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阉割“法国阵风”独立作战的能力!

千儿评军事 2023-03-12 07:15:04
编者小注: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前者是以北约指挥体系框架为背景分析“法国阵风”与苏35之间的优劣,后者则是以印巴双方的预警机信息化指挥体系为背景,对“法国阵风”的作战效能进行简要分析。如有兴趣可以阅读这两篇长文。

印度人是极其浪漫与乐观的,印度自从2016年9月23日,在新德里,印度与法国正式签订了以88.2亿美元(79亿欧元)购买36架的政府间协议后,坚信印度空军很快就能获得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体系化”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从而在未来的空战中碾压对手。也许正是印度人浪漫与乐观的性格与法国人相近,所以才对“法国阵风”战斗机如此信心满满……

泰利斯公司披露的印度版“阵风”战斗机的传感器详细清单

令人困惑的“法国阵风”机载雷达RBE2AA

“法国阵风”的机鼻空间有限,使用的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口径不会超过前身RBE2(即,450毫米),其共集成的T/R组件约为836个(维基百科给出的数据是T/R组件数量为838个)。假如这个数据属实,RBF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说是世界上口径小、T/R组件最少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公开数据显示,最大搜索距离160~170千米(RCS=5㎡),可以搜索40个目标并能同时攻击4个目标。这个数据非常值得令人怀疑。

F35与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

以美国F-35上使用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为例,相比F22使用的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APG-81雷达阵面尺寸较小,只拥有1200个T/R组件,并且,APG-81的发射功率大大低于APG-77。因此,F-35的最大探测只有F-22A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的⅔(即,168千米)。

F-35的APG-81机载雷达比RBE2AA的T/R组件数量整整多出近400个,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下其最大探测距离也不过170千米的水平。与F35的APG-81机载雷达性能相当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其T/R组件同样在1000个以上。

据悉,法国用于生产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由美国UMS公司公司设计和监制,工艺上不可能超过APG-81机载雷达。那么,“法国阵风”的机载雷达RBE2AA又是怎么做到“最大探测距离达到170千米”这个性能指标的呢?

众所周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总功率与T/R组件的数量有直接关系。而根据,最大探测距离与雷达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成正比。(Pt为雷达发射功率,Pr为雷达能接收到的最小回波功率,R为最大探测距离,G为天线增益,雷达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天线有效面积越大,增益越大)

雷达威力公式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法国人在混淆视听,故意将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凝视”功能的最大探测距离,做为“边搜索边跟踪”模式的最大探测距离的数据,用以博人眼球。

有源相控阵雷达“凝视”功能是将雷达波束的全部功率都投射到左右5°和上下5°这个狭小的正面区域。su-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350~400公里的最大探测距离,就是以这种方式取得的。

按照这个思路,“法国阵风”机载雷达RBE2AA“边跟踪边扫描”模式的最大搜索距离恐怕也就130千米左右。

“法国阵风”的被动探测能力是亮点,但不足以改变战场态势

“法国阵风”配备称之为“前扇区光学系统” (FSO,法语缩写OSF)的被动光电雷达,能够通过TV成像实现外形识别,减少误伤机率;减少雷达开机时间,降低被发现的概率;用于发现和跟踪敌方隐身战机;利于追踪进行反雷达跟踪战术防御机动的敌方战机; 提供精准测距,角度追踪与目标识别服务;协助对地精准打击轰炸任务。

“法国阵风”的被动探测能力,对空中目标有效探测距离110~130千米(低空/高空);TV影像识别距离50-55千米;激光测距仪有效测距距离22~40千米。

由此可见,“法国阵风”无论机载雷达的主动探测能力,还是利用光电雷达的被动探测能力,最大探测距离均在130千米左右。在没有第三方目标信息指引的情况下,依靠“法国阵风”自主探测能力,很难支撑有效射程为150千米的流星远程空空导弹的超视距攻击任务。

尽管“法国阵风”配备有称之为“频谱”的内置电子自卫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战斗机周边360°无死角的,针对光、电、磁的监视、干扰、反制与预警。但无法改变“法国阵风”主动探测能力不足的欠缺!

美国盟友的“独立作战”能力被美国无情的“阉割”

“法国阵风”自主探测能力被弱化,“内置电子自卫系统”却性能出众。这种“怪诞”设计风格,让“法国阵风”战斗机显得“进取不足、保命有余”。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法国阵风”这种功能奇特的搭配模式呢?(编者注:实际上北约以进攻为目的的武器系统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我个人认为,弱化北约进攻武器“独立作战”能力的罪魁祸首,恰恰是美国为北约建立起来的,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战术指挥体系。

回顾“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三场具有划时代的局部争,就会发现一个及其“冷酷”的事实。美国通过这20年“局部战争史”(1991年~2010年)完善的建立起了一套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战术指挥体系与理论。通过这套“战术体系理论”,美国与其盟友之间,以及与美国有竞争关系的国家之间,形成一套新的技术壁垒。

C4IRS指挥体系

美国以这套“指挥体系”为标准,指导盟友研发武器装备,同时,利用这套“标准”潜移默化的阉割掉盟友武器系统的独立作战能力(北约)。盟友研发的武器装备只能在美国“战术指挥体系”中,充当武器发射平台和信息感知节点,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

美国的一位将军这样评价当今的数字化部队,我们在用“上帝的视角观察战场”,因为“上帝”的存在,数字化部队的作战效能是传统部队的三倍。

美国利用“C4IRS指挥系统”为北约提供“上帝视角”,为盟友的作战单元拨开“战场迷雾”。同时,美国也利用“上帝视角”,彻底控制了他的盟友们。一旦失去“上帝视角”美国的盟友们的武器系统将成为“近视眼”甚至“双目失明”,其作战效能甚至不到传统作战单元的七成!

印度会成为“法国阵风”的滑铁卢吗?

印度为“法国阵风”配套的采供清单包括:

射程达70公里和150公里的米卡和流星空对空导弹拥有250-300公里射程的风暴阴影防区外攻击巡航导弹以色列的头盔瞄准具以色列的SPICE精确制导炸弹和同系列的其他武器印度自行设计的导弹、数据链,以及敌我识别系统

从印度的配套采购清单可以看出,印度采购的“法国阵风”将会是融合法国、以色列、印度三方军事科技的“集大成者”。这样的“印度阵风”会有何种表现,真的令人期待!

印度军方“费尔康”预警机使用的战术数据链系统为以色列ELTA公司生产的ACR-740通用数据链系统。这是一种用于空空/空地通信的数据链,用于数据与语音通讯。其实际通讯能力只有美国的一半,大约在20k/秒。由于美国的限制,ACR-740通用数据链不能与美国LINK-16战术数据链直接联通,需要增加一个兼容系统才能实现互联。

印度军方的su-30MKI使用俄罗斯的TKS-2-27数据链系统,与美国LINK-4A数据链系统类似,在抗干扰、抗截获、通信速率、网络容量等方面均较差。

印度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实际上就是美国AIM120的印度国产化版本。按照这个惯性,印度自行设计的数据链系统很有可能也是美国LINK-16战术数据链的印度版本。但按照美国人的做派,印度的数据链性能不可能达到LINK-16的水平,并且底层设计上不可能全部对印度开放。

由此可见,仅在“数据链整合”这一点上,就是一项庞杂与艰巨的任务。而面对“万国牌”的防空、预警武器系统,印度希望整合敌我识别系统就更是难上加难。

即便印度能够顺利实现对“数据链系统的整合”,结束“空中指挥一切靠吼”的模式,但相比与北约的“指挥系统”框架,也相差甚远。那么,无法获得更多数据与信息支持的“法国阵风”遭遇滑铁卢也难以避免……

结束语

在世界军购领域,武器系统的销售都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美国与西方世界急需在亚洲扶持一股力量来制衡、牵制中国的快速崛起。印度购买“法国阵风”的举措,可以看成是对西方世界进一步“靠近”的表态,这与西方世界的需求一拍即合。在政治上是加分的。

但是,寄希望通过引进西方世界相关技术和装备,快速促进印度武器系统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体系化”的发展。并以此,希望依靠西方世界的全力支持,快速改变印度在军事装备体系化方面发展的弱点,这就未免一厢情愿。

1982年4月~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后人称之为“英阿马岛海战”。“英阿马岛海战”是阿根廷路基航空兵“美国A4攻击机+法国幻影3+法国超军旗+法国飞鱼反舰导弹”与英国远洋航母特混舰队的“舰队防空导弹系统+英国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美国响尾蛇导弹AIM—9L”之间的较量。英阿马岛海战是当代第一场真正具有高技术支持的“局部战争”,英国远洋航母特混舰队利用其强大的电子侦测、电子干扰和电子压制能力取得了战场电磁信息的控制权。英阿马岛战争的结果是“法国飞鱼反舰导弹”一战成名,而阿根廷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中国军事机构深度关注“英阿马岛海战”,给出的评价也最是振聋发聩,“依靠买是换不来军事现代化的”。因此,八十年代初中国军方研发并装备C801反舰导弹,随后其改进型远程反舰导弹C802问世,成为中国岸基、海基、空基反舰利器,为后来形成的鹰击家族系列导弹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人总是很紧迫,印度人总是很乐观!

我个人认为世界需要“乐观”的朋友,各位以为呢?

1 阅读:33
千儿评军事

千儿评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