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啥时候也成韩国的了?

安哥百事 2025-03-26 17:34:44

芬迪“中国结争议”的文化溯源

一、事件背景与文化冲突

2024年11月,意大利奢侈品牌芬迪(FENDI)发布一款与韩国手工艺人合作的联名包宣传视频,将包袋设计中酷似中国结的编织工艺称为“韩国传统结”,并暗示其源自韩国文化。该表述引发中国消费者强烈不满,#芬迪称中国结为韩国工艺#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尽管芬迪客服回应称“商品未在中国上市”“已反馈公司”,但品牌至今未正式致歉,仅在争议发酵后删除相关宣传内容。

二、中国结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意义

中国结的文化根基可追溯至上古结绳记事,早期作为实用工具记录信息,后逐渐发展为兼具装饰与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唐代诗人张先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已展现其情感寄托功能,明清时期更成为宫廷与民间共赏的工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巨型红色中国结与冰雪蓝交融的视觉设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浪漫美学。韩国绳结的官方溯源显示,其编织方法确由中国三国时代传入。韩国文化遗产厅官网明确标注“绳结”为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编号22号),并承认其源自中国。但部分韩国学生团体在宣传中刻意隐去这一历史关联,仅强调本土发展脉络,形成“民间挪用、官方承认”的丑恶局面。​

三、争议焦点与深层矛盾

1. 品牌命名的误导性

芬迪将中国结元素命名为“韩国传统结”,忽视了工艺起源的核心事实。韩国官方从未使用“韩国结”这一表述,其文化遗产名称始终为“绳结”。品牌选择与韩国手工艺人合作时,未对文化符号进行溯源研究,导致表述失实。

2. 文化挪用的系统性风险

此次事件与2022年迪奥“马面裙争议”高度相似:涉事产品均由韩国设计师主导,品牌方回避文化溯源。这种“商业合作+文化切割”的模式,折射出奢侈品行业对东方文化的工具化利用倾向——既想借地域特色吸引市场,又不愿承认其文化归属。

3. 消费者觉醒与品牌傲慢

中国网友的抗议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文化解释权争夺的积极回应。芬迪删除帖文却拒不道歉的态度,被批为“赚东方市场的钱,却将东方文明当调色盘”。代言人程潇迅速宣布合约到期,宋雨琦、檀健次等新代言人沉默以对,进一步激化舆论。

四、奢侈品行业的“文化困境”

1. 市场表现

LVMH集团(芬迪母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亚洲市场(不含日本)销售额同比下降11%。这与频繁的文化争议直接相关:迪奥马面裙事件后,其中国区营收曾现两位数暴跌。消费者用购买力投票,表明文化尊重已成为品牌存续的关键要素。

2. 质量与文化的双重失信

芬迪近年多次因商品质量问题被中国监管部门通报(如2020年广州抽检67批次不合格),叠加文化争议,暴露出部分奢侈品牌对东方市场的“双重轻视”——既忽视产品质量标准,又漠视文化敏感性。​

五、破局路径与反思

1. 强化文化自信与传播体系

需建立更主动的文化输出机制,例如推动“中国结”等非遗项目通过国际设计周、品牌联名等渠道发声。文旅部门可联合学术机构发布多语种文化溯源报告,为商业合作提供权威参考。

2. 品牌责任与透明溯源

奢侈品牌应设立文化顾问团队,对设计元素进行历史考证。联名合作中需明确标注文化来源,如“灵感源自中国结,经韩国匠人创新”。迪奥马面裙争议后,已有品牌尝试在官网增设“文化灵感”专栏,此模式值得推广。

3. 国际协作与规范建立

UNESCO可推动制定《文化遗产商业应用公约》,要求企业在使用传统工艺时注明起源地。韩国文化遗产厅亦需加强民间教育,纠正选择性叙述的历史观。尾声中国结争议不仅是单一品牌危机,更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话语权博弈的缩影。当奢侈品牌仍将东方文化视为“可拆卸的装饰元素”时,消费者已用觉醒的文化意识筑起新防线。唯有尊重文明源流,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可持续商业生态。

安哥写于2025年2月28日

0 阅读:0
安哥百事

安哥百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