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2025-01-18 16:37:45

1935年金秋,武官邓文仪自苏联归国后,抵达风景秀丽的南京进行工作汇报。

休假时,邓文仪发现俄文版《共产国际》第33、34期合刊中的文章,论述了中共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此时,国共关系紧张至极,红军长征刚毕,于陕北尚未稳固,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蒋介石同样苦恼,他原计划彻底消灭红军,但华北局势突变,打乱了他的部署。

邓文仪头脑敏锐,善察细微,见“统一战线”四字,洞悉中共温和政治意向,即刻安排译文呈交蒋介石。

蒋介石老谋深算,迅速想出对策,但周总理也受困其中。幸而毛主席保持清醒,提出了解决方案。

【红军的现实处境】

1935年,红军初至陕北,面临缺衣少药困境,部队减至不足万人。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合后,生存危机得以暂时缓解。

面对未定的命运,红军为寻根据地并打通至苏联的通道,制定了东征战略部署。

东征目标是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他凭多年经营拥有稳固统治。且山西地沃民丰,与陕西民少地瘠不同。

北方地区中,山西相对富裕,且以晋商闻名全国,这些因素均表明山西适宜作为新的根据地。

红军东征初期进展顺利,但阎锡山意识到单凭己力难以驱逐红军,遂向蒋介石的中央军求援。

此时,蒋介石的首要任务是剿灭红军。

他未再用长征时的“驱虎吞狼”计,改派陈诚、汤恩伯真心助阎锡山,意图将红军逼至绝境。最好在山西境内“剿灭”红军。

实力对比变化后,原本占优的红军被迫撤回陕北。

接着,红军规划了西进方案,但遭遇重大阻碍,伤亡严重,再次面临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

无论西征或东征,均以“反蒋抗日”为旗号,旨在寻找立足之地,遗憾的是,这两次军事行动均未达成目的,均以失败告终。

红军见前路受阻,高层需转变策略。恰此时,华北发生震撼事件,扭转了红军命运。

【华北事变的影响】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侵华,至1935年,其侵略步伐进入新阶段。

华北事变集中爆发于1935年5月至10月期间。

当时,日本以天津日租界内《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及《振报》社长记者白逾恒被杀为借口,要求国民政府撤离华北的相关机关与军队。

华北人民对这起事件愤慨不已,日本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的野心明显,社会上反日情绪日益汇聚。

"一二九运动"后,压抑情绪得以释放。南京国民政府内部主张抗日者渐增,部分爱国将领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坚决要求北上抗日。

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行为侵犯了英美等国在华权益,致使其转变以往对日姑息立场。

总之,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

蒋介石作为当时名义领袖,需回应舆论。对红军政策,他不再单一依赖军事手段,转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的策略。

【传递消息】

此时,国民党智囊如陈立夫向蒋介石建言:“中日战争难免,应如何联络中共共抗日寇,并防止苏联借中日之战助中共势力扩张。”

蒋介石赞同与红军交涉,遂派陈立夫与邓文仪前往莫斯科,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王明、潘汉年进行谈判。

此次商谈未获实质进展,但为两大政治集团多年交战后的首次接触。此先例一开,未来或有更多交流机会。

在国内,陈立夫因故无法亲自出面,遂委托铁道部长曾养甫,由其全权处理相关联络工作。

曾养甫为国民党“CC”组织核心成员,与陈立夫关系密切,且深得蒋介石信任。

11月初,曾养甫联络了谌小岑,他早年加入周恩来创立的觉悟社,与周恩来私交甚笃。

曾养甫派谌小岑从杭州至南京,任务是建立与红军的联系。谌小岑接受后,积极行动,决定通过与红军交好的宋庆龄来达成目的。

1936年1月,宋庆龄在莫利哀路29号寓所会见了董健吾。

董健吾身为基督教堂牧师,实为资深地下党成员,被赋予绝密信件任务,需亲自将信件呈交给毛主席与周恩来。

宋庆龄嘱托董健吾:“此行关乎国家民族命运,责任重大。事成对国家大有裨益。”并交其孔祥熙签名的委任状,以便以调查经济为由进入陕北苏区。

临行之际,宋庆龄将一大包苏区急需的云南白药交给董健吾,嘱咐他务必转交给红军,展现了她的仁慈与关怀。

2月27日,董健吾抵达瓦窑堡,向毛主席和周恩来转交信件,内容关于陈立夫主张的“联共抗日”,并附蒋介石的问候。

3月4日,毛主席回复董健吾电报,愿与南京当局谈判。此后,联络渠道畅通,国共双方交流频繁。

红军要求停战抗日,释放政治犯,并保障人民政治自由。陈立夫在了解红军政策后,提出了四项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红军参战抗日受欢迎;二,与日军作战待遇同中央军;三,设民意机关转达红军意见;四,红军可选区实践其政治经济理念。

众人期盼国共共赴国难之时,周恩来亲笔长信,由张子华转交密友谌小岑,信中致谢其奔走之功,并盼其赴陕北共商合作大计。

周恩来深信蒋介石,但毛主席觉其中有诈。蒋介石中央军未撤至黄河对岸,收编细则也未明。毛主席主张接触同时保持警惕,密切关注中央军动向。

事情发展如毛主席所料,蒋介石表面欲与红军合作抗日,实则暗藏诡计,仅为缓兵之策,意图麻痹红军。

他首先展现善意,优化与苏联的关系,旨在构建中苏联盟,以此牵制日本。

他意图利用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向红军施压,迫其交出武装,放弃斗争,接受其提出的“政治和平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意图通过和谈如宋朝招降梁山般招降红军,或至少麻痹红军,将其暂时困于陕北。

1936年7月,蒋介石于某会议宣称:“为应对红军,中央最低目标是确保领土完整。”

补充指出:“若有人迫使我们签署承认伪政权,那将是我们无法忍受的底线,也是我们做出最终牺牲的时刻。”

蒋介石计划清晰,先平定广西、广州以争取时间,随后再彻底消灭势力微弱的陕北红军。

1936年9月,蒋介石重新部署兵力,意图再次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红军问题。

周恩来致电陈立夫,质询道:“蒋先生既解两广事变,又调胡宗南入陕北,阻我二、四方面军北上。内战可停于西南,为何不可于西北?”

因蒋介石反复无常,诚意缺失,周恩来暂未出面,改由潘汉年与国民党谈判。同时,红军已做好准备,以防蒋介石进攻。

之后,红军调整策略,将“联蒋抗日”变更为“逼蒋抗日”。

毛主席洞察秋毫,善用比喻说明问题核心。他言:“对蒋介石,如陕北农民赶驴上山,前牵后推,不服则鞭打,否则其必捣乱、使性。”

国共交锋之时,陕西的张学良处境艰难。他面临内外压力,最终发起西安事变,这一行动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结语:】

蒋介石虽为军人,却以政治为长,颇具能力。他宏观视野开阔,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凝聚成有效整体。

此外,蒋介石遭遇的对手极为强大。若论政治手腕,蒋介石或许需深入研读《资治通鉴》以提升自我。

《陈立夫与国共二次合作》载于《贵州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1月第6期,探讨了陈立夫在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中的角色与影响。

《“联蒋抗日”与“逼蒋抗日”关系浅探》,《南都学坛》1988年第4期,文章深入剖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旨在明确两者在抗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作用及相互影响。

《中共党史人物列传》第68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保持了系列著作的编写风格,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全面记录了重要党史人物的事迹。

1 阅读:23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晨曦中的温暖如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