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叶挺出走后,项英多次提出辞职,主席很生气:不想干就算了

历来有些现实 2024-02-14 22:01:57

1940年5月29日,延安窑洞里,毛主席对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火了。

主席将袁国平递给自己的一封信“啪”地一下摔到了桌子上,板着脸说道:“辞职,又是辞职!要干嘛就认真干,不想干就算了!”

袁国平印象中,毛主席是非常和蔼的,从来没有见过伟人发这么大的火,他站在那里一声不吭,手足无措。

主席余怒未消,不再说话,只是大口大口抽烟,窑洞里很快便烟雾缭绕。

末了,主席又说:“你可以走了,给我带个信,没有他项英,地球照样转,新四军垮不了!”

袁国平

项英名义上是新四军副军长,但事实上是政治委员(新四军行政序列属于国军,而国军不能设立政委一职)。

在当时的新四军,政委的权力高于军长,拥有军政大事最后决断权,这说明党对他无比信任的态度。

既然如此,项英为何要几次三番提出要辞职?

表面上看,是项英和叶挺存在的矛盾,深层次看,是新四军领导人在任命的时候就出了问题。

叶挺认为,我是新四军的军长,就该对军内大事有决定权。

项英认为,你叶挺不是党员,属于党外人士,我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大事应该我说了算。

而项英的想法,不能不说,的确也是中央的初衷。

叶挺心里不太接受,既然我军长说话不管用,是个傀儡,还要我干嘛,走人得了。

于是,叶挺几次提出辞呈,撂挑子不干。

为什么不能像八路军那样,安排党员担任军长,非要让叶挺担任?

直说了,如果能那样,我党是不会让叶挺担任军长的,那是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国共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叶挺

共产党领导的北方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编制三个师。

南方红军,则改编成一个军。

蒋介石虽然答应抗日,内心仍然把共产党当作心腹之患。

说实话,把南方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他是不甘心的,觉得自己吃亏了。

在周恩来的不懈斗争下,蒋介石才被迫答应。

但是,在任命新编军领导人的时候,蒋介石就想扳回一局。

他百般阻挠,不想让我党将领担任军长。

蒋介石对周恩来说:“新组建的这个军,我建议薛岳担任军长,黄维担任参谋长,康泽担任政治部主任,贵党的指战员则只能担任副职。”

蒋的话,周恩来自然不可能接受。但是他没有发作,不软不硬地来了句:“既然你说我党人士只能担任副职,那可不可以在国防部也这样实行?”

蒋介石听了,无言以对。

周恩来说:“我认为,军长应该由彭德怀担任,项英为副军长,陈毅担任政治部主任。”

蒋介石一听,气的差点跳起来,但是他又不好当面发作,板着脸一言不发。

这一来,会谈再度陷入僵局。

这时候,蒋介石亲信张冲冷不丁来了一句:“既然我们争执不下,那就找一个无党无派的人当军长如何?”

一句话说让周恩来和蒋介石都若有所思,他们都觉得这是个折中的好办法。

但是找一个让两党都能认可,且懂军事的人,又谈何容易?

想来想去,也没有合适人选。

因此,这事被搁置起来。

会谈告一段落,周恩来从庐山乘火车去上海,在那里遇到了叶挺,他眼前一亮:叶挺不正是无党派人士吗?

叶挺,字希夷,广东人,1896年生于惠阳水楼村,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

1924年,叶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时候,加入共产党。

一年后,他回到广州,在周恩来安排下,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兼独立团团长。

在此后的北伐战争中,他显露出惊人的军事才华,率领独立团过关斩将,锐不可当。

在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独立团横扫千军如卷席,将吴佩孚主力击溃。

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独立团再接再厉,高奏凯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美誉。

北伐军占领武昌,在武汉召开庆功大会时,总司令蒋介石亲自给叶挺授勋,提升他为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

1927 年春,叶挺又被任命为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

不久,四一二政变发生,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举起屠刀。

8月1日,南昌,共产党人打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作为共产党员,叶挺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后来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来到莫斯科,恰逢中共六大召开。

会议期间,叶挺受到王明等人的批评,说他应该为广州起义的失败负责。

叶挺听了表示不服,当时全国形势是敌强我弱,很多起义都失败了,并非只是广州起义。

再说了,失败往往是革命事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没有挫折,哪能成熟?能够举行起义,本身就值得肯定,怎么反倒成为过错了?

叶挺一气之下脱离组织,离开莫斯科,远走德国。

后来,他辗转来到澳门,在岳父家住下。

叶挺虽然脱党,但是初心不改,依旧把自己当成一个共产党员。

得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之后,他热血沸腾,决定走上战场,为国效力。

他随即告别妻儿,踏上了归国之路。

可是叶挺已经不是党员,根本无法找到党组织,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在大街上徘徊。

无巧不成书,周恩来刚好从他身边走过,两位战友不期而遇。

得知叶挺的想法,周恩来非常兴奋,就对他说了在庐山跟蒋介石的争执。

然后,他对叶挺说:“蒋介石不让共产党人当军长,非要党外人士担任,你出面不是正好吗?”

叶挺一听,连连点头,他正是为抗日而来,求之不得。

叶挺、周恩来、项英(左起)

商定之后,叶挺随即与周恩来道别,来到苏州淞沪警备司令部,见到自己保定军校的学长张治中,说自己想参加抗战。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红得发紫,随即向老蒋传递了叶挺的想法。

蒋介石一听拍案叫好,叶挺是北伐名将,军事上很有一套;这时候他主动要求上战场,是天大的好事。

叶挺虽然曾经是共产党员,但是后来受到排挤,脱党十年之久,自己正好收买,为己所用。

想到此,蒋介石立即召见叶挺,谈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他担任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后的长官。

叶挺顺水推舟,痛快答应,并且建议用自己北伐时所在军的番号第四军。

最终,南方游击队的番号确定——“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9年9月28日,蒋介石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新四军就此成立,并成为华东抗日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叶挺在11月到了延安,跟毛主席进行了促膝长谈,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

但是脱党十年留下的鸿沟是不可能凭着一席话就能填平的,在党指挥枪的原则问题上,我党是不会掉以轻心的。

因此,叶挺虽然是军长,但新四军指挥权始终掌握在项英手里;这不是他自己主动要独揽大权,是党中央的初衷。

我党这样做,是不得已的,如果彭德怀或者项英能当军长,就不会选无党派的叶挺。

但是叶挺不这样想,他认为,我是军长,我是担责的,担责就要有权。

而项英一来是肩负党中央的使命,不敢不行使自己的权力;二来项英也确实对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有资格领导新四军。

项英1898年出生于湖北武昌,1926年就当选中央委员,延安时期的中共领导人只有周恩来和刘少奇是中央委员,毛主席只是候补委员。

由此可见,项英的资格有多老。

虽然他一直从事工人运动,在军事上项英也不是门外汉。

土地革命时期,项英担任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项英留下率领南方红军游击队,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那时候,陈毅、粟裕、叶飞都是他的部下。

自己懂军事,又是老资格革命家,还有党中央的“尚方宝剑”,为何要听命叶挺呢?

项英性格刚毅,不巧的是,叶挺也是个直性子。

二人一个是我党元老,一个是北伐名将;一个是蒋介石任命的军事长官,一个是我党钦定的军事主官。

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二人性格差异大,冲突就难以避免。

相比之下,前者才是主要原因。

假设叶挺不是党外人士,即使项英跟叶挺因为性格不合分手冲突,不能愉快合作的话,中央可以出手,将二人中的一人调走,就这么简单。

比如,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邓华跟司令员杨成武就是这样。

他们的军事能力都很强,都很强势,一山不容二虎,二人冲突不断。

后来,邓华干脆单干,到平西进行抗日,成立了邓华支队。

但是新四军就不行了,军长是两党商定的,将叶挺免职或者调走,蒋介石是不答应的,也不符合我党利益。

再调来一个军长,届时很可能还不如叶挺。

调走项英则更不行,项的资格以及在新四军中的威望,在当时无人能比,不是谁都能代替的。

对我党来说,保证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有人把叶挺在新四军待不住,归咎于项英的强势性格,说项英不尊重叶挺,不让他看中央来的电报和文件,重要会议不让他参加,不给他决策权等等。

试想,如果党中央把叶挺定为新四军第一领导人,电报员肯定会把电报交给叶挺,知道核心机密的就不是项英了。

自然,决策权也一定是在叶挺那里。

两位新四军领导人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是伴随着磕磕碰碰,最后闹得不可收拾。以至于叶挺两次出走,四次递交辞呈。

这边的项英也觉得很委屈,曾向党中央三请辞职。

叶挺与项英除了性格不合,二人的军事思想也大相径庭。

叶挺在北伐军的时候,装备先进,战士军事素养高,面对的对手孙传芳和吴佩孚都很弱,属于明日黄花,根本不堪一击。

在他看来,跟日伪军作战,就该以进攻为主。

至于游击战,叶挺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不会主张那样干。

而项英跟国民党打了多年,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堪称是游击专家。

新四军组建之初,只有一万余人,跟国军战斗力根本无法相比,不能跟日军硬干,只有采取游击战模式。

在治军方法上,项英跟叶挺也有很大差异。

项英爱兵如子,甚至太过仁慈。

1939年党的生日那天,他到文化队跟学员一起唱《新四军军歌》。

突然,日军十多架飞机窜到云岭,一阵狂轰滥炸。

在危急时刻,项英沉着镇定,坚持最后一个撤退。

而叶挺是标准的军人,主张从严治军,军令如山,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取胜之道。

因为治军理念不同,在处理违纪官兵的方法上二人产生矛盾,发展成激烈冲突。

1938年7月3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副团长叶道志不想在新四军工作,以看地形为名与徐长胜(后被追兵击毙)、陈康带枪出走,被追回拘禁。

同年8月30日,叶道志被处决。

当时项英在延安开会,回来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这只是违纪,罪不至死。

事实上,陈康出走之后,并没有被严惩,反而在八路军129师受到重用 ,换个地方照样发光发热,在1955年授中将衔。

而总政在1983年对叶道志问题下了结论,性质是“违纪”,比较轻微,属于错杀。

叶道志问题余波未了,高敬亭事件又发生了。

高敬亭是新四军4支队司令员,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但是他对军部东进命令迟迟不执行,4支队又发生了震惊一时的叛逃事件,一个团长和政委投敌,登报脱党。

当时延安的处理办法是,将高免职送往延安学习。

叶挺认为,情况危急,如果不除掉高敬亭,很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叛逃事件。

因此,在项英不知情的情况下,叶挺电告蒋介石和延安,请示枪毙高敬亭。

结果延安的回复还未到,叶挺便根据蒋介石的回复处决了高敬亭。

毛主席曾经几次对身边人说:“高敬亭不杀是可以的。”

这说明,枪毙高敬亭,延安事前是不知情的。

对此,项英耿耿于怀。

他一定会想,当年你叶挺在莫斯科不辞而别,离开组织,不是比叶道志出走的问题性质还严重吗?

无论你受到多么不公的待遇,脱党都是难以原谅的。

不然的话,大家都以这为借口离开,那我党还有凝聚力吗?

既然我党原谅了你叶挺,你就不能原谅叶道志吗?

还有高敬亭,三年游击战时期,各根据地都兵力大减,唯有高敬亭将兵力发展了数倍,顶住了卫立煌10万大军围剿。

他让国民党闻风丧胆,悬赏十万取他人头。

新四军四个支队1万人,他的兵力就有3000多人,高敬亭对革命作出的贡献极大。

这样一名对党无比忠诚的同志,一名优秀的指挥官,为何非杀不可?

而总政在70年代也为高敬亭平反,说明确实属于错杀。

因此,项英对叶挺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新四军大部是项英带出来的,他对叶挺的态度也影响了大批新四军将领,让叶挺这个空降的军长没有实权,逐渐成为摆设。

1938年上半年,党中央要新四军挺进皖东,叶挺表示支持。

可是,项英却对离开熟悉根据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自信。

而且,项英还认为这样会激怒蒋介石,会给国民党口实,对新四军不利。因此,新四军迟迟没有行动。

1938年10月,叶挺忍无可忍,在辞职申请没有得到中央批准的情况下,不辞而别,到了广东。

这次比十年前脱党性质更严重,叶挺跟国民党广东军阀余汉谋合作,组建起一支部队。

蒋介石以此大造舆论,说共产党容不下自己认可的新四军军长,逼走了叶挺,是破坏抗战。

对此,我党自然要亡羊补牢,极力挽回影响。

在周恩来的劝说下,叶挺在1939年2月回到新四军。

这一次,我党强调要“尊重叶挺的地位与职权”。但是我党在1月份同时指出,“党对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不能改变”。

谁在新四军中代表党?自然是项英。

事实上,这还是一个难解的局。

叶挺第二次辞职,是1939年11月,跟6月份高敬亭被杀事件有关。

他一气之下,到了澳门。

得知叶挺出走,党中央非常震惊,对项英提出严肃批评。

这时候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叶挺的出走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批评项英是自然的。

随后项英也闹起情绪,提出辞职。

在此情况下,毛主席能不震怒吗?

叶挺出走,已经够乱了;你项英此时也提出辞职,要挟党中央,这不是添乱吗?哪还有共产党员的样子?

主席也罕见的发了火,生气的给项英回复:“要干就应该好好干,不想干就算了!没有你项英的话,新四军也垮不了!”

毛主席发火,项英也受到震动,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一直到1940年夏天,叶挺才回归新四军。

从那之后,项和叶挺关系变得融洽了。

可是,几个月之后,皖南事变发生,两位战友生离死别。

说到叶项之争,网上的文章几乎一边倒指责项英,这是欠妥的。

二人不和,原因多多。

首先蒋介石刁难,让非党人士叶挺担任军长,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我党不能把指挥权交给叶挺,那样有违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万万不可的。

再加上叶挺的火爆性格,项英的强势作风,才是二人冲突不断的原因。

24 阅读:3685
历来有些现实

历来有些现实

假装懂点历史,假装不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