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立判:当李嘉诚套现离场,霍家三代用北极航线铸就民族脊梁

张华正 2025-03-25 15:06:36

文:红蚂蚁

图:网图侵删

2025年3月,香港商界掀起两股截然不同的浪潮:

97岁的李嘉诚以228亿美元将全球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的“咽喉要道”;

与此同时,79岁的霍震霆在北极冰原摔得满身淤青,却为中国货轮开辟出一条绕开美国封锁的“冰上丝绸之路”。

这两大事件,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撕裂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两种底色——是“资本无国界”的利己算计,还是“家国天下”的担当?

答案,早已写在中国崛起的历史长卷中。

一、李嘉诚的“断尾求生”:当商业理性撞上国家利益红线

巴拿马运河绝非普通航道。这条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的“黄金水道”,是中国60%中拉贸易、21%远洋货轮的必经之路。

李嘉诚将运河两端港口卖给美国财团的交易,看似是“高位套现”的商业操作,实则暗藏战略绞索:

美国可通过算法操控中国货轮通航优先级,甚至以“数据共享”名义获取船舶轨迹和货物清单,为制裁中企提供“靶向坐标”。

更讽刺的是,这笔交易发生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扬言“武力收回运河控制权”的敏感时刻,而贝莱德财团董事会中竟有3名五角大楼前高官。

港澳办罕见三度转载《大公报》锐评,直指其“跪低美国”“背叛民族利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质问振聋发聩:“商人无祖国的时代早已终结!”

华为顶着制裁自研芯片,当TikTok宁关美国业务也不交数据主权时,李嘉诚的“精明撤退”暴露出一种危险的逻辑:用国家战略资产换取个人财富安全,本质上是对民族复兴事业的背刺。

二、霍震霆的“破冰长征:三代人接力书写家国史诗

与李嘉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家三代人在北极冰原上的“破冰长征”。

零下40度的极寒中,79岁的霍震霆摔得鼻青脸肿仍坚持测绘冰层厚度;

其子霍启刚抵押家族资产建造核动力破冰船;

其父霍英东的抗美援朝壮举更成为家族的精神图腾——曾冒死冲破联合国封锁线运送物资,分文不取暴利。

这条北极航线绝非商业冒险。它将中欧航程从35天缩短至22天,单次运输成本直降230万美元,更使中国摆脱对美国控制航道的依赖。

当美国试图用巴拿马运河卡住中国“海上生命线”时,霍家开辟的“冰上丝绸之路”不仅每年为中国企业节省180亿美元成本,更将北斗导航系统嵌入极地航道,让中国掌握物流规则的制定权。

网友感叹:“霍家把运费卷成拼多多价,却把民族尊严抬到了新高度!”

三、资本逻辑VS家国情怀:时代裂变下的企业家抉择

这场对比背后,是全球化退潮下的终极诘问:企业家的成功标准究竟是什么?

李嘉诚的“商业理性”看似无可指摘——规避地缘风险、优化资产负债表、转战新能源赛道,每一步都符合资本增值逻辑。

但当交易触碰国家战略安全时,这种逻辑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巴拿马港口虽仅贡献长和集团1%利润,却是撬动中拉万亿美元贸易的支点;

套现的228亿美元,不及中国被迫重建替代航道投入的零头。

反观霍家,其选择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计算。

从霍英东捐建番禺大桥、霍震霆将南沙地皮无偿献给国家,到北极航线的开辟,三代人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

这种“家国担当”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当美国试图以港口、芯片、能源为武器遏制中国时,唯有将关键技术、核心通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打破“卡脖子”困局。

四、历史的镜子:谁会被铭记,谁将被唾弃?

1949年,船王包玉刚顶着西方封锁为中国运输物资;2025年,李嘉诚却在民族产业命脉上“割肉喂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警句再度回响:“资本敢冒绞首风险追逐300%利润。”

但中国崛起的故事也证明:当资本戴上“紧箍咒”,便能成为民族复兴的助推器。

今天的中国,既需要任正非般“科技长征”的硬核突围,也需要霍家式“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布局。

而那些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运之上的选择,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资本可以买卖港口,但买卖不了民心;可以算计利润,但算计不了民族的脊梁。

结语

当李嘉诚在加拿大安享晚年时,中国远洋货轮或许正为穿越“美资港口”支付额外代价;

而当霍震霆的破冰船碾过北极浮冰,五星红旗正在新航道上猎猎作响。

这两幅画面,恰似一部时代的启示录: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永远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穿越百年风雨的历史箴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关注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张华正,自媒体博主,千人团队长,现为青天智控联合创始人,主营法拍保房业务。一个大山里出身的泥腿杆子,来到深圳这座城市奋斗10年,终于"五子登科“。有不良房产方面的需要,找我聊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The End -

0 阅读:17
张华正

张华正

一个有思想的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