹设计
欧洲设想的反高超远程拦截弹设计
对于末段俯冲段的拦截,拦截弹的设计应当放在如何缩小脱靶距离和保证大脱靶距离下也能有效杀伤目标上。
DF-17,DF-26此类高超音速飞行器在末段俯冲段通常会进行较为剧烈的机动,以破坏防空系统对其飞行运动状态的预测计算,同时增加拦截弹的变向压力,以达到增大拦截弹交汇脱靶量降低被拦截可能性的目的。
末段拦截弹为了缩小脱靶量,应当使用大推重比的固体火箭,配合矢量喷射进行直接力控制,增强拦截弹的变向机动能力。例如俄罗斯A235反导系统的53T6M拦截弹与美国上世纪的斯普林特反导拦截弹,其使用固体速燃火箭,极限加速度瞬时甚至可以达到200个G,推重比极高。
视频加载中...53T6M导弹发射
为了保证末段拦截弹在较大脱靶距离情况下也仍然能对目标有效杀伤,战斗部应当使用定向杀伤战斗部,通过引战配合对目标实施精准定向杀伤,增加战斗部的有效拦截距离。
较为理想的末段反高超拦截弹,应当是二级固体火箭设计,一级固体火箭使用双推力设计,一段大推力加速爬升,二段小推力续航配合矢量喷射进行直接力控制;二级固体火箭极度追求推力推重比,配合矢量喷射负责与目标交汇前压力最大的修正;战斗部使用定向杀伤模式对目标进行截击。
远程滑翔段拦截弹,近程俯冲段拦截弹,乃至于最后补漏的高能激光武器与软对抗电子干扰,烟幕箔条干扰等手段在未来会共同组成对抗高超音速飞行打击武器的防御体系,当然,实际上拦截弹的设计要比简单理论上复杂得多,目前各国都还只是PPT,具体如何设计服役可能都是2035甚至2040年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