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也能打败中国?李显龙说了句大实话,很中肯

未央史默事 2024-09-22 21:40:48
前言

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震撼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也成为普京等俄罗斯人心中的痛。

然而,对于美国而言,这段历史却是他们无需动用武力,仅通过“熬”的方式就瓦解了一个强大对手的得意之作。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再次试图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中国,甚至加大了对华制裁的力度。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作为旁观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李显龙究竟如何看待中美关系?

1

20世纪,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冷战。

冷战初期,全球迅速形成了两极化格局,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成为这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要战场。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中,军备竞赛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军事领域保持领先,然而,苏联为了不落后,不断增加军事投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首颗洲际导弹,震惊了西方世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将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之后,双方都投入巨资发展核武器,试图在这场"恐怖平衡"中占据上风。

同时,太空竞赛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美苏两国争相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争夺这一新领域的主导权。

到了1980年代,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SDI)更是将这场竞争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也导致苏联加强了军事方面的建设,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内部的经济改革也未能扭转颓势,而苏联内部也开始人心涣散。

与此同时,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日益恶化,这些曾经的盟友纷纷寻求独立。

1991年,苏联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轰然倒塌,冷战也随之落下帷幕。

冷战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世界国家迎来了独立浪潮,但许多国家也成为美苏争夺影响力的棋子。

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扶持代理人,导致许多地区长期动荡,与此同时,科技竞赛推动了太空探索和武器研发的飞速发展,许多现代科技都源于这一时期的军事研究。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享受着"单极时刻",然而,这种格局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个新的挑战者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上,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全球霸权的潜在威胁,两国关系日益复杂。

2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美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旨在遏制中国发展的措施。

这些措施涵盖了军事、经济、科技、地缘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战略布局。

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将经济对抗推向了高潮,美国对价值3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也对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实施了反制措施。

尽管2020年1月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大部分关税仍然保留,这场贸易战不仅影响了两国经济,也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科技和供应链领域,美国的遏制措施尤为严厉。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向其供应技术和产品。

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华为的全球业务,特别是其智能手机部门。

2020年8月,美国进一步收紧了对华为的限制,要求使用美国技术的全球芯片制造商必须获得许可才能向华为供货。

2021年6月,拜登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供应链的详细报告,强调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在半导体、大容量电池、关键矿产和药品等领域。

2022年8月,美国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520亿美元补贴以促进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这被视为减少对台湾和中国大陆芯片依赖的重要举措。

在军事方面,美国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盟友的合作。

2021年9月,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成立AUKUS联盟,其中包括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技术,这被广泛视为针对中国的军事联盟。

同年,美国还与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重启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进一步强化了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美国海军频繁在南海和台海地区进行"自由航行"行动,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抗议。

2021年全年,美军舰艇在南海进行了至少8次"自由航行"行动,其中包括航母战斗群的多次演习。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导致台海局势骤然紧张。

2022年9月,美国国务院批准了一项价值11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包括反舰导弹系统和雷达设备,这进一步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

中国随即在台湾周边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则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文化领域的遏制虽然不如军事和经济措施那样直接,但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2020年,美国国务院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列为"外国使团",要求其登记为外国代理人。

到2021年底,美国境内的孔子学院数量从高峰时的110多所减少到仅剩几所。

这些遏制措施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和担忧,批评者指出,这种零和思维可能导致两个大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最终损害双方利益。

可是,美国似乎忘记了中国并不是苏联,这一点,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一语道破。

3

2023年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亚洲前瞻峰会上的一番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指出:"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今后美国必须接受一个更强大的中国。"

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崛起及其与苏联解体的对比思考。

中国与曾经的苏联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文化凝聚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比之下,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联盟,缺乏统一的文化基础,这也成为其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军事政策上,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道路,不主动挑起冲突,也不参与军备竞赛,这与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进行的大规模军备竞赛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模式的差异更是中国与苏联命运迥异的关键。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而苏联后期由于经济体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民生凋敝,最终加速了其解体进程。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政令畅通。

而苏联作为多个加盟共和国的联盟,各共和国之间的凝聚力不足,这也为其解体埋下了隐患。

中国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到美国的71.1%。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占有重要席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得到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外,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发展的独特贡献。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对华政策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冷战时期对苏联的遏制策略已不适用于当前的中美关系。

中国的发展模式、文化传统和国际影响力都与苏联有本质区别,简单套用冷战思维不仅无法实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可能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李显龙的观点实际上指出了一个现实:美国必须调整其对华政策,接受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

这不仅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客观判断,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理性建议。

结语

随着中国继续发展,其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

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这一趋势的不可逆性,同时也期待中国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

只有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观察者网——2021-01-31《“中国不会像苏联一样崩溃,中美全面对抗将导致…”》

0 阅读:64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