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哥伦比亚大学访谈时评论长征壮举:无论谁领都难走过千里

追踪我历史 2024-12-12 17:00:48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穿透了时间的迷雾,直击后人的心灵深处,激发着无尽的思考与感慨。1991年,当张学良这位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掀起滔天巨浪的风云人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访谈中,缓缓道出他对长征与毛泽东的看法时,那话语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击在平静的历史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波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而深邃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

张学良,一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复杂纠葛。从东北易帜的壮举到西安事变的惊天一搏,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国家的命运轨迹上,成为了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当他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幽禁生涯后,终于在1991年重获自由,踏上了美国的土地时,这一事件无疑像一颗震撼弹,瞬间引爆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关注热潮。这位曾经在东方古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呼风唤雨,又历经无数风雨沧桑的人物,再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访谈,更像是一扇缓缓开启的历史之门,透过他的回忆与评述,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

当张学良在1935年被蒋介石再度“起用”,负责西北“剿总”事务时,他或许还未完全看清中国局势的错综复杂与民族危机的深重。他依然怀着对蒋介石的忠诚,率领着东北军投入到对红军的作战中。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等待他的将是一连串的惨败与深深的震撼。

在他眼中,刚刚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血战的红军,似乎已是一支疲惫不堪、摇摇欲坠的军队。然而,让他惊愕万分的是,这支看似已走到穷途末路的红军,在与他自视为精锐之师的东北军作战时,却展现出了难以想象的顽强与战斗力。从10月到11月,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北军数次遭到红军的重创,数名将领被俘。这一系列的失败,让张学良感到震惊不已,也迫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这支他曾经轻视的对手。

红军之所以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屡战屡胜,关键在于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这次会议,红军反思并纠正了之前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而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战略家,随即在赤水河畔上演了他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指挥艺术——四渡赤水。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巧妙地调动敌人,将四十万国民党军耍得团团转,让他们手忙脚乱、晕头转向。红军在他的指挥下,如同灵动的蛟龙,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穿梭自如,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东北军的将士们,他们大多来自东北三省,自九一八事变后,便怀着国仇家恨,四处飘零。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他们一方面钦佩红军的英勇顽强,另一方面也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为何要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还将同胞的鲜血浪费在内战之中?张学良同样深受触动,他在红军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坚如磐石、不可动摇。这股力量不仅来源于红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更源于毛泽东那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指挥艺术。

在访谈中,张学良对毛泽东的评价毫不吝啬地使用了溢美之词。他感慨地说:“毛主席这人,有他的能力,有领导权呀,这个人很厉害。”“他天生就能领导人!”作为一名同样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统帅,张学良深知领导一支军队绝非易事,更别提在如此艰难的长征途中,带领红军突破重重险阻了。他曾试图分析毛泽东的指挥艺术,但最终还是自叹不如。他感叹道:“我说了,要我来领导,可能早就领没了,他不跟你走,你留不住他。但他(指毛主席)却能这么样统御,他具有这个力量。”毛泽东对各个部队的精准把控与细致入微的了解,以及在极度危险局势下的冷静决策与果断指挥,都让张学良深感折服。这种领导魅力,不仅体现在军事指挥上,更体现在对整个革命事业的战略规划与坚定信念上。

正是因为对毛泽东的这种钦佩与对红军的重新认识,张学良开始正视中华民族面临的真正危机。他逐渐明白,日本侵略者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敌人,而与红军合作、共同抗日才是拯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这一思想的转变,最终促使他在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学良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遭受了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

四渡赤水战役无疑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在血战湘江之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仅剩三万余人,可谓是岌岌可危。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在大渡河一带将红军彻底消灭。然而,毛泽东却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指挥红军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

红军飞夺泸定桥、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在国民党军重兵云集的情况下巧妙地诱导敌人,使其如没头苍蝇般乱撞。当蒋介石亲自坐镇贵阳妄图控制局势、困死红军时,毛泽东却举重若轻地指挥红军重兵云集贵阳,吓得蒋介石亡魂丧胆,急令滇军回援。而红军主力则借此机会彻底脱离了包围圈,成功地四渡赤水、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展示了毛泽东“真正的战争艺术是指挥敌人”的高超理念。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军事战术而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制定战略战术,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和矛盾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这种神来之笔的指挥不仅让红军在绝境中获得了生机也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张学良对四渡赤水的印象极为深刻。即使在经历了数十载的囚禁之后他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红军的作战情景。这足以证明毛泽东的这一军事杰作具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作为毛泽东曾经的对手张学良的评价无疑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他的话语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无与伦比。

除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外,红军铁一般的军纪和秩序也是他们能够在长征中突围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突围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红军将士们都坚决遵守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这种严明的纪律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也让敌人为之叹服。就连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红军纪律的严明。而被陈赓评价为“就是个团长”但却是蒋介石“天字第一号门生”的胡宗南更是大发牢骚:“老头子(指蒋介石)让我们和共军作战,等同于判我们无期徒刑!”红军的纪律成为了他们在长征途中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红军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旧军队的本质区别。

九十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已经远去,但它留下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却永远熠熠生辉。张学良的评价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毛泽东在长征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红军的伟大之处。

在中国百年近代史中,毛泽东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深远的战略眼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张学良这位有功绩、有争议、复杂而多变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也因与长征、与毛泽东的交集而更加引人注目。他在西安事变中的壮举以及对毛泽东的钦佩与敬重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佳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的觉醒与抉择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顾这段历史更应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长征精神、毛泽东思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张学良对长征与毛泽东的评价将永远在历史的回响中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0 阅读:0
追踪我历史

追踪我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