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论语》

刳心聊文化 2025-01-06 21:52:45

1、《论语》是孔子弟子们为了学习老师孔子思想汇集的一个言论集,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其弟子的言论,弟子的言论多是对孔子言论的理解与补充。估计是在孔子一个叫有子的弟子主持下编纂成的,因为孔子死后,有子在孔子门徒中地位很高,何况《论语》第二句话就是有子论述孝行的。

2、《论语》与《圣经》不一样,《论语》是老师的真实言论,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学习成就自己,使自己快乐,使生命有意义。《圣经》多出自古代部落、国家为统治需要而撰写的劝民顺从的宗教性文字,使老百姓相信神意是其目的。一个让人自由,一个让人自缚。

3、《论语》出现的时候,中国礼乐已经发达,贵族们的教育读物是《诗经》、《乐》、《礼》、《周易》,基本都是人文的东西,没有宗教的东西了,人已经开始脱离神鬼开始通过学习自我成就。稍早孔子一些的老子,撰写《道德经》,以哲学的形式,让人们相信客观的自然规律,以自然律令内化为人的内涵。这是西方文化至今没有完成的精神史任务。孔子继老子之后,认为冷冰冰的自然律令做为人的内涵是不够的,自然律令毕竟是外在的。人的自我应该还建立在真情之上。因此孔子构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人的精神内涵架构。因此《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而不是告诉人们宇宙起源的神话,即人的自我第一个本源是学习,学习是学与习的有机融合。因为学习,人们才有理想,有理想才有朋友,朋友能组织到一起就需要修养。因此“有朋自远方来”,因此“不知不愠”。学习难免导致争胜自能,导致封闭,导致不容人,而学习目的是打开心灵接纳外界的。然后孔子认为做事也是学习,做事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最基本就是对父母孝,认为做到对朋友诚信,对父母孝顺,也是学到了,而孝顺这个学习或行为是有亲情做基础的。于是孔子将人的内涵建立在孝这个自然情感之上,同时通过克制自以为能的学习态度达到快乐开放的学习。最终成功的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社会人,融入社会中。学习、克己、入世,三者形成了孔子设定的人的内涵。将自然的律令与感情的律令融为一体。

3、至今中国人作为人的内涵没有走出孔子的设定。只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在精神内涵上有一定颤变,最终还是没有走出他的范围。比如今天强调科学精神,那不就是学习吗?

0 阅读:2
刳心聊文化

刳心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