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大厂中年男子再就业,送完外卖还撒出鸡汤

曾狄曾 2024-08-11 16:50:39

1

《逆行人生》是那种渗透着小聪明的电影,

是那种为了一个逆袭结局,变着花样复制过程的电影,

是那种为了一碟醋,包完整盘饺子的电影。

你说它难看吧?它并不难看。你说它好看吧,它也没好看到哪里去?

徐峥自导自演的这部电影,从宣传期就在网上被大肆诟病身价几亿的明星卖惨,至少从曾先森了解的角度看,影片前期的口碑宣传不怎么好。

故事聚焦的是外卖小哥的生活。

男主角,中层高志垒,因意气用事成为了“家里蹲”,曾经意气风发的高志垒,在生活的重压下,中年“失速”偏离了原本的生活轨迹,一时意气用事的决定,让他瞬间下岗。接连不断的变故如疾风骤雨般袭来,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自我。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外卖员,穿梭于都市大街小巷,也结识了一众志同道合的“骑士”伙伴,并找对生活的勇气。

徐峥领衔主演了这么一个中年失业再就业的男人,

他被算法清算出局,又被算法推上榜单,

被算法强制微笑,又被算法定义价值。

甚至他过于依赖技术,在摄影和运镜上,也频繁使用多处平行蒙太奇,关键时刻又不时用拉满的音乐。

2

影片的缺点,就在于它拍得不够感人,太依赖技术。

通篇好多个结构相似的桥段,好多段落是重复的,而不是递进的。

这是一种剧情逻辑上的懒惰,影片是真正的匠气十足。

这里的区别是,重复的段落不会令观众在情感上加深对主人公的感同身受,反而会令曾先森察觉出导演徐峥的偷懒。

而如果是递进的段落,那么男主角高志垒身上的压力是可以由弱到强的,主人公穿越的困境是可以一个比一个更难,但最终成功的。

显然,影片没有真正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看到的是外因就业环境的紧缩、职场的年龄歧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失业潮、P2P暴雷带给中产家庭的横祸。

而内因徐峥则写不出来,只能从家庭内部瓦解。

老当益壮的父亲忽然因为996便变成了半瘫痪状态,女儿恰逢升学而学费数额巨大。这些困境让一部本来应当十分立体的社会实景拆解电影,扁平化成了8点档家庭伦理剧。

技术环节上的节奏、结构、主题都是如此。前半部分是外卖员科普,一直到微笑服务抽查都是好戏,因为足够真实。

但是必须承认,如今也已经52岁的上海男人徐峥,还是兢兢业业的演出了一个中年憋屈小男人的日常。这其实是他最擅长的表演,

比如他送外卖被罚钱,像一个废物一样的憋屈。

比如他被客户逼着说出的那一声“对不起”,还换来一句“你这种素质活该一辈子送外卖”。

这是徐峥舒适区的最佳表演,是他在中年窝囊赛道里的拿手好戏;

是《泰囧》里的徐朗;

是《囧妈》里的徐一万;

这是优点。

前半段中产的脆弱展露无疑。

房贷,中年失业,P2P爆雷,年龄羞辱,父母住院,子女教育,甚至站长的那句:能干就干,不能干滚蛋!这些东西如冰雹般砸在脸上。这些桥段的真实感和现实张力,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故事赋能加分。

后半段外卖员的生活,充满屈辱和意外,算法提高了机器的效率,却也加速了人的异化。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后半部分开始励志,强调日子再难也要努力生活终会等到拨云见日的那天。但是,这部分就拍得很一般了。

徐峥作为导演和编剧,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提纲挈领,剧本前半部分写不出中年男人真正崩塌的内因,影片后半部分拍不出励志之后的真正释放。

男主角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45岁的中年理科男高志垒用业余时间写出程序,为行业赋能成功转型,不用再送外卖,其他人呢?

3

好的故事是生活的真相,好的现实电影是生活去芜存菁之后的质地,

《逆行人生》缺乏的不只是真实的情感,还有发声。

在纯技术上,演员、剪辑、美术等环节都无任何问题,但就是不够感人。

说到底,影片就是这么一个拧巴的状态,它拥有一些感人的细节,也填充了部分符合这个时代的爆款话题:外卖员、算法、中年危机、房贷。

但是,它不敢对现实做出反弹,电影可以替这个群体发声,哪怕炮轰外卖平台的派送单制度也行,但创作者想说的只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外卖快速送达这种绝对正确的事,多多少少让曾先森觉得遗憾。

电影在最后连升华一下的勇气都没有。曾先森只想说,我看了一部中年男人有多难的电影。

0 阅读:1
曾狄曾

曾狄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