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足球传统的重要性

千儿评军事 2023-03-12 07:15:04
编者前言:现在的中国足球考足够的时间可以认真思考“向左走,还是向右转”这个问题了。未来5年的中国足球,以目前的人员配置情况,把中超、中甲、中乙全翻个遍,也找不出任何可用、能用的人。既然如此,为何不像80年代日本那样,好好坐下来,反思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认认真真归化未来呢……

在中国作为一名足球球迷是痛苦的!而作为一名陪伴中国足球成长了三十五年的老球迷就格外的痛苦!

在竞技体育当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词“传统项目”。

“传”在中国汉语中的意思有“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和“传授”这两层意思。

“统”在中国汉语中有“总起来、总括”和“事物的连续关系”。

那么,“传统”字面意思就是将“一代一代保留下来的事物、经验,有机的、连续的串联起来,进行总和、总结与归纳”从实现继承。

传统是后人对前人做事、做人成功之处的归纳与总结,是后人走向成功发展的进步阶梯与参考的坐标!

由此可知,竞技体育中的“传统项目”,就是那些经历几代人(若干代人)努力,逐步总结、发展、壮大,而后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固化、固有”的训练、比赛的技能与打法。

竞技体育中传统真的很重要吗?

一个国家,想把一项竞技体育项目长久的发展下去,从好到强,从强到称霸,从称霸到无敌,没有传统是根本不可能的。

以中国乒乓球为例:

中国乒乓球最早的传统是“近台快攻+前三板”,这个传统到今天都还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近台快攻+前三板”这个技术传统,让中国开始走向称霸世界乒坛的道路。

后来,加入了弧圈球技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为“近台快攻结合弧圈+前三板”,这个转变让中国乒乓球真正让中国走到世界之巅。

再到后来,中国乒乓球传统又一次进化,实现“近台快攻结合弧圈球+前三板+远台僵持”,这个转变彻底让中国乒乓球把欧洲人全部拉下马。

到了刘国梁执教时期,又假如了对落点、旋转与节奏的控制,直接把中国乒乓球带上来“魔王级”的殿堂。

“近台快攻+前三板”就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后期所有所有的发展,均已这个为基础,“近台快攻+前三板”就是中国乒乓球致胜法宝之根,没有了这个“根”,其他后来的技术均成“无花之木无水之萍”……

中国足球是一个从来没有形成“传统”的项目

中国足球从50年代26名青年人去匈牙利留洋,学了两年半归国,赢了一堆友谊赛,再然后,貌似在亚运会获得了一次亚军(有些记不清,需要查资料)。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项大型的综合性竞技运动,两年半的时间又能学到什么?更何况,在五十年代,正是足球运动从理论体系到战术系统大发展时期。匈牙利的确红极一时,但同样,一代英才陨落,匈牙利足球就开始逐步没落,直到消亡。现在谁还记得匈牙利足球?现在还有匈牙利足球吗?可以说,匈牙利足球在世界足球大变革时期的一个探索者,也可以称之为小众足球。

即便如此,中国的这批人也只是学了一个皮毛,并没有学到欧洲足球的精髓。而这些人后来有不少人都走上了管理中国足球,引导建立中国足球理论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奠基者。我们不能苛责这些人,毕竟他们是先行者。同样他们也用失败的代价验证了,他们这一批人对足球理论和足球运动认识的错误。让中国足球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有人说,中国足球以前多么多么强大,现在多么多么差。我要问的是,如果中国足球真的曾经强大,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中国足球本土教练,一片一片的因成绩差而“倒下”?

从李凤楼开始,戴麟经、陈成达、年维泗、方纫秋、张宏根、苏永舜、曾雪麟、高丰文、徐根宝、戚务生、朱广沪、殷铁生、高洪波、付博这一本的本土教练,从祖爷爷辈到重孙子辈的一个不少全倒在了中国足球身上。

有人说,中国足球是外行领导内行。我也要问题,从1955~2000年的近45年中,只有袁伟民不是搞足球的,其他历届足协主席都是足球人。

黄中又名黄耀中,第一届足协主席(1955-1979),曾经代表辅仁大学校队出访日本,司职中锋。最早提出建立足球联赛,并规划联赛框架与发展的人。

李凤楼,第二届足协主席(1979-1985),从16岁开始踢球,在球员时代曾与亚洲球王李惠堂并称“南北二李”。

袁伟民,第三届足协主席(1986-1989),排球运动员出身。

年维泗,第四届足协主席(1989-1992),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教练员,有“中国足球教父”的称号。

王俊生,第五届足协主席(1992-2000),北京足球代表队的第1位门将。

这45年的时间,中国足球到底留下了什么?一个亚洲杯亚军(1984年)、一次亚运会亚军(1994年)、两次亚运会第三(1978年、1998年)。

而在这45年里,中国足球学习的对象可就多了。先学匈牙利启蒙,英格兰就学英格兰,德国强就学德国,巴西强就学巴西。先后将世界足球力量型、硬朗型、技术型学了个遍!

日本80年代开始搞足球改革,走技术路线,十年的发展,已有小成。1992年日本首夺亚洲杯。中国足球也不示弱,1992年,健力宝成立,赴巴西留学学习技术足球。1998年,国奥队组建之后,健力宝就此消亡,再也没有去巴西留学的队伍了。

韩国足球与中国是同步发展的,六七十年代,韩国一直走力量型打法,其效仿的对象就是德国。高位围抢、全场紧逼,成了中国足球的一次次苦主,于是国足痛定思痛,开始效仿韩国,搞起抢逼围,结果呢?可想而知,东施效颦输的更惨。

日本从80年代,坚持了20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风格“讲求纪律与配合的“传控”打法”。韩国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坚持了几十年,将类似于德国的那种硬朗与纪律相结合的“高位逼抢、全场紧逼、快速冲击”学了个十足十。

在看看中国,45年的时间,长传冲吊打过,抢逼围玩过,小快灵搞过,短传渗透试过,防守反击也用过,全都没坚持下来,全都是半途而废,最后东施效颦,连最基本的“走路”都不会了!

中国足球从50年代开始,经历45年的发展,最终结果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自我否定,再次试错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留给后人……

而从1995年甲A联赛开始就有所谓“默契球”出现,由于没人重视,等到了2000年后,假球黑哨满天飞长达十年之久,联赛都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直到2010年司法介入,才把一部分害群之马一锅端。但为时已晚,足校都倒闭了,不要说练足球的,连踢球为职业的人口也就几千人。中国足球彻底成了“零”。

建立中国足球传统刻不容缓

中国足球成了“零”,这可怕吗?这没啥可怕的,因为已经没啥可丢的了。我的看法是,既然已经是“零”了,在这个阶段,只要能拿到的,那就算是赚的。

所以,我们要重建足球传统,这不是仅仅需要从“孩子”抓起练足球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让孩子真正能接触到“真正的足球”氛围。

我认为可以效仿,全世界学打乒乓球的思路。现在全世界想培养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员,无一例外都会把有天赋的小孩子送到中国来学习乒乓球。在中国训练,在中国生活,有好教练指导,接触的是最先进、系统的训练方法、战术打法,与其交手的都是中国同龄的乒乓球好手。加入中国的乒乓球联赛,参与正是比赛的磨练与淬炼,自然而然的就会学习到中国乒乓球的精华所在。

中国足球想建立自己的足球传统,必须走“去国外求学的道路”,不是几个队伍,也不是几年,而是要将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天赋的孩子,大批量的送到欧洲足球发达且青训基础好的地方。在那里学习、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训练、在那里比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足球观念。

而只有等到这些孩子一批一批的回国,在国内形成了统一风格的土壤,才有可能给中国足球冠以“传统”的帽子……

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只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祝福那些正在国外奋战的孩子们!祝他们好运!祝中国足球未来好运!

0 阅读:10

千儿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