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还亮着,盯着第7条某呗分期还款提醒。
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刚拿到大厂Offer时以为能买下全世界,现在却连体检卡里199元的HPV筛查都要分期。
这届年轻人啊,表面光鲜地活在朋友圈九宫格里,背地里早被债务逼成了「人形还款机器」。
一、算法投喂的“精致穷”,正在吃掉你的未来朋友小北上个月被裁员,临走前还在茶水间炫耀新买的AirPods Max:“这可是《三十而已》顾佳同款!”
结果第二天就收到房东的涨租通知,现在白天跑外卖,晚上开滴滴,耳机早挂上了闲鱼。
我们这代人活得像场大型真人秀:某色书教你“月薪5000活出5万质感”,某音算法精准推送“网红酒店打卡攻略”,连电梯广告都在循环洗脑“年轻就要敢分期”。
那些「轻奢是职场入场券」「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的鬼话,不过是资本给我们量身定制的糖衣砒霜。
当LV托特包成为工位标配,帆布包反而成了副总裁的通行证。
二、工资在追物价,尊严在等还款日在深圳,我见过凌晨两点还在改PPT的同事,也见过为了省5块钱配送费冒雨取外卖的总监。我们拿着“月入过万”的工资条,实际要养活的却是:
老家父母每月3000块的“孝心保健品”
孩子幼儿园6800块的“全脑开发课”
房东每年10%的房租涨幅
更荒诞的是「35岁魔咒」:前领导被裁员后开网约车,副驾驶上还摆着没喝完的星巴克——那是他最后的体面。
我们不敢病、不敢丧、甚至不敢换掉碎屏手机,因为某呗账单比老板的KPI更催命。
血泪数据:87%的90后存款不足10万,但人均负债12.7万(数据来源:2024中国青年消费报告)
三、金融镰刀,割起年轻人比韭菜还顺手还记得第一次开通某呗时有多爽吗?30秒刷脸认证,比泡一碗方便面还快。
但没人告诉你,那些“日息万五”的温柔陷阱,滚三个月就能吃掉你年终奖。
去年双十一,某平台同时给我推送了12期免息和满2000减500券,等我清醒时,家里已经堆满了“ins风”落灰摆件。
最可怕的不是负债,而是「债务转移游戏」:用B平台的贷款填A平台的窟窿,像极了在流沙里挣扎的人。
当小花查出乳腺结节时,她盯着银行卡里1983.76元的余额,突然懂了什么叫“有些自由,标着价码卖给你”。
当算法比亲妈还懂你想要什么时,你早已成了大数据的提线木偶。
学校教会我们解微积分、背元素周期表,却从没教过怎么看懂信用卡账单里的“等额本息”。
直到催收电话打到公司座机,我才哭着把7张信用卡的还款日做成Excel表。
现在每天记账才发现:
每天一杯28元的奶茶*22个工作日=一部红米手机
每月600元的外卖支出=老家房子的全年物业费
每年分期买的“轻奢包”利息=给父母买体检套餐的钱
那些被“小额支出不算钱”麻痹的日常,像蚂蚁搬家般啃噬着我们的未来。
给所有借贷App换上“墓碑风”壁纸(我的某呗界面现在是黑底红字:“你今天的工资够还几分之几?”)
用“时薪换算器”购物(想买2000块的大衣?先算算要加班多少小时)
开辟“保命资金池”(每月工资到账先转10%到另一张卡,雷打不动)
培养“钝感消费体质”(把种草视频当《动物世界》看:再美的孔雀开屏,背后也只是个屁股。
现在的我依然背着房贷,但终于不用在便利店挑临期食品。
我突然觉得——打败消费主义的从不是苦行僧式的节俭,而是看清哪些东西真正值得用青春置换。
当你刷着这篇推送等地铁时,手机里还有几个APP在默默计算你的剩余价值?
本人张华正,青天智控联合创始人,一个大山里出身的泥腿杆子,来到深圳这座城市奋斗10年,终于"五子登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