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我的,还要吗?

DrawKer 2024-11-07 09:58:53

童年时期流行一种家庭伦理剧情:有钱人家和穷人家小孩报错了,甚至他们还是虐恋情深的男女主角。

可能古早剧情只是为了给观众增加意料之外的戏剧冲突,但这种事情真的来到现实生活,确实也有许多狗血社会新闻作为支撑。

不过,旁观者更多地只看到一个结果,鲜少有人关注当事者的内心感受。

所幸,总有那么一位喜欢讨论家庭关系的导演,把这狗血故事条分缕析地拆开来,成了一部至今都被称颂的佳作——《如父如子》。

野野宫良多和妻子夜野宫绿有一个乖巧聪明的儿子庆多,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也让这三口之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直到这天他们接到一通电话,由于当年护士的恶意交换,庆多可能并非野野宫夫妇的孩子,而是雄大和尤加利的大儿子琉晴。

时隔六年,两个家庭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亲手养大的孩子不是我的,还要吗?

一如是枝裕和所有作品的风格,他并不会着力在故事中探讨谁对谁错,所以造成换子风波的事故本身只占据极少的篇幅,电影反而把主线聚焦在两个家庭如何做出决定的过程上。

因为整个家庭都重视血脉关系,野野宫良多与雄大达成协议,准备循序渐进地让两个孩子适应对方家庭,最终把孩子换回来。

通俗点讲,就是富爸爸家和穷爸爸家的《变形记》,而这也是是枝裕和在影片中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是否等同于孩子得到的关心与照护呢?

很显然,无论庆多还是琉晴,当他们在野野宫家中时都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庆多是提早学会了要讨爸爸欢心,而琉晴则完全不吃“父母为你好”那一套说教。

反而是养育了三个孩子的雄大一家,经济条件有限的父母却能够很敏锐地洞察孩子们的需求,很快便和新来到这个家的庆多建立起情感联结。

答案显而易见,金钱数量的多少只是一个物质基础,学不会爱孩子的父母才是比贫穷更可怕的存在,野野宫良多就有那样一个父亲,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那样的父亲。

因此,《如父如子》真正的主线并不是所谓的换子风波,而是野野宫良多自己的成长史,他究竟在父亲的影响下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而这样的儿子又会变成怎样一个父亲。

可能这是全世界养育子女者都要经历的问题,但强烈的望子成龙冲动与控制欲,却好像带有明显的东亚特色,而福山雅治鲜少露出笑容的面庞以及家中清冷如一的色调,无不为这种强制的父爱频频加码。

至于电影一开始抛出的那道伦理选择题,即便是把家庭关系掰开揉碎过的是枝裕和,好像也没办法给出完整的答案。

因此,他选择讲故事停留在庆多与父亲的和解之后,也停留在两家人融为一家人的那个瞬间。

亲手养大的孩子不是我的,还要吗?

不外乎就是一个血缘与陪伴谁更重要的问题,可哪个人又能敌得过靠时间积累起来的感情呢?

就连男主角这种试图用钱来履行父职的人都无法把孩子彻底抛弃,更何况是陪伴孩子一起长大的每对父母。

所以,是枝裕和不可能给出任何与“分离”有关的答案,也唯有将两个家庭融为一体,才会在“分不清谁是谁的父亲、谁是谁的儿子”时,真正阐释清楚那句“如父如子”的深刻含义。

不吹不黑,看个电影,说个观点。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