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入流”的市集,竟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年轻人的三大网络聚集地:小红书上,“市集”有162万+篇笔记;抖音上,各类关于市集、市集打卡、市集摆摊的话题,动辄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播放量;微博上,热衷于“赶集”的年轻人们撑起了多个阅读量过亿的话题。
▲图源:小红书网友晒图
曾经代表城市烟火气的市集卷土重来。那么,当市集中挤满了年轻人,市集还如当初一样“接地气”吗?作为市集的关键组成部分,餐饮在其中又能得到怎样的机会呢?
01“人头攒动”的市集,遍地开花
当市集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对象,我们发现,市集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
那些隐藏在城市中,分布在街边、巷道的市集依然火爆。它们大多以“小吃街”的形式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夜经济”的主要载体,且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几条历史悠久的“小吃街”。西安的红街夜市、韦曲老街,太原的铜锣湾夜市、柳巷市集;成都的夜猫子夜市、犀浦夜市……这些小吃街夜市,历经多年的文化沉淀,逐渐发展成城市景点。
▲图源:畅游亳州微信公众号
而全国更多的小吃街,则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知名网红博主B太打卡的许昌申庄美食广场,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各式小吃,大家说着亲切的河南话,其最主要的客源来自当地居民。安徽亳州的名吃一条街,300米长的距离,聚集了牛肉馍、麻糊、板面、烩面等登上过多个美食纪录片的特色小吃。
这些夜市、美食广场、小吃街等传统市集,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成为当地“全民打卡”的夜生活去处。
传统市集之外,更多的新型市集正在崛起,其中有两种形式较为引人注目:一是购物中心市集,另一种是文创市集。
深圳万象食家 图源:网络请勿商用深圳万象食家,被称为深圳首个市集MALL,它以“食家+生活方式”的组合诠释出另一种市集风貌。一边是聚集起来的餐饮品牌,其餐饮及食物相关零售占比超50%;一边是对人们生活所需业态的覆盖,其另外近50%的业态来自服饰、配饰、数码、家用、儿童等。
以购物中心的场景打造市集的氛围,同时以高频消费的餐饮为主要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打卡,这应该是深圳万象食家业态布局的主要考量。
无独有偶,西贝也曾尝试“美食市集”,它将“小吃街”搬进了总部大厦,1700平的面积集结了凉皮、黄米凉糕、鸭血粉丝汤、洋肉泡馍等上百种美食。
事实上,无论是深圳万象食家还是西贝美食市集,从底层逻辑来看都并非什么新形式。但是,它们确实在购物中心融合市集特征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以美食为基础,这些购物中心式的市集更强调的是沉浸式娱乐,即逛吃逛吃的多元体验。即便是西贝美食市集,也在餐饮的基础上加入了美食课堂和演绎区域,以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
▲图源:文和友官方微博
因为超级文和友,大家对于文创市集也不再陌生。长沙超级文和友之后,位于长春的这有山被喻为“东北的文和友”。和购物中心市集相比,文创市集也强调沉浸式娱乐,但在此基础上,它们的差异化壁垒又多出一环——文创。
超级文和友的旧长沙情怀,它成功复刻了80年代的老长沙;这有山的室内造景,以设计景区的思路设计消费场景。打破常规的文创场景,让它们拥有了超级人气。有节假日逛吃这有山的网友称:“不应该叫‘这有山’,应该叫‘这有人’”,其人气可想而知。
所以,目前市集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小吃街、夜市市集,购物中心市集,以及文创市集,而无论是哪一种市集,都在表现出了强大的引流能力。传统市集翻红,新型市集崛起,市集越来越火。
02曾经“不入流”的市集,为何越来越火?
相对于现在的火爆,曾经的市集餐饮处于年轻人外出就餐的鄙视链最底层。在向往“高大上”用餐场景的年代,市集鲜少出现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而如今,市集刷爆了年轻人的社交网络。这届年轻人,重新爱上了“赶集”。
为何会爱上?爱它独特的“烟火气”氛围感。当以开着“敞篷三轮车”接朋友成为流量密码,当大学生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攀比”使用的是普通尿素袋还是史丹利复合肥编织袋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年轻人的“审美”变了。它们不再以“高大上”为主要审美标准,接地气的、富有烟火气的东西,正在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这种变化下,年轻人重新爱上市集便不足为奇。
▲图源:小红书截图
还爱它实现“嗨吃自由”的性价比。左手烤串、右手炒冰;嘴里鼓囊地吃着,眼里还在四处扫描的景象在市集中非常常见。在这里,年轻人可以花更少的钱,吃到更多的流行风味。特别是在理性消费成为主流的当下,具有高性价比特征的美食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曾经对“烟火气”不以为意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享受其中。
而市集中出现更多流行风味的推动者,也是年轻人。迷你汉堡、芝士焗榴莲、锅巴虾、拇指生煎……年轻的摊主们善于抓住“流行元素”,将各式各样的网红小吃复刻到市集中;食客们则“闻香而来”,做着“先拍后吃”的标准动作。爱做新奇美食和爱尝鲜打卡的食客几乎一拍即合,悄然改变着市集的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市集的人气和当下的创业潮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一方面,市集小餐饮的低门槛吸引了不少年轻创业者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年轻摊主比例的提升,新势力带来的新气象,提升了市集的人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和刺激着市集创业和消费的双重提升。
将这些市集现象折射到餐饮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的变化:一是消费者对待用餐氛围感,不再一味追求“高大上”,转而追求更多元、有趣的氛围,其中便包括“接地气”的市集。二是市集餐饮的火爆亦从侧面反映出性价比消费的回归,这要求餐饮人需更加重视降本提效。
03火爆的背后,市集在自我迭代
综上,火爆市集的回归,究根结底来自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喜好变化的共同作用。从传统市集到文创市集,从消费链最底层到刷爆社交网络,市集在变化中经历着自我迭代。餐饮界(canyinj.com)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市集有着明显的三大变化。
一是年轻化。正如上述所言,摊主群体正在走向年轻化。这群年轻的摊主,很多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他们会为摊位增加一定的设计感,会为美食定制带来“品牌logo”的包装。这些摊位,虽然是摊位,销售的却是“高辨识度”的“品牌化”食品。而更新奇的美食,更具设计感的形式,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打卡。
二是标准化。受市政、商场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传统市集亦正在变得标准化、整洁化,也更规范化。很多城市的摊位主体风格是由市政部门统一设计,加入了当地的一些文化元素,拥有标准化的视觉系统。如此,不论是小吃街还是夜市,都看起来更加整洁、规范。
三是文创化。不只是超级文和友和这有山,越来越多的地方市集正在试图通过加入更多城市文化元素和设计感等文创元素,让市集成为当地打造城市名片的一大入口。
如果按照年轻化、标准化、文创化的趋势继续走下去,可以预见,市集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传统市集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城市地标和市集文化的匹配,以及更多创新市集的到来等等。那么,市集,远不止于当前的火爆。
04参某说
市集经济的火爆,正在为餐饮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它以更低的资金和技术门槛,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
当大量创业者涌进市集,在市集餐饮这个小江湖里,可能会出现餐饮黑马,在餐饮业,从摆地摊做到连锁品牌的案例并不鲜见;可能会创造下一个靠摆摊年入百万的传奇;当然,更多的年轻人会将摆摊作为一种过渡,去尝试更多的创业方式。
中产阶级以为自己过上了精致生活,干啥都贼讲究看不上地摊,这几年被贸易战和新冠打回了原型也就没那么多屁事了
各人过各人的生活,自得其乐多好。你钱多吃好点儿,他钱少吃简单些,为什么非要分个明白,弄个仔细,不累吗?
穷
说白了就是越来越穷呗,曾经的酒楼茶市上不起了,小吃快歺大行其道。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劣币淘汰良币,有什么值得吹逼的……[???][???][???]
放了这么多屁,真了解过底层人民吗?谁不想吃好喝好,但一个月就三四千,能干什么?是不是又该有人逼逼你拿三四千是因为你工作不努力。
都是烧烤,都是烧烤
在深圳我来说说。高端的购物中心楼上的酸菜鱼,面食,茶点,牛排,港式茶餐厅等等等都是预制菜冷冻食品。又贵分量又少。路边摊起码没有预制菜
酒楼又要收茶位费,茶位费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