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生吃汤匙、关进狗笼,没开一枪,却是最生猛的港片

曾狄曾 2024-08-20 14:38:50
1

香港黑帮电影宗师级导演杜琪峰,透露职业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会是《黑社会》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黑社会3》。

第一部《黑社会》上映于2005年,是杜琪峰的经典代表作。

他因此片拿到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梁家辉拿到影帝,在戛纳电影节上还提名了金棕榈奖。

影片集杜琪峰风格之大成。气质暗黑,叙事稳健,人物栩栩如生,节奏张弛有度,至今在豆瓣上的分数是8.4,好于96%的犯罪片。

2

技术层面看,极其讲究。

构图极尽精致,视觉技巧强。写实氛围上十分用心,内景几乎全以逆光拍摄。不过,用快速的分镜,中和了这种风格带来的困惑。

桥段设计上,更是创意非凡。

前段张家辉在船上生吃汤勺,

中段把人关在特制的笼子里滚下山,末段任达华突然用石头砸死梁家辉等桥段,

集合视觉冲击和生猛血腥于一炉,多少年后看,仍是经典场面。

人物的性格看,梁家辉和任达华的双雄对峙,性格划分极其鲜明,

一个感性,霸道嚣张,外放放荡,

一个理性,谨慎内敛,小心有心机。

最终,“会用脑”的人赢了。

双雄演员的设置,也值得聊。外表憨诚内心奸诡的基本是任达华本色出演,出身于警察世家的他在戏外的人为处事都是平和内敛的。

而凶狠手辣却天真无害死于大意的是,梁家辉的神演技。梁家辉是精湛的方法派表演,他的目光、小动作、神情处理都是经过设计后,能令观众信服的。

通过挥舞双手的大动作和放声大笑,表达了角色的不设防和自信;

紧张时,通过不断的抖腿,透露角色的粗心又感性的性格特征。

短时间不停切换自己的情绪,刚刚还是笑脸,下一秒就是黑脸、这种情绪的变化,加上凶狠的眼神和咬住的牙齿,一种压迫感就能让观众透不过气来。

这种表演方式一直贯穿全片,由嬉笑转向凶狠、由吃惊转向凶狠、由无奈转向凶狠,两种的情绪切换都将这个角色那种目中无人,张扬霸气的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杜琪峰想讲的是权力,顺带出对秩序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他用120分钟说了一个道理,在黑社会当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黑社会真正的核心永远都是利,而不是所谓的兄弟之情,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的争斗则牢牢把控住了人物塑造。

故事简单直白,不过讲述方式暴戾残酷,表现形式生猛用力,以真正的形式感反噬了内容。

梁家辉饰演的大D有钱暴躁,同时自私、迷恋权力,不愿遵循旧规矩,想花钱买选票。

当选失败就对收他钱的人进行报复。任达华饰演的乐少和他谈判,下届再支持他上位,可大D偏偏不甘心,想改成双办事人制度,最后还是因为疏忽,钓鱼时没戴头盔,连他老婆一起都被乐少送走。

也正是因为故事实在太简单过于直白,所以杜琪峰有大把时间琢磨于细节上的打造和形式感的创新上。

除了给了演员最大的自由度,令梁家辉拿下影帝之外,他还设计的几处经典桥段都精彩万分。在繁琐的叙事过程里,还能将人物形象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细节照顾到。

4

要聊好《黑社会》,应该把这部电影放在那个时代里去看。

这一年,香港票房最高的电影,是流量周杰伦主演、商业导演刘伟强的《头文字D》和成龙的《神话》。但这些电影并无任何的作者表达,说句难听点纯捞钱。这个情况下,《黑社会》就更显可贵了。

影片与彼时的香港社会紧密结合,可以从当中归纳出三大脉络,以黑帮社团做为香港社会缩影。以小喻大的建构出97回归后,香港在文化或是经济上所受冲击而产生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暴力爆发自失序,爆发自人直接露骨的欲望,剖开人物皮相的伪饰,血肉模糊一片,终于抵达了人肉身深处的虚无。

《黑社会》是像教科书般的电影,是杜琪峰暴力美学的集中体现。

导演无神论者杜琪峰的宿命感,不是宗教式的沉厚缓慢天地不仁的历史意识,而其实是逼仄空间内,政治秩序无法充分展开、权力游戏因为毫无回旋余地,只能诉诸直接暴力的、走投无路的焦虑和绝望。

曾先森认为杜琪峰,一方面给了演员最大的表演自由度,一方面又用最为宿命的拿手叙事,牢牢框柱脉络,

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对黑社会群体的理解和解读,把最拿手的暴力美学与形式感,都放进了电影之中,能在作者表达、口碑奖项、和商业收益这三项上,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够优秀。

0 阅读:0
曾狄曾

曾狄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