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事与雅器:这些绝佳搭配,窥望古人风雅!

东方寻宝 2024-01-10 09:55:08

古人有“九雅”:焚香、品茗、酌酒、莳花、听雨、赏雪、候月、寻幽、抚琴。这九件小事,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生活的生动写照。万物皆有灵,“九雅事”所用的器具也是涵盖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接下来就来品一品其中的器物搭配。

焚香/炉瓶三事

焚香自来为中国文人所偏爱,香事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香事文化中,香炉具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而自明清以来,炉瓶三事便成为了中华香具最主要的代名词,即香炉、香盒、匙筯瓶(或称箸瓶、铲瓶)三件。香炉为焚香之器,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筯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铲),香箸用来夹取香料,香匙(铲)用来处理香灰,两者一同收纳于瓶中。

古画中的炉瓶三事

传世绘画或文字记载中,多见炉瓶三事的出现。明人毛元淳在《寻乐编》中曰:“早起焚香一炷,轻烟袅袅,尘心顿散,灵心大开。为书斋生活平添几分情趣,雅室兰幽,怡神宁志。”可证炉瓶三事是文人书斋中非常重要的陈设品。

明后期线香的不断发展,使得香炉、香盒、香瓶等传统香事渐渐淡漠。晚清宫廷画中慈禧太后焚香时还在使用炉瓶三事,但毕竟也是昙花一现。当代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线香插在香插或炉盘内,焚香的过程快速又便捷。而宋词中的“银叶初温火缓,金猊静褭烟微。此时清赏只心知……”的香事风雅难以再现。

清 白玉炉、瓶、盒三式

因此,作为文房雅室的清供——炉瓶三事,在当代文人书斋中也大都只剩下香炉。现今除两岸故宫博物院之外,许多博物馆的展览中仅有香炉,成组套的除了同样材质的以外,不同材质的炉瓶三事也很少能见到。

品茗/茶盏与茶托

品茗是古代社会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宋代就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茶之时更是讲究茶具的精美与适宜,所以茶具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美轮美奂!

据《茶经》等史籍记载,唐代以前,饮茶用具和食器混在一块。自唐开始,茶具渐成一个系统,常见的茶具是口径较小的碗,人称“茶盏”。茶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造型、纹饰也日趋多样。到后来,发明了盏托与茶盏配套,这种比较讲究的茶具以其形象、作用被称作茶托。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一童子手捧盏托

茶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唐代盏托口一般较矮,有的口沿圈曲作荷叶状,颇为精美;宋辽时期盏托几乎成了茶盏固定的附件,形式与唐代不同,托口高起,托沿多作花形,有卷沿者。底多中空以便盏足插入,颇具特色;明清时期茶托呈船形,又名茶舟、茶船。清代顾张思的《土风录》中写道:“富贵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茶托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亦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所青睐。

宋 影青荷叶花口茶盏及茶托

近些年来,茶盏成为陶瓷收藏中比较受欢迎的品类。尤其是建窑的茶盏,常常有名品刷新拍卖记录,引起热议。但放在古代的文化氛围内来看,一只好的茶盏若不配一只盏托那就太可惜了。有了盏托,斗茶时茶盏更稳,静置观赏时,也能瞬间提升茶盏的气质,二者有着天生的默契,可谓是相得益彰!

酌酒/酒盏和酒台子

古人好茶,同样也好酒,饮酒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的酒具也是各具特色。商周时期,青铜酒具为社会上层宴饮必备。成套金、银杯盘、执壶的使用自唐宋始,一直流行于明清。除金银外,明清宫廷还普遍使用玉制酒盏。酒器中还有一种固定组合,名曰台盏,即酒盏与酒台子的合称。酒台子是承托酒盏之盘,不过盘心凸起如一倒扣的小盏以为承台,因此得名。

《韩熙载夜宴图》桌上的酒盏和酒台子

台盏是一种高级酒具,与普通的托盏、盏托不同。《辽史·礼志三》有重要仪式中贵族“执台盏进酒”的记载,《元史·舆服志》也将台盏定为区别官员官阶的器皿之一,对其使用规格作了限制。根据出土或传世的实物来看,瓷质台盏大都制作精美考究,宋汝窑、钧窑、定窑、耀州窑、湖田窑,包括高丽秘色等各大名窑均烧制过台盏,量少而精。

北宋 介休窑白瓷台盏

茶、酒皆有盏托,那么台盏和茶盏如何区分呢?一般而言,凡是中间台子凹陷下去的,都是茶盏的盏托;凡是台子是平的,盏需要放置在平台上的,那就是酒盏的盏托。

宋代点茶的时候,盏是要剧烈晃动的,放在平台上面是不稳的,很容易出问题,而放在凹陷的台子内,就可以通过器壁的弧度自然的进行固定。而喝酒的时候只要斟上就可以,所以不会晃动。

这些器物中的最佳搭配不光实用,还具有和谐之美。今人推崇极简之美,这些“繁缛”承载着雅致与风流,只需一眼,古人的风雅就全在这燃香、盛茶酒的器具里了。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3

东方寻宝

简介:10年省级卫视《宝玉石观赏石》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