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整个二战的进程中,红军的兵员素质却呈现出节节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斯大林在三十年代的大清洗,对苏联红军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危害。高级指挥岗位缺乏有经验的将领,中层军官人浮于事,下级军官和士兵缺乏经验,不能正确理解并执行上级的命令。所以在战争初期,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一因素造成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苏军官兵开始从严酷血腥的战斗中学到作战技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切不合时宜的规章条例得以废除,不能胜任的军官被自然淘汰,一大批饱经战火考验的优秀军官开始走上高级领导岗位,士兵们也克服了战争初期的不适应性,对待命令的执行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苏军的人员补充在后期也很艰难,往往是解放一个地区,立即动员所有男人(包括15岁的少年和60岁的老人)入伍,这虽然有些滥芋充数之嫌,但这些缺乏战斗经验、曾经饱受德军蹂躏的补充兵员往往充满复仇的念头,作战也格外勇敢,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经验的不足,所以从总体上说,苏联红军的整体素质是大大提高。
至于谈到苏德两军的武器装备,应该说是难分高下的。德军在发动苏德战争以前,已经从西欧各国和溃败的英法联军那里获得了大约100个师的武器装备,这极大的丰富了德军的武器库,况且,并入第三帝国的整个欧洲的工矿企业,都在为德国制造枪炮弹药,这就为德军拥有最好和最充足的武器装备打下了基础。笔者手头有一份德国国防军1941年陆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实力表,透过下列那些简单枯燥的数据,我们也许不难把握其中的深层含义。
德国装甲部队主要由装甲掷弹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组成。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1941年装甲掷弹兵师标准编制包括:师部下辖一个装甲团(3个装甲营)、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团三个营和一个反坦克连〕、一个突击炮营、一个炮兵团、一个自行反坦克营、一个侦察营、一个高炮营、一个通信营和一个战斗工兵营,和其它的辅助支援部队。基本标准是配备220辆坦克和1.25万名士兵。
而摩托化步兵师作为紧随装甲师前进、巩固或者扩大战果的后续力量,实力更强。以第2摩托化步兵师为例,其下辖三个机械化步兵团,每团拥有四个营,由三个步兵连、一个重火力连、一个反坦克连和一个步兵炮连组成。同时师内还辖有一个炮兵团,由四个装备105毫米轻型野战炮和150毫米重型野战炮的炮兵营组成。除此之外,还拥有一个反坦克营、一个配备有摩托车和装甲车的侦察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营和若干保障支援单位——标准兵员为16450人〔军官492人〕。共有492辆军用卡车、1627辆其它车辆、1323辆摩托车和621具摩托车斗。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德军装甲部队的配备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其强大的综合火力几乎涵盖从突击到防御、从防空到反坦的一切任务,更不用说德军还拥有整个战争中最犀利的装甲怪兽“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火炮。而苏军也不示弱,早在战前就已经建立起以机械化军为主的装甲部队,研制出著名的T-34坦克,随着战争的进程,新建立起来的6个近卫坦克集团军更是无坚不摧。纵观整个二战,敢于和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硬碰硬”的也只有苏联红军,其余各国都没有这个实力,包括美国在内。
德军的弱点在于它对后勤供应的忽视。后勤供应和国家经济、工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战前,德国一直准备进犯苏联,希特勒上台以后更加疯狂备战。德国依靠美英垄断组织的大力扶植和西方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缺乏远见的怂恿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建立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潜力。从1934年到1940年,军火生产增长了21倍。德国武装力量总兵力增加了34倍(由10.5万人增至375.5万人)。希特勒为了侵苏,还利用了各被占领国的武器、工业、战略资源储备和廉价劳动力。但德军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就是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和畅通问题。在西欧战役中,德国没有感受到后勤的威胁,因为他们可以就地补充,当地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威胁他们的补给线。但进入苏联就完全不一样了,漫长的战线令后勤任务日渐加重,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时刻威胁脆弱的补给线,更令德军雪上加霜的是,对于战争的乐观估计,使他们忽略了俄国可怕的冬季,以致于在莫斯科城下,由于德军总参谋部的疏忽,数万名德军在凛冽寒风中无力倒下,直接削弱了原本已经脆弱的德军突击兵团,最终导致德军功败垂成,引发莫斯科战役的大溃败。第二,德国用军事手段建立的后方生产线并不稳定。由于欧洲各仆从国的工人完全是在集中营和死亡的威胁下进行生产,各种消极怠工、破坏生产的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地下抵抗组织的活动,工业和农业的增长始终低于苏联。
反之苏军的后勤供应一直保持着高效和精干,苏联政府动员和组织了国家所有力量和资源去战胜德军。在苏联建立安排就绪的战时经济,达到了前后方的高度和谐一致。苏联工业在整个战争期间(1941年7月1日—1945年9月1日)共生产飞机13410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02800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00门,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比德国几乎要多一倍,质量也较优良,尽管广大国土暂时沦陷,最有劳动能力的和最熟练的青壮公民走上战场,但留下的老弱妇孺在斯大林“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仍然发挥出巨大的牺牲精神和工作能力,日夜不停地生产军事装备,保障后勤补给,为整个战争赢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出于盟国的角度,美英两国也对苏联进行了经济援助,在战争中对苏联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些供应(包括1945年)仅占苏联军工生产总额的一小部分:高射炮约2%、飞机近13%、坦克7%。只有汽车供应的作用稍大一些。大部分武器,军事技术装备和各种供应品是由苏联国民经济提供给前线的。
在军事指挥方面,双方可说是难分高下。苏德战争期间双方都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统帅,尤其是战争初期的德军和战争中后期的苏军。如德军的曼斯坦因、古德里安、莫德尔等,苏军的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等。德军在三十年代发展的“闪电战”理论和苏军在四十年代发展的“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强调装甲机械化集群发挥自身优势,突击、分割敌重兵集团,以此赢得胜利。可以说,这两种作战理论,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理论。这种军事人才和军事理论上的优势令其他各国军队望尘莫及,但在最高军事统帅方面,苏德双方却有了很大差别。希特勒在战争初期的军事冒险,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但在这中间,却隐含着巨大的危险。由于一系列的暂时胜利,使希特勒开始迷信自己的军事天才,拒绝听从其他人的建议,以致在后期的军事指挥方面频频出现重大失误。如1942年的夏季攻势,面临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战略目标,希特勒举棋不定,犹豫再三之后竟然做出同时拿下两个战略目标的决定。这大大超出德军的能力,以致在这场最大的军事赌博中,鸡飞蛋打,一无所得。斯大林在战役初期也犯了一系列错误,如对德军入侵时间的判断,主攻方向的错误推断,以及贸然发动超出苏军作战能力的反突击……但这些错误并不是致命的,也是每个政治领导人都可能犯的错误,而且斯大林迅速从失误中汲取了教训,开始听从前线高级军事将领的建议,在制定重大作战计划时也不再独断专行。从1943年开始,斯大林几乎再没有犯什么战略性的失误,指挥得当,深谋远虑,表现出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卓越素质。
为了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往往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士兵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几个间谍送出的情报,却可能令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惨遭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充足、准确的情报支持,是赢得胜利的一条捷径。而德军由于高傲的种族思想,始终不愿正视他们的对手,更忽视了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整个战争期间,情报战线的较量,德国人输得更惨。战前德国就没有派间谍设法打入苏联高层,也没有搞到什么有价值的战略情报。照理说,德国的两大情报机构:军事谍报局和盖世太保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也曾经深入渗透西欧各国,为德国在西欧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对苏联却一筹莫展,原因就在于苏联严密的保安措施,和独特的政治结构令习惯西方习俗的德国人难以开展间谍活动。再者,军事谍报局和盖世太保分属国防军和党卫队,双方为了彼此的利益互相争斗,进一步削弱了情报机构的实力。至于1944年德国军事谍报局首脑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因为涉嫌参与谋刺希特勒的计划被处死,更令德国的情报工作陷入谷底,完全无法抗衡苏联。
反之,由于战争初期的失误,苏联对情报工作高度重视。三个独立的部门:红军“锄奸”反特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各司其职,只向斯大林本人负责。一大批卓越的情报员,如遍布欧洲的“红色合唱团”、深入日本的“红色间谍”佐尔格,打入盖世太保内部高层的苏联神秘上校(名字至今无法确认,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原型),他们所送出的战略性情报,为苏联赢得决定性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最为人称赞的是,1943年初,为了夺取失去的战争主动权,希特勒制定了夏季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突出地带的“堡垒计划”,为防泄密,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可是负责主攻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曼斯坦因元帅还没有收到该计划,苏联情报部长库兹涅佐夫上将已经带着该计划草案前往克里姆林宫了。结果众所周知,苏军在德军预计突破的地点布下了强大的反击力量,在德军发动进攻的两小时前抢先动手,令德军的进攻完全丧失了突然性,最终遭遇惨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为纳粹政权的最终覆灭敲响了丧钟。
综上所述,德军被称之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有它的道理,而苏联红军后来居上,成为新的王者,也令人心服。当然在此之前,他们还要经历长达数年的浴血战斗,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直至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那一刻,苏联红军才能最终成为“二战中最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