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豪掷200万美元养个“废物”与毛主席研究不出成绩不要紧

趣史汇 2025-01-25 14:52:31

华为为什么会如此成功?一个大多数人都同意的观点是:因为有任正非。作为华为的领军人物,任正非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做成了国内通讯产业的龙头老大。一路走来,任正非有过低谷,当然也不乏盛誉,用他的话来说:华为之所以成功,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人才的有效管理。

任正非对人才渴求到什么地步呢?他曾经一掷千金,花了200万美元作为年薪,只为将一个“只会打游戏”的俄罗斯小伙请来华为,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任正非的这一决定,才早就了华为今天的盛世。

一、

2000年,华为正在遭遇如何攻破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对此焦头烂额。就在这时,有人意外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技术研究的论文,对研究3G技术有非常大的价值。这件事被任正非知晓后,他欣喜若狂,立马安排人去联系这位作者,后来发现他是来自俄罗斯的一位数学家。

一直以来,俄罗斯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实力都非常强劲,任正非也十分热衷招收这些顶尖人才。不过,在招揽这位俄罗斯数学家时,任正非却碰了壁,因为觉得中国离俄罗斯太远,这位天才拒绝了华为的橄榄枝。为了不使人才流失,任正非当即决定给小伙子年薪200万美金,并且在前期在俄罗斯为他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所。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让华为对这位数学家寄予厚望,然而在进入华为后,这位数学家却并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反而天天上班玩游戏,和人也没有什么交流。一来二去,公司渐渐对他有了不满,更有甚者,还认为这个所谓的数学家,只不过是个来骗取高薪的混子。

对于公司的这些流言蜚语,任正非却对此毫不在意,也极少去关心那位天才的工作进度。就这样过去了十几年,就在所有人都快要忘了这个人时,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任正非说自己已经研究出了打通2G到3G的算法。这个消息一出,立马整个公司都沸腾了,任正非立马安排人进行测试,在得到肯定的反馈后大家都激动不已,而这位数学家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大功臣。后来,任正非再提起他时说到:“这个小伙子连恋爱都不会谈,只会门头研究数学。有一回我给他发院士牌时,他只会‘嗯嗯嗯’三个字回答我。”

可能就连任正非也没有想到,这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子竟然能一下帮助华为领先世界,也正是凭借这这一技术突破,让华为一举拿下了欧洲市场。事后,有人分析,为什么任正非在人才任用上面有如此大的魄力,难道他不怕自己的钱打水漂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任正非的过往经历中或许能窥见一二。

二、毛泽东的“铁杆粉丝”

任正非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里包括他有7个子女,从小学开始,饿肚子对于任正非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不过好在,任正非的父母对于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视,任正非也很争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当他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父母后,他们表示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任正非读完大学。

大学期间,任正非选择学习当时非常冷门的电子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等学科专业,而这也为他后面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基础。毕业后,任正非并没有直接参加工作,而是进入部队当了一名通信兵。或许是受军旅生涯的影响,让任正非对毛泽东十分崇拜,平日里他就经常捧着一本《毛泽东选集》,还利用空暇时间钻研毛泽东兵法,而这些“毛氏”权谋智慧在后来华为的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任正非在花费巨款聘用俄罗斯小伙这件事情上,就和毛主席曾经的用人理念高度相似。

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中国的科研技术十分落后,在周围群狼环伺的情况下,毛主席深知我们需要有属于自身的硬实力——核武器。但在当时,中国的开发环境十分艰苦,各种科研力量也是青黄不接。在此情况下,毛主席并没有选择退缩,在他看来,不管有多么辛苦和艰难,这件事一定要有人去做。所以,毛主席当下便组织了一批人专门研究核武器,并对他们说,哪怕长时间没有进展,也要硬着头皮去做,不出成绩不要紧。毛主席知道,尖端科技不比其他,要想取得成果,就得等得起。果然,最后我们成功地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突破了国外的科技封锁。

作为毛主席的“铁杆粉丝”,任正非对待科研的态度也是如此,所以他才敢不计后果地,每年花费200万美元在一个科技人员的身上,并且对其深信不疑,而事实证明,正是任正非的这份魄力和领导能力,造就了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三、任正非的用人之道——用好人,分好钱

除开用人不疑这一方面,从俄罗斯小伙这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任正非有他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不怕花钱,敢于分钱。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华为销售收入达到了6千亿,其中用来支付员工工资以及福利奖金的有大概1400亿,平均到18万员工身上就是78万元。据统计,当时年薪超过100万的有1万多人,超过500万的有1000人。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华为后来成功了才这样,事实上,从建立之初,华为就开始用高薪招揽人才。新员工去到公司上班,不仅能拿到高薪还有分红,有时候分红甚至比工资还好。曾经有一位从华为离职的员工,因为工龄达7年,拿到的分红足足有上千万。

当然,与高薪相对应的是华为严格的军事管理风格。任正非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尤其是研发部门。欧洲研发人员每年工作约1400个小时,而华为的研发人员工作时间是他们的两倍。一些工程师因为长期加班,干脆睡在了办公室,这也就形成了华为著名的“床垫文化”。

毫无疑问,任正非对人才的挖掘以及培养上是非常优秀的,但同时也是残酷的,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在华为,有85%以上的员工是本科学历,60%的员工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而最重要的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这样的数字背后,是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厮杀”的结果。

每年华为都会去到高校招收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因为任正非十分看重应届毕业生身上那种激情以及冲劲,然而随着人才的涌入,又会有大批的员工被淘汰。任正非第一次意识到问题是在1996年的1月,那天按照惯例,是各销售片区的主任述职的日子。然而在3多名主任交上述职报告的同时,他们也递上了辞呈。辞职信上写得很明白,因为多年来为销售业务奔波,他们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完成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适应因为公司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营销需求,简单地来说,就是他们跟不上了。而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公司吸纳进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些年轻人比他们更懂得如何让公司更进一步。他们的这次集体辞职震动了华为的决策层,要知道,他们之中不乏有建立之初就在的“老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向来对员工宽容的任正非这次却显得有些“冷酷”,因为他知道,即便当初这些员工有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他们已经不能再适应华为的人才竞争环境了。

华为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很高的人才流出量和流入量,而它的狼性企业文化也曾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从华为出来的员工还在网上吐槽:当华为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牛马;而当发展不好需要裁人的时候,就会把你一脚踢开。对此,任正非并不打算辩驳,他曾在自己的随笔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华为唯一可以依存的是人,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那些奋斗的、无私的、自律的、有技能的人。”

总的来说,在任正非看来,只要你有能力有潜力,那么他可以眼睛都不眨地砸出200万美元在一个“只会玩游戏”的人身上,甚至不惜等上十几年;当然,如果你适应不了华为的人才竞争环境,掉出队伍,那么被淘汰出局也是必然的,不过有一点不用担心,那就是你会得到一笔不菲的“辛苦费”。

参考资料:

陕西法制网:为什么任正非千万年薪纵容俄罗斯小伙玩电脑,还为他单设研究所?

中文期刊:《英才》人才饕餮任正非

知网: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

0 阅读:1
趣史汇

趣史汇

仅是一闲云野鹤之士,隐于野