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火了。
单亲妈妈、恋爱脑邻居和敏感清醒小孩的全女组合,随便开口都能把片中的纸片男人击毙。
必须承认,在互联网一半人厌男的氛围里,《好东西》情绪拉满,就跟女主角王铁梅写的文章一样,直白而愤怒地表达一句话——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但如果这样说,未免太伤害市场上一半的观众了,所以只能用反讽的方式起个题目叫《好东西》。
在片中,“好东西”是王铁梅所在的工作室,也是她当文字工作者时所选择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因为种种现实与选择变化,当年最厉害的记者也不得不开始为互联网打工。
而在这个转变里,王铁梅的人生并不是与男人绝缘的“大女主”,她选择投入工作,丈夫成为家庭煮夫,最终二人离婚收场。
离婚之后仍然努力做个单亲妈妈,极尽所能地完成所有事情,不允许自己行差踏错,更不允许自己在“妈妈”这个身份上有任何闪失。
这样的转变里,王铁梅的好东西是什么呢?
是那份自给自足的安全感,从物质到情感,不仅要保持自己能够站直腰板,更要保证自己的小孩获得照顾与爱。
可反观这一切投射在小孩身上,她看到了妈妈的辛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责,那这一切又能算是好东西吗?
同样在追求好东西的还有恋爱脑小叶,做音乐的才华之外,她身上几乎都是伤痕。
原生家庭求而不得的母爱,只会拳打脚踢的“父爱”,以及恋爱中用积极阳光包裹出来的缺爱,似乎在她的故事线上看不到什么好东西了。
可偏偏是这样一个人,却在王铁梅脆弱的时候说,事情办砸了也没关系。
因为尝过很多失败的滋味,反而学会了如何与失败相处,这恰恰是小叶在进行自我PUA的同时,学会的疗伤方式与释然心态。
所以,曾经的伤害在这一刻,是不是也算好东西呢?
《好东西》用一个非常普泛的标题,不仅囊括了主角们的麦高芬,也同步共情着许多观众的内心诉求。
这恋爱是不是非得谈?
这孩子是不是非得生?
这婚姻是不是非得结束?
这日子是不是非得坚持?
我们以为的好东西,到底应该付出多少才能换来?
片中有一段非常具象化的展现,小叶给小孩听各种音效,小孩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却都来自母亲做饭打扫的日常。
单亲妈妈似乎看起来独当一面,但谁能细数她一个人到底承担了多少辛苦呢?
更残忍的是,在当下这个社会里,还有很多非单亲却胜似单亲的家庭里,仍然有无数女性在经历这种细碎而长久的“理所应当”的付出。
至于存在于同个时空下的男性,《好东西》也给出了自己的调侃。
三位出现在电影中的男性,一边用书上拗口的概念学习女性主义,一边用实际行动确认既得利益者的身份,俨然是当下不少男性的真实写照。
相较于那些不承认女性身份与需求的男人,他们已然是进步的群体,却还是在多个相处的细节中令女性感到无比糟糕。
所以,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成了这部电影的表层主题,而深层所诉的理解与包容,似乎还处在那个无法得到解决的混沌里,逼迫女人愈发坚强,留给男人更多困惑。
但《好东西》真的在骂男人吗?
是,也不是。
商业考量里不可能对潜在的观众进行口诛笔伐,且文化议题里也不可能绕开男性只谈女性。
可作为一部商业片,《好东西》更需要的是强烈的共鸣,表达愤怒,表达理解,更表达支持。
于是,电影最终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爱情,而是三个不同经历的女性相互温暖,当她们的世界不再需要任何人来拯救,就证明那个哭哭追求的“好东西”,已经暂时堵住了生活的缺口。
至于未来怎么样,没有人知道准确的答案,就像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好东西又变得不是东西了。
男人如此,女人如此,小孩如此,爱也一样。
不吹不黑,追个热点,说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