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正月十六,牢记“吃3样,做一事,忌2事”习俗,蛇年顺顺当当

傻姐美食 2025-02-11 15:27:09

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正月十六收心年",每年这时候,我奶奶总会站在院子里看月亮,絮絮叨叨说着这句老话。作为在胶东半岛长大的孩子,我对正月十六总有种特殊的期待,这天的习俗就像年味最后的狂欢,藏着山东人骨子里的那份讲究。小时候我家离姥姥家比较远,每年的正月初三和十六妈妈都要回姥姥家吃饭。那时候没有汽车,全部脚程都是自行车,姥姥家30多里地,要骑行一个多小时才到,每次去姥姥家我都很不情愿,因为冬天太冷了,下了车脚都冻麻了。和大家分享一下山东人正月十六的风俗吧。

一、吃三样:

天还没大亮,厨房里就传来"噔噔噔"剁白菜的声音。我妈总说:"十六的饺子要比十五的还讲究!"可不是嘛,这天的饺子馅必定是白菜猪肉,白菜谐音"百财",剁得碎碎的跟肉糜搅和在一起,非要包成元宝形状不可。我小时候总爱偷吃案板上的生馅儿,被发现了就嬉皮笑脸说:"吃生财,吃生财!"

"晌午头儿的面条要扯得长长的。"二婶子端来盖着笼布的面盆时,我总忍不住伸手戳面坨玩。山东抻面讲究"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揉好的面团要醒够时辰,拉出来的面条才劲道。这时候全家人围在八仙桌前,看着面条在沸水里翻滚,热气氤氲里飘着麦香,仿佛能看见秋收时金灿灿的麦浪。

傍晚的炸年糕最有意思。奶奶总把剩下的年糕切成小方块,裹上鸡蛋液往油锅里一丢,"滋啦"一声金花四溅。我举着竹筷跃跃欲试,被烫得直甩手还要往嘴里塞。这口酥脆的甜,是年节最后的狂欢,也是对新年的期许——年年高升。

二、做一事:

日头刚偏西,胡同里就热闹起来。大槐树下,王奶奶拄着拐杖招呼:"他二嫂子,走百病去啊!"正月十六"走百病"是老辈人最看重的习俗,我们这群孩子跟在大人后面,沿着村头的河堤走满十六里地。月光洒在结冰的河面上,像撒了一河碎银子,踩雪的"咯吱"声和说笑声混成一片。

走到村东头的土地庙,大人们开始往香炉里插香。供桌上摆着自家蒸的枣饽饽,红艳艳的枣儿在月光下泛着油光。三叔公说这叫"还年福",感谢土地爷护佑平安。我们小孩子不懂这些,只顾着分食供果,总觉得沾了香灰的馒头特别甜。

最有趣的当属"烤百灵火"。老少爷们把正月里攒的柏树枝堆在麦场,火苗蹿起来时,火星子噼里啪啦往天上蹦。老人们念叨着"烤烤手,活到九十九",我们举着竹竿挑火堆,火星映得脸蛋通红。这团跳动的火焰,像是要把旧年的晦气都烧光。

三、忌二事:

"妮儿,把针线笸箩收起来!"正月十六这天,我妈总把缝纫家伙什锁进柜子。老话说"十六动针线,来年惹口舌",有年我不信邪偷偷缝扣子,结果真跟同桌吵了一架。现在想来,这种禁忌倒像给忙碌的主妇们放个假,让她们能安心享受最后的年味。

"大过年的可不兴说晦气话。"三奶奶总这么提醒。这天要是谁不小心打碎碗碟,得赶紧说句"岁岁平安"。有年我堂哥跟人拌嘴,被我爷爷罚跪了半柱香时间。老辈人相信,正月十六的言行会定下一年的运势,这种敬畏倒让家里多了几分温馨的拘束。

正月十六的月亮慢慢爬过屋脊时,我常趴在窗台上看邻居家的灯火。张大爷在院里挂起红灯笼,李家嫂子正往门框上贴"开门见喜"的横批。这些细碎的讲究,像老棉袄上的针脚,一针一线缝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在城里工作,每到这天总要给家里打电话,听着电话那头剁饺子馅的声响,仿佛又闻到了白菜混着花椒油的香气。

老一辈人说,过了正月十六,这年才算真正过完。那些藏在吃食里的祝福、刻在仪式中的期盼、融在禁忌里的智慧,都是山东人骨子里的生活哲学。就像奶奶常说的:"日子要过得像抻面,越抻越长,越活越有嚼劲。"

3 阅读:359
傻姐美食

傻姐美食

烟台傻姐爱吃美食,做美食,喜欢的朋友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