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口井,我这个从小出生于山区的农家人,着实有些诡异,因为在那个贫困的山区,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是,对水资源的取舍和运用,却非常充裕。纵横交错的山河、沟渠遍布山区,随处可见的坑塘水面、坝塘水库。水资源的丰富可见斑驳,所以,对于山区的村民来说,对井的认识和了解,就有些模糊和陌生。
以至于我对井的认识,是上初中才亲眼目睹过的,那个时候,城里和坝区的同学比较多,在一次去同学家的时候,那个城郊结合部的大村子,人口户数在两三百户以上的村庄,一个村至少有三五口井。跟同学去洗衣服,那个时候村民们取水用水只有沟水和井水。自来水的贯通,也只有少部分的一些村社。在山区,也只有一些经济增长稍微快的得到普及。
问及井的由来,同学也只是泛泛而谈,说不出什么有关井的所以而然,简单囫囵吞枣地愚弄我。带着问题去探寻的人生,比起按部就班的日常,更符合一个踏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从那时起,我对井的由来在内心怀揣着不解之谜。我决心努力学习,开启对井的探究。
到外面读书求学,随着知识面越来越广,接触到来自于各方面的新鲜事物,也同样对生活和学习益善多多。什么“井田制”,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底之蛙等成语和寓言故事,也加深我对井这个概念的认识和了解。
说到井,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最长也是六千多年前,被寓为是往地底下开凿出一个深水坑,一般深度是在10米至30米,大多数在20米。看地质构造来决定深度,简而言之,就是取地表水,径流量汇集起来,通过收集存储量达到一定程度,供人们生产生活秩序的运用。
提到井,有许多妙趣横生的传说,到了春秋时期,有一户姓丁的村民,每天都要到几里外的河里挑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挑水成了一家人日常的负担。请一个壮劳动力挖井,井挖好后,省时省力省心,一家人高兴得无言以对。逢人就说:“他们家挖井,挖起来一个人。”村里人非常感到惊奇,这么天上掉馅饼的美差,竟然被丁家人给撞了个正着。乍一看,是挖井后省下一个壮劳动力,而不是挖起来一个活人。罗曼罗兰说:“与其花同样多的时间去挖几口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去挖一口深井。”就表明,挖井是一心一意的事情,一鼓作气,将挖井这个耗时耗力的活计进行到底。
相传,那个时期的人,通常居住在河边,有水源能够取水便捷的河谷一带。后来随着挖井这件事在当时的兴起,能够就地取水这个举措,人们也纷纷搬迁到了一个固定地方,形成村落,一定户数的人家挖一口井,就诞生了背井离乡这个成语,而不能断章取义理解为,一个人背着井离开家乡。还有八户人一口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都对等。形成一个“井”字,这就是井井有条的由来。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工作生活的那阵子,县城周边的村庄,达到一定人口规模的大村子,三百多户将近一千人的村子,几乎都有几口井,据老人说,这些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记得2003年至2007年的这几年,我们所在的地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坝区的村民,栽种农作物比较多,有一些是经济作物,到了冷惊絷春分时节,果树抽芽正渴水份的紧要关头,村民们撩起裤脚,用水桶一担一担打井水去浇地。有时井水被打干了。原以为会枯竭,过三五天一个星期,井水又恢复到原来的深度,这就是地表水汇集的结果。
人们对井水的求之不得,还能够从年关将至来分析,由于近几年对水资源的管控和限制,尤其是自来水实行收费制度后,村民们也收敛了往常用水的行为习惯。水资源短缺的意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村民们趁艳阳高照的天气,把家里的铺盖、衣服还有各种座垫等,但凡需要定期清洗干净的生活物品,都搬来井边清洗,多的用背篓背,少的也有几大盆。这样做不仅节约用水,而且也减少水费开支。
兴办农家乐的那阵子,城郊结合部的极个别村民,为了减少生活用水量,花费一笔不菲的资金,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井,不仅节约用水,而且把挖井这个大工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至于说,井的一些常识,也值得我们去深层次把握,井一般情况下,开挖在村子中间,村民住房大门口,也就是村间小路上,这样子就真正达到取水便利。对农村村民生产生活更加贴切。人性化的建造见证古人智慧和悟性。但是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人家小孩和老年人经常出没,存在不安全隐患。
出于安全考虑,井口宽度一般只留40公分宽,仅一只桶能够放下去的尺寸。井口也合乎打水的习惯,通常浇筑成圆柱环形,为了经过的人能够留意,井口比地面高出20至25公分。整体形状为方形。为了安全起见,绝大多数的村民,在不用的时候,也会用一块石头或者厚模板盖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城郊结合部的坝区,人口集中地,井通常建造成敞开式的,顶部浇成混凝土盖板,面积在五六平方米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为了不被洪水侵蚀和冲刷,村民们也会在井的三个方向,砌三堵墙,用水泥砂浆将井内侧,粉刷成“三面光”,这样子就确保井水干净整洁。依山傍水的村庄,顶部盖一些瓦片,建成大致一间瓦屋的井,以此来遮风挡雨,确保井水一年四季,时时刻刻都保持清澈见底的水质。
人们对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误区,有必要从“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的实际行动中来践行,摒弃传统观念的影响,文明一小步,进步一大步,水资源就能够源远流长。
对于井的认识,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无论如何,它作为农耕文化的一种象征,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历经万古春秋,恒古不变的岁月的洗礼,洗尽铅华,从远古走来,经久不衰,是民间文化的一个见证,是非物质文化和农耕时期的一个缩影。
END
文图/顾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