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收到许多影视作品、游戏作品的设定影响,许多人认为弓箭手只擅长远程攻击,一旦遭遇近战就会变成“脆皮”。
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弓箭手的真实力量究竟如何?他们在战场上的角色是否真如大众想象的那般单一?
弓箭手=近战脆皮?1429年夏天,英法两军在帕泰小镇附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英军约有5000名士兵,而法军的先锋部队仅有1500名重骑兵。
英军原本打算在南边摆好阵势,利用骑马的长弓手拖住法军,然而法军的侦察兵敏锐地察觉了英军的部署。
出人意料的是,法军的先锋部队并未等待主力到齐,而是毅然决然地发起了冲锋。
突如其来的进攻让英国的骑马长弓手措手不及,有些甚至直接撒腿就跑,法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英军的心脏,导致英军阵型大乱,指挥官也慌忙逃离,最终法军先锋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英军。
在这一战中,弓箭手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近战时,似乎确实显得有些脆弱。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弓箭手都不擅长近战呢?
再看看1476年发生在瑞士穆尔腾小镇的另一场战役——勃艮第公爵率领约2万大军包围了穆尔腾,还特意请来了英国的长弓兵助阵,他们挖掘壕沟,搭建栅栏,做好了迎接瑞士援军的准备。
瑞士联邦军总兵力约1.6万人,他们采取了精心策划的战术:5000人负责牵制弓弩手,1万多人主攻,5000人绕到后方,另有1000骑兵随时准备支援。
战斗打响后,瑞士军队的方阵如同推土机一般冲向勃艮第军的阵地,尽管勃艮第军的弓弩手、长弓兵和火炮奋力抵抗,击倒了500多名瑞士军人,但仍无法阻挡瑞士军的猛烈攻势。
勃艮第军阵型崩溃,公爵不得不调动英国长弓兵组成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收效甚微,指挥官被乱箭射成了刺猬,军队彻底溃散,最终勃艮第军损失惨重,约1.2万人或被杀或溺水身亡。
两场战役的结果似乎印证了大众对弓箭手的普遍看法:他们在近战中表现不佳,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实际上,弓箭手的战斗力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他们确实有一定的近战能力,但若单靠肉搏取胜,确实难以胜出。
弓箭手在战场上的生存之道主要依靠三个要素:强大的火力、与其他兵种的默契配合,以及巧妙的阵地布置。
以帕泰之战和穆尔腾之战为例,如果弓箭手仅仅依赖近战能力,无异于送死,他们的战术核心是先用猛烈的火力打乱敌人阵型,然后在其他兵种的掩护下发挥作用。
在百年战争中,英国长弓兵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战术:他们与下马的重骑兵搭配,形成混编的防守阵型。
克雷西、普瓦捷和阿金库尔等著名战役中,英国军队正是依靠这种战术屡战屡胜。
随着战争的推进,长弓兵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他们开始购买重骑兵的装备,然而随着乡绅阶层的衰落,重骑兵数量减少,长弓兵的阵型也变得脆弱起来。
古代弓箭手实力究竟如何?那么,弓箭手在近战中究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
首先,弓箭手最大的优势在于先发制人,他们能够在敌人接近之前就进行猛烈射击,大大削弱敌军的战斗力,此外他们的射程优势也使他们能够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作战。
然而弓箭手也有明显的短板,与专职近战的士兵相比,他们的近战装备和训练都相对不足,而且弓箭手在布阵时通常更注重射击效果,而非近战防御。
这种情况在东方的骑射手中也同样存在,例如辽国的铁鹞子被迫下马近战时,表现得相当糟糕,辽军擅长骑马射箭,但一旦下马作战,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宋朝的骑兵情况更不乐观,大多数都是弓箭手,近战能力相当薄弱,相比之下,金国的女真骑兵则有明确的分工,骑射手虽然近战能力不及重骑兵,但至少对自身的优劣有清晰的认知。
因此,无论东西方,弓箭手若想单靠近战取胜,都是不切实际的。
然而大众对古代弓箭手的认知似乎存在严重的误区,许多人受到《霍比特人》《魔戒》等欧美奇幻电影,以及不少中世纪、魔幻游戏中美型人物的影响,误以为弓箭手都是瘦弱的角色,一旦敌人靠近就会惊慌失措,这种印象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事实上,古代的弓箭手大多体格健壮,要拉开大力度的弓,没有强健的肌肉是无法做到的,他们的身材通常都是魁梧有力,与电影中那些纤细的精灵弓箭手形象截然不同。
那么,古代弓箭手的力量究竟有多强?
以英国长弓兵为例,他们使用的长弓通常由紫衫木制成,长度在1.8到2米之间,这种弓的拉力至少达到120磅(约54.43公斤),有些甚至能达到160到200磅(约90.72公斤),这种力量需求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再看看中国古代的弓箭手。宋代的战弓拉力用“石”来衡量,分为八斗、一石、一石二等级。
八斗弓的拉力大约是90磅(40.82公斤),一石弓是130磅(58.96公斤),一石二弓更是达到了180磅(81.64公斤),传说中的岳飞能拉开三石弓,相当于270磅(121.3公斤)的拉力。
到了清朝,武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力弓是15力,相当于195磅(87.75公斤),这些数字足以让现代人感到惊讶。
弓箭手主要依靠背阔肌发力,因此他们的腰背力量异常强大,现代射箭爱好者使用55磅的弓就已经感到吃力,与古代弓箭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关于弓箭手的装备,也存在一些误解,有人认为弓箭手为了方便拉弓,会穿着轻便的服装,因此在近战中表现不佳,尤其是面对重装步兵时更是无法抵挡,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古代的弓箭手通常只需要射出三箭,敌人就已经逼近,至于盔甲,他们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欧洲的弓箭手偏爱灵活的锁子甲,而中国的弓箭手有时会穿着精心设计的重甲,既不影响射箭,又能提供有效的防护。
例如唐朝的弓箭手全身都穿戴铠甲,不仅配备弓箭,还携带近战武器,郑成功的铁人军更是厉害,他们不仅有厚重的铠甲,还配备弓箭,可以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由此可见,弓箭手远非只会远程攻击的单一兵种,当敌人逼近时,他们能够迅速放下弓箭,拿起近战武器应敌,他们的防护装备也相当可观,有些骑射手更是能在马背上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所以无论是西方的长弓兵还是东方的骑射手,弓箭手的主要优势在于远程火力和战术配合,虽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近战能力,但单纯依靠肉搏战斗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人们不应被那些虚构作品中瘦弱的精灵弓箭手形象所误导,真实的古代弓箭手大多体格健壮,力量惊人。
他们的盔甲也并非轻便简陋,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可以说弓箭手是战场上的多面手,远近兼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兵种。
而古代弓箭手绝非单纯的“近战脆皮”他们的战斗力和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因此在评价古代兵种时,人们需要跳出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认识。
参考资料:
1.《英法百年战争1415-1453》 王一峰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辽金军制》 王增瑜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3.《宋代军制初探增订本》 王增瑜著 中华书局4.《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格兰军队变革研究》 作者:霍焱
咔塔山
八匹马驾驭的转圈圈,曼古歹,凿穿。全能的蒙古骑兵,一个顶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