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以健脾,又能祛湿热,这个方子祛邪不伤正,脾虚湿热很适合

海琦聊健康 2024-01-17 16:31:12

今天我们聊聊脾胃湿热的话题。

脾胃问题大家听到最多的一定是脾胃虚寒,其实脾胃湿热在生活中占比也不少,脾胃虚寒是脾虚脾阳不足寒邪从中而生,脾胃湿热则更加复杂,它是有湿和热相交所以症状表现比较复杂,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

湿热之所以治疗比较麻烦,是因为湿邪为阴邪,热为阳邪,湿邪祛除需要用到一些辛燥温燥的药物,而辛燥温燥又容易助热生火。同样热邪的祛除需要用到寒凉的清热药,寒凉有易损伤人体阳气而助湿助寒。

祛除湿热就需要寒热共用,既需要清热又需要燥湿。

湿热致病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湿是外界的湿邪侵袭,或者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物质,通俗讲湿的形成主要有二,一为外湿包括生活工作居住环境潮湿,这时候水湿就容易侵犯我们的机体。二为内湿那就是我们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致。

湿邪侵犯人体或者体内湿邪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重着沉重感如头身困重、嗜睡、头重如裹湿毛巾等。黏腻不洁感如口中黏腻口不渴、大便稀溏黏腻、小便浑浊、妇人带下、面色秽垢油腻、局部会有渗出等。缠绵不绝感如病程较长、起效缓慢等。当然湿邪有形还会影响人体气机运行,出现胸闷纳呆、胃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酸痛等。

造成湿的原因和湿重的表现清楚了,那热又是如何而来呢?这个热啊比较特殊,它的形成和湿有很大关系,湿邪阻碍气机时间日久会气滞,气滞不通郁而日久又会化热生火,还有就是和脾胃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湿邪是因为饮食造成,如贪杯好饮,多食油腻,辛辣甘甜等,这种可直接造成湿热的形成。

脾胃湿热就是湿热壅滞中焦造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所以症状表现有脾虚的症状,又有湿热的表现具体有:脘腹痞闷、纳呆欲吐、大便溏泻不爽、肢体困重、口渴但饮水不多、皮肤灼热有黏腻汗出、皮肤发痒、易长水疱痤疮、面部油垢、舌红苔黄腻等。

治疗脾胃湿热就需要健脾同时泄热利湿,有一方名为中满分消丸,就用于湿热导致腹大腹胀、胃脘胀满所立。

四君子

中满分消丸

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猪苓、姜黄、干姜、泽泻、砂仁、橘皮、知母、黄芩、黄连、半夏、枳实、厚朴。

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脾胃湿热还是因为脾胃气虚给了湿热邪气可乘之机,治疗上祛除湿热还的从脾胃气虚入手,脾胃气虚就要用到益气健脾第一方四君子汤,这四味药健脾益气,脾胃健运则水湿可化,湿热祛除。

橘皮、砂仁、半夏加四君子又有六君子成分,行气健脾,这样脾胃得补,运化有力,升降恢复。

陈皮

燥湿清热-半夏、黄芩、黄连、干姜

上面几味药是不是很眼熟,不错是半夏泻心汤的成分,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分理湿热。

干姜

黄芩

行气除满-厚朴、枳实、姜黄、砂仁

厚朴、枳实为厚朴三物汤,重在行气除满,治疗气机壅滞的腹胀、腹满,姜黄行气止痛,砂仁温中行气,共同配合行气除满止痛。

姜黄

理脾渗湿-猪苓、泽泻、知母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为四苓汤,能理脾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泽泻

知母一味能清热泻火,能滋阴润燥,可以防止辛燥祛湿药过于温燥。又能泻火清热。

知母

整个方子共16味中药,其中有好几个方子结合,包括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苓散、泻心汤,能健脾行气,泄热利湿,能分消上下湿邪。

脾胃湿热、水湿困脾所致腹满胀痛、腹大如鼓、口渴而不多饮水、大便溏泻而不爽、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

24 阅读:4423
评论列表

海琦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