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亲友聚会。
其中一人说起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刚上初中,厌学了,还离家出走!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抑郁!”
此话一出,迅速吸引了我们这批老母亲。
有人感慨:
现在孩子不知道怎么了。
学习压力是大了点,但大家不都这么学吗?
从小到大,也不敢跟他们说句重话,更别说打了。跟咱们那会儿动不动就挨顿揍可不一样!
物质条件也比以前强了不知道多少,要啥有啥。怎么就抑郁了呢?
我看啊,还是太脆弱了!
这是很多人一个认知误区——
觉得比起上一辈,家庭能给到孩子的,已经够多了。这届娃的幸福指数已经够高了。
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所以一点点小事儿就能把他们压垮。
绝不是!
就像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孩子身上背负的,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提到:
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抑郁;
69%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53.91%的学生在学业压力上出现抑郁。
第一和第三确实父母难干预,所以排在第二位的家庭关系,尤其需要我们注意。
今天就来聊一聊,两个父母都没有觉察到,却容易引发孩子抑郁情绪的。
1、过于听话懂事:看着让父母省心自己的感受却被压抑心理学上有种说法: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怕,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这是因为,一个爱跑爱跳爱闹、敢于释放坏情绪和攻击性的孩子,生命力是旺盛的,他学习不一定最优,但绝对不会抑郁。
但那些看起来乖巧、懂事、从不惹事的孩子,却习惯压抑自己、委曲求全,故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像《小舍得》中的米桃,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她,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她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不讲究吃穿,一个破了的书包,缝缝补补还在用。
她担心父母经济有压力,自己拼命学习,不上任何辅导班,努力做到名列前茅。
她体谅父母挣钱不易,一有空就主动在店里帮忙干活,还经常分担家务。
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感受,放弃自身意愿迎合父母,不敢任性、不敢有要求,甚至不敢添一丁点麻烦。
人人都夸她懂事,可又有谁知道,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压抑。

正因如此,原著中的她才从一个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变成了抑郁患者,最终,只能无奈退学。
所以你看,懂事的孩子,看似让父母省心,却很难让自己安心。
许多心理咨询师、疗愈师也有这样的结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以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
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们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父母若真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与看见,让孩子包围在爱与接纳里,这样,孩子才无需戴着面具,委曲求全地做一个懂事的乖小孩。
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些孩子特别自律,永远都在追求“最好”。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好事,但其实他们很容易掉进完美主义陷阱,从而被焦虑和抑郁侵蚀。
《少年发声》栏目中有一个叫小黎的女孩,她来自上海,家庭条件很不错。
她本人上的初中,是全上海数一数二的学校。
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卷王”,卷到什么程度呢?
在小黎看来,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学习。
每天,除了学校作业,她还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作业,做不完就不让自己睡觉。
有段时间,她甚至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睡觉时间不足4小时。
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小黎却是甘之如饴——那是一种偷学的窃喜。

一开始,小黎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后面,她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她开始不断崩溃,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够努力。
但她却再也学不进去了,一提笔就会呕吐,甚至一度想死。
她还经常做梦,梦到上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扔到一个尸体堆里,而她是这一届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差点被扔到那个尸体堆里。
老师在对小黎做过咨询后表示:
把自我评价完全维系在成绩上的孩子,容易陷入一种巨大的困境:高期待,伴随高焦虑。
他们期待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一旦努力没有换来优异的成绩时,内在的焦虑就会不停地攻击他们。
那些本该投入在学习上的能量,就会被内心的决斗和撕扯耗尽,成绩像滚雪球般下滑,直至有一天丧失踏进学校的勇气。
所以,面对自我要求高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减压阀,教孩子理智看待成绩。

成绩和名次并不代表孩子的一切,一个人的一生中还有很多值得欣赏的风景。
让孩子关注学习本身,而不是成绩和名次,他们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北师大临床心理学教授说:
抑郁不是弱点,是心灵在发出系统升级的请求。
那些紧闭的心门后,孩子们正在等待一句:
“我看见了你的不容易。”
当我们学会用理解代替追问,用陪伴代替解决,那些藏匿在“我很好”背后的“救救我”,终会化作成长的勇气。

请家长记住:
会流泪的孩子,比假装坚强的孩子更有韧性;
敢说“我做不到”的孩子,比死撑完美的孩子更健康;
被允许抑郁的孩子,才有力量真正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