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庭教育是根,家庭关系是土壤。当根与土壤失衡,成长便可能停滞甚至枯萎。
由兴智家庭教育推出的纪录片《闪闪发光的爸妈们》,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家庭教育中迷失、挣扎,最终通过学习和改变重获新生的家庭。镜头对准普通父母与孩子,记录他们从矛盾爆发到和解成长的真实历程,让更多家庭看到“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位妈妈,是本期纪录片主人公——魏修云,母亲的严苛、父亲的缺位、孩子的叛逆,让这个家几乎成为爱的荒原。在兴智学习后,魏修云找到了修复裂痕的钥匙,而壮壮也在成长课程中重新点亮了眼中的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家庭和解与共同成长的故事。
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的一间诊所里,49岁的魏修云日复一日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27年的诊所生涯让她疲惫不堪,而更让她煎熬的是与丈夫濒临破裂的婚姻,以及青春期儿子壮壮的叛逆。
作为母亲,她曾坚信“考上大学才有出路”,用严苛的标准将儿子壮壮推入题海;作为妻子,她与丈夫的争吵成为家常便饭,甚至闹到离婚边缘。
争吵、指责、误解,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这个家庭推向崩溃的边缘,甚至让魏修云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那段时间,我焦虑到整夜失眠,孩子也躲着我,家里冷得像冰窖。”

魏修云是典型的“严母”。在她看来,孩子必须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因此对儿子的学习要求近乎苛刻。
壮壮稍有懈怠,她便情绪失控:“有一次他刚拿出课外书,我冲进房间骂他‘天天就知道玩’!其实他连书都没翻开……”

类似的场景频繁上演,母子间的信任逐渐崩塌。
壮壮委屈地说:“我拿手机是为了听网课,可她总觉得我在玩游戏。”

家庭矛盾的高潮出现在魏修云与丈夫闹离婚时。夫妻争吵、情绪宣泄,壮壮成了“夹心饼干”。
“他们吵完,爸爸把气撒在我身上,妈妈却只会逼我学习。”壮壮说。
姥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压力太大了,家长管得太紧,连玩手机的时间都不给,能不叛逆吗?”

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魏修云进入了兴智学习,也正是这个选择,成为了她与孩子人生的转折点。
学习家庭教育,让魏修云第一次意识到:“问题出在我身上,不是孩子。”
母亲的觉醒:从“专制”到“自省”
在兴智老师的支持下,魏修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拼命赚钱、逼他学习就是为他好,却忽略了他的感受。”
她逐渐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成绩并非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更让她触动的是,儿子在日记里写道:“妈妈从没夸过我,哪怕我考了前十名。”魏修云红了眼眶:“原来我的否定,让他这么受伤。”

她开始尝试改变:主动倾听儿子的想法,允许他合理使用手机,甚至为过去的专横道歉。“妈妈错了,以后会多信任你。”这句迟来的“对不起”,让壮壮愣在原地,随即紧紧抱住了母亲。

儿子的蜕变:找回自信与责任
在妈妈的影响下,壮壮也加入了兴智的青少年成长课程——雄鹰计划。在雄鹰计划中,壮壮经历了一场“心灵冒险”。在新疆的戈壁徒步、团队协作任务中,他学会了直面挫折。
“以前遇到困难就想逃,但现在我会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更让魏修云欣慰的是,儿子开始懂得体谅家人。一次她加班回家,壮壮端来热茶:“妈妈,你太累了,以后我来洗碗吧。”这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如今会主动规划学习时间,成绩稳步提升,甚至担任了班级干部。
“他眼里有光了。”魏修云说。

如今,魏修云不再紧盯分数,而是鼓励儿子发展兴趣;壮壮放下手机,爱上了打篮球和阅读。夫妻关系也因心态转变逐渐缓和,家中有了久违的笑声。
“家和万事兴”,魏修云在笔记里写下这句话。她坦言,兴智教育不仅教会她如何做母亲,更让她找回自我:“以前我活得像个机器,现在我才明白,孩子的快乐比成绩重要一万倍。”
壮壮则笑着说:“妈妈变得温柔了,我们家终于像‘家’了。”

现在的魏修云仍在坚持学习家庭教育课程。她说:“教育孩子,其实是修自己的心。”而壮壮的目标是考上心理学专业:“我想帮更多家庭解开矛盾,就像我和妈妈一样。”
家庭的裂痕,可以用理解与改变来弥合。当父母放下焦虑,孩子卸下防备,家才会真正成为避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