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集团香港上市首日高开超29%,市场为什么看好蜜雪冰城?

星洲的趣事 2025-03-05 09:36:51

3月3日,蜜雪集团港股上市首日大涨,截至发稿,涨近30%,现报263.2港元/股,总市值达992亿港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冰城拥有46479家门店。2024年,蜜雪冰城共实现饮品出杯量约90亿杯,实现了约583亿元的终端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1.9%及21.7%。按照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门店数量计,蜜雪冰城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业绩方面,从2022年到2024年,蜜雪冰城的终端零售额从307亿元增长至583亿元。2024年前九个月,蜜雪冰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35亿元,同比增长21.2%和42.3%。(第一财经日报)

对比:

雪的茶2022年-2024年半年报收入几乎没有增长了,扣非归母净利润一度亏损45亿:茶百道2024年半年报数据,收入下滑10%,扣非归母净利润直接腰斩,下滑60%。这样子的蜜雪冰城,资本市场怎么不喜欢?

蜜雪冰城不仅仅是一家奶茶店,它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其招股书(558页的大部头)数据显示,公司97.6%的收入来自原材料和设备销售,终端门店的扩张只是其供应链规模化的表象。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甫曾在其10万字的创业日记里这样描述蜜雪冰城为何有性价比的基因——其哥哥张红超创立寒流刨冰时,只有他奶奶压箱底的3000元钱,为了省钱,租的是2平米的档口,买二手冰箱,自己动手做刨冰机,自己熬制糖浆,自己骑自行车去拉大冰块……积攒了第一桶金。蜜雪冰城的上市,从地摊到港股,河南人真中!

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市场有超过 4000 家门店,以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门店数以及 2023 年的饮品出杯量计,蜜雪冰城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现制茶 饮品牌,市场份额为 19.5%,远超第二名。

相比中国市场,东南亚现制饮品市场高度分散,连锁化率相对较低,头部品牌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基于对比中国的人均消费和门店密度,预计在海外的潜在开店空间为 12,000 家。

考虑到蜜雪冰城是行业龙头,供应链规模最大, 且出海具有想象空间,公司的合理估值为 2025 年 20x PE,对应约 1090 亿港币市值。

资料来源:蜜雪冰城招股书、复星财富控股

市场为为啥看好蜜雪冰城? 都是茶饮消费,相对于奈雪、茶百道,既然能被另眼相看,肯定是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差异化竞争”。 其实算是老生常谈了。

蜜雪冰城的宣传歌曲,也非常接地气,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正所谓:“你不嫌我穷,我不嫌你Low。” 蜜雪冰城用简简单单的洗脑神曲和整活式宣传,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第一,蜜雪冰城表面是奶茶店,背后则是供应链巨头,打造出了极致性价比的护城河。 蜜雪冰城通过大规模直采、自建供应链和低加盟费模式,将产品均价控制在6元左右(如4元柠檬水、2元冰淇淋),形成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

蜜雪99%的门店是加盟,但收入主要依赖向加盟商销售食材和设备(占营收94%),而非加盟费(仅占2.5%)。 其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从原料到物流)确保了低价与品质的平衡,低价和低质不再画等号(当然也不意味着蜜雪冰城食材品质好到哪里去)。

第二,高确定性的规模化增长。 蜜雪冰城的“下沉市场”策略已经跑通了,经过反复验证且实现多方盈利了,而且不仅在国内跑通,在东南亚也跑通了。 对于高确定性的“成长”,市场当然要买单。 蜜雪全球超4.6万家门店的网络效应,叠加每年近万家的净增速度,达到了“滚雪球”的效果。其商业模式不依赖单店利润,而是通过规模摊薄成本、提升议价能力,实现“薄利多销”的良性循环。

第三,抗周期性。 事实证明,平价消费在经济波动中更具韧性。 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比大城市要稳定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小镇青年的负债率不高(全款买房,无房贷车贷),几乎没有杠杆,对市场环境变化相对脱敏。 大城市群体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敏感度则非常高,有房贷、车贷等各种杠杆在身,消费能力直线下降。 从社零消费增速也能看出来,三四线城市的社零消费增速要高于一二线城市,越是超一线城市,社零消费增速越低(比如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社零增速仅为-0.67%)。 可以说蜜雪冰城运气好,也可以说,蜜雪冰城“选择目标客户群体”的能力强。 当然,蜜雪冰城的IP策略和机构背书,也为蜜雪冰城股价和业绩的成功贡献了不少力量。

总结来说,蜜雪冰城的上市不仅是消费赛道的狂欢,更是资本市场对“中国供应链+下沉市场+全球化”模式的集体投票。 蜜雪冰城的成功印证了: 低价≠低质:通过极致供应链管理,平价产品可以穿透全市场层级; 规模≠泡沫:扎实的供应链壁垒和庞大的消费客群基础,能支撑起千亿市值的基本盘。

0 阅读:0
星洲的趣事

星洲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